本篇文章2858字,读完约7分钟
【文艺观潮】
中国新文学结构建立以来,散文家们似乎普遍焦虑:应该如何为白话散文确立显著的文学标志? 在这一点上,散文与小说、诗歌、戏剧相比,明显有先天性的劣势。 尽管它有丰富的外来资源教师法,但它必须面对以前流传的文案和现代散文在概念上的巨大差异。 现在随着散文在文学结构中越来越边缘化,这种焦虑越来越严重。 如何解释散文不是文学的“边疆材料”是许多作者思考和努力的中心。 他们寻找有足够质感、不倾斜的东西,作为散文文学的支持,产生了诗化创作、哲学创作、经验创作三个重要的倾向。
诗化写作:“诗”在“文”,束缚
文学行业一直认为所有的“纯文学”都是诗。 这个想法大致来自古希腊。 因为在希腊人眼里只有《诗》”(朱光潜语)。 中国六朝时代有“文笔区别”,其意思也有点接近古希腊人所谓的“诗与非诗”。 现在叙事文学成为主流,人们不再关心形式上的“有韵”、“无韵”、“带音”和“无音”。 因此,另一种看法认为文学的中心是“诗意的”。 因为所有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戏剧,都必然具有很强的诗性。 同时,其内在精神气质越接近诗歌,文学价值也越高。 诗化散文的出现可以看作是这一观点的产物。
纵观中国现代散文史,引导散文创作走向诗化的是徐志摩,真正奠定了诗化散文基础的为什么是它的芳? 何其芳的《画梦录》当时影响了很多文学青年,其“独语体”的形式至今仍被作者模仿。 到了现代,从杨朔投降,诗化散文曾经成为主流。 另外,很多诗人进行散文创作,他们的作品的一部分也可以看作是诗化散文。
诗化散文的产生和繁盛,赋予了现代散文突出的艺术品格,但引起了各种缺点。 比如,过度的抒情化。 对此汪曾祺作过很好的评论。 他说:“二三十年来散文的一个优势是过于重视抒情。 ……散文的天地本来就很广阔,但由于强调抒情,反而缩小了散文的范围”比如,有些诗人在写散文时,不改变苦吟习气,特别致力于“措辞”和“炼句”,咬牙切齿,皱眉,把文案的历史 读了全篇,印象深刻的只有新奇独特的句子。 这种“句子独立性”对诗歌来说可能是好事,但对散文来说是灾难。
雪莉曾经说过“诗和散文的区别是通俗的错误”。 但是,在艺术规律的层面上,必须承认诗和散文总是有巨大的差距:诗的美学重视质感、密度、语言的精炼,散文的美学重视弹性、雍容、结构的松弛。 诗化散文创作的初衷可能是引入诗性重新铸造现代散文的文学特质,但随着这条路的走远,“诗”就会变成“文”,成为束缚。
哲学文章:缺乏本土性资源的征用
如果诗化散文找到的“支持点”是诗意的或艺术的,哲理散文的支持点确实是思想的。 另外,在一些作者看来,散文在艺术方面无法与诗歌抗衡,因此,由于其形式自由、表达自由,作为思想载体自然不理想。
现代哲理散文,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比较肤浅,借事物道理,意气风发,或感慨人生,或写下心境,即所谓的“哲理”者,在这样的作品中往往是促进最后升华的引子 一个是学习人随笔的性质,作者本来就是哲学方面的专业研究者,或者对哲学有长时间、浓厚的有趣、思余,捡起其中的一些碎屑,用随笔的形式表现出来。 另一个是,在西方已经有很多先例,叶芝、博尔赫斯等散文作品的目的是融合“诗”和“思”,用“越轨的笔调”打破散文创作的僵局。
