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05字,读完约4分钟
□李寅初
林彪是党史上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 那个年轻的时候,指挥万马千军,为共和国立下的赫赫战功令人敬佩,但建国后的“异军突起”,最后在异国折断沙子,更加叹气。 至今,面对林彪的奇妙人生和他的功绩,依然有很多说法,成为共历史研究中最热和最难的问题之一。
最近读的周敬青教授的《解读林彪》(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书是研究林彪的最新成果之一。 这本书的重点是以林彪为中心,整理林彪集团的来龙去脉,评价林彪。 从全书上看,周敬青教授基本实现了这个目标,虽然文章中没有党史研究中常见的“论有史”缺点,但基本上达到了平实、客观。
但是读了完整的书,还是对全书有点遗憾。 最大的遗憾是,周敬青近年来尚未关注重新挖掘林彪研究的史料、研究成果。 近年出版了许多知情者的回忆录,被认为是林彪集团“四大金刚”之一的吴法宪的《岁月难》一书是其中最重要的史料之一。 在这本书里,吴法宪对林彪集团有着与迄今为止公开的出版物不同的各种说法。 例如,林彪集团崩溃后,吴法宪供认林彪妻子叶群曾经说过。 “如果不设国家主席,林彪怎么办,放在哪里? ”。 这句话也长期成为林彪想成为国家主席的证据之一。 多年后,吴法宪想起了当时的情景,这句话不是叶群说的,自己迫于形势种下了赃物。
吴法宪的这些说法,不论真伪,但从其重要性出发,应该给予充分的应答、辨别。 很遗憾周敬青教授在全书中只是对准备记录有疑问,没有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书中错误地将吴法宪的回忆录《岁月难》写成了《难岁月》,但引用吴法宪回忆的地方寥寥无几。
近年来,《四大金刚》中的其他两大“金刚”李作鹏和邱会作出版了回忆录,关于林彪的许多重大事情与常说不同,对拆除林彪集团具有更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也许是因为专集定稿的时间早,史料出版后,周敬青教授好像无法辨认。
党史研究的最大困难之一是重要的史料不足,林彪研究也是如此。 与其他研究相比,林彪研究中的史料割裂现象更明显,许多研究只能基于备忘录、日记、备忘录、电话记录等少量复印资料展开。 但是,史料的缺乏并不意味着无法开展优质的研究。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从史学上研究在历史局面中具有转换意义的重大事情,是侦探解决事件的过程。 巧妙的侦探特别注意任何容易出现的证据,在案发现场小心地爬梳子,不放过任何疑点。
例如,关于林彪为什么不带兵抗美援朝,林彪对美国有恐惧心,请因病辞职。 大部分论坛都使用了这个说法,周敬青教授的《解读林彪》也是如此。 但是,近年来沈志华、陈立旭等人经过仔细整理,发现这不一定是真实的。 中国出兵朝鲜的决定过程很多复杂,林彪没有主张出兵援朝,但对毛泽东的决定,林彪已经开始准备和安排带兵出征,但最终因为身体不好而难以去,中央终于彭德怀带兵。
从《解读林彪》的后记中可以看出,这本书从10多年前周敬青教授的博士论文中脱胎换骨,她认为自己十多年来一直关注着这个问题的研究前沿。 但很明显,这有点说得太多了。 另外全书在注释规范方面也有很大的缺点。 例如,第5、6页大部分引用的邓小平对林彪的评价没有注明出处,对网民的进一步验证非常不方便。
关于林彪的研究,由于林彪的传奇性和史料的匮乏,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热衷于为林彪破案的有趣现象。 关于客厅林彪的传记,《秘闻》满天。 事实上,这些研究有合理的疑问,但大部分推理、想象比实证多,缺乏史学研究的规范和训练。 两年前有一位学者在某杂志上刊登了《九一三事件》的十大谜。 这篇文章流传很广,但其所谓的“十大谜”大多是零散的史料,是虚构在墙上的,最近被王海光教授的长文逐一分析和反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否成功解读林彪是了解中国革命和文革历史的关键。 林彪的叛徒对“九一三事”来说,林彪的叛徒对正在进行的“文革”是空前的打击。 有名党史专家高华在一次演讲中指出,林彪成为叛徒,导致革命崇高的理想主义被破坏,碎片化,“文革”的理论体系从此不能自圆其说,一代人开始从迷梦中醒来。
标题:“[书评]《解读林彪》:解读林彪还需努力”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jy/2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