中国从先秦时代开始哲理文的创作就从以前流传下来了。 但是,现代的哲理散文似乎与古代哲理文无关,从西方哲理文的道路上产生的东西在增加。 在多部相关作品中,尼采、叔本华、柏格森的影子很明显,但很少发现庄子、孟子、荀子的痕迹。 换句话说,哲理散文可能是现代许多散文艺术形态中最缺乏“本土性”的。 连其语言风格都呈现出强烈的翻译室和欧化颜色。 当然,庄子、孟子的表现方法,与今天的人毕竟有相当大的距离是不难理解的。 更重要的是,散文是需要“跳蚤”的文学形式,从来没有零碎过,哲理文的创作多为“列空”。 不可思议的是,单纯从思辨上来说,为什么不读系统的哲学著作,而读这样的哲理散文呢? 那个的代替性在哪里? 而且,“列空”的文章很巧妙,句子、句子、意思和意思之间的空间隙越来越大,网友必须绞尽脑汁探索其微言大义的情况下,它可以是“空白的艺术”,也可以是“巧妙的艺术”
经验写作:叙述语调单一
近年来,“非虚构”概念兴起,佳作频繁出现,可以看作是散文行业“经验创作”的重要进展。 散文案是重视经验的文学体裁,中国又流传了几千年的历史。 因此,即使不是虚构的文章也是外来概念,在中国扎根并不难。 另外,非虚构概念的引入也给加强散文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它不再只使纤细成为可能,也不会因文化而自重。 总之,我们赞扬“非虚构”概念给中国现代散文带来的广阔空之间的理由太多了。 但是,关于现在的整体创作状况,依然有需要突破的界限。 也就是说说语调单一。
从现代散文产生的瞬间开始,叙述语调的问题就困扰着作者。 “谁在说话”和“在跟谁说话”不仅影响作者的自我设定和预计的网民定位,还影响作品的风格。 在现在的非虚构的一部分,我深深感受到的一个问题是,尽管不同作者在谈论不同的事件,他们的口气、姿势和语言风格却惊人地一致。 我总是能从其中深刻地、长久地清楚地看到沧桑叙述者的形象。 对经验写作来说,单一的叙述语调当然不影响叙述本身的展开,但对特定叙述语调的“共享”,无疑意味着作者的巧妙和懒惰。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娟近年来的一系列非虚构作品确实刷新了耳目。 因为她总是让我们清楚地感觉到李娟的声音在说什么。 不是模糊的、高度打字的声音。
散文的本性:人的学识、经验和思想的自然表现
以上列举的三个方向,分别从艺术、思想、经验三个方面为现代散文的文学性提供了支点。 最后,散文是什么? 我认为对近百年来中国现代散文的迅速发展史来说,这是比“散文应该怎么写”更重要的问题,相当决定了散文应该怎么写。
1935年,朱自清写了《散文是什么》。 他首先指出散文是“新文学独立部门的东西”(古代散文概念相对于韵文、骈文)、“包摄非常窄”,进而论述了现代散文、抒情文、小品文。 朱自清的这种想法非常有代表性。 只要看看近几十年来刊登在纯文学期刊上的散文情况,就可以知道现代散文正在走狭窄化的道路。 作者和研究者由于作为边缘的不安感,不得不区分什么是文学,什么不是文学,最终将散文创作导向类型化、专业化。 但是,散文是散文的理由是它不专业,甚至“反专业化”。 正如文学评论家谢有顺所说,“使散文更好地成为‘雄辩的文学’,才是散文的出口和正宗”。 这里的“业余”不是创作技术的门槛下降,而是散文在人类中的内在含义,它是身体的学识、经验、思考达到一定程度后自然出现的。
换句话说,撰稿人需要那么“不用力”,要尽量提高。 但是,当把散文创作的未来寄托在几个发力点上时,即使在力量的集中上取得了暂时的效果,结果也渐渐远离了自然、舒展、雍容、松弛的文境。 因此,如果想把散文定为以下定义,因为散文不是描写生活的艺术性,而是想说对优秀的散文家来说,散文事件体是生活习惯。
(作者:何亦聪,山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标题:“散文,本身就是一种生活习性”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jy/21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