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735字,读完约9分钟
[编辑故事]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前副主任陂珂今年2月出版了一本名为《人民代表大会什么事》的书。 陂珂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机关从事了30多年,参加了7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30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174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经历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发展和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许多重大事情。 在工作中,阉珂用心记录、整理、保存鲜为人知的宝贵一手资料,以独特的视角,以讲故事的形式,以简洁的语言,直观、形象地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事件,中国民主法治的重要问题和重大立法活动的轶事,
陂珂、吉林人、法学硕士于1986年就职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机关,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秘书小组组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研究室副主任、办公厅信息发言人、情报局局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在30年30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担任过大会秘书组副组长、简报组副组长、情报组副组长、法案组副组长和议案组组长,经历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第一员工,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专家,同事人民代表大会的从业人员
《人民代表大会什么事》,陂珂着,法律出版社年2月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个宏大严肃的政治话题。 用与一般不同的写法,写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书,网民能否轻松阅览,在阅览中自己体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写了《人民代表大会的什么事》一书,就是想做这样的尝试。 本书是说故事,不是说“道理”。 我希望网民能打开这本书,继续读下去。 不到几页,就换个“频道”。
我是珍惜细节的人
我的这本书记录了60多年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人民代表大会工作中的细节,积了几十篇小复印件“山”。 所以只要这样写,就和我个人的思考习性有很大关系。 我很重视细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机关从业一年多,我写了一篇题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明确依据探讨》的文章,发表在《政治学研究》1987年第五期。 1993年4月,我和几个同事一起写了一本叫《人民盛会》的书。 复印件是当时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文件解读,书的开头是我写的这个会议日志,本文每天详细记录了会议的全过程。 《人民盛会》出版后,我的同事说:“老阚的想法和想法与别人不同。” 从这两个例子应该可以看出我是重视细节的人。
从1999年到2000年,我们拍摄和制作《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电影推广片时,写不同镜头剧本的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看了我们写的剧本,第一个说:“除了数学,人民代表大会的东西枯燥无味,不太有趣。” 也就是说,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大多是会议,画面也离不开会场。 无论是书面拷贝介绍,还是电影作品,都很难引起网民和观众的有趣之处。 取得好的效果不容易。 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刺激。 如何才能生动地表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 从那时开始,我观察并思考这个问题。
我体会到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机关的职工中,人民代表大会的职工通过一件一件具体的事情,逐渐规范化了。 把一切事情放在漫长的过程中看,它的作用和意义就很明显了。 例如,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主席团第一次会议的程序是在大会期间在全体会议上执行主席的小组名单,然后投票会议日程。 这行不通。 因为不知道召开几次全体会议,或者全体会议在哪里召开,所以先明确全体会议的主席。 成为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整理了这次会议的程序。 例如,长期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闭会表决法草案的司仪语的表现是“现在表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法》”。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李鹏发现这种说法不正确,改为“现在表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草案)”,增加了“草案”一词。 我在年3月9日第12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3次会议期间的记者招待会上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制度越来越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工配置越来越规范,这是民主主义的制度化。” 这是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总结的话。
我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工作了30多年,参加了第六届至第十二届共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30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174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的工作,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迅速发展和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一些重大事项 《人民代表大会的什么事》一书是从细节上记录这些重大事情。
30年来,我观察记录了自己参加的所有员工,积累了很多资料,有些不在文件部门。 例如,书中的“小平同志不当元帅”一文,当时我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小组会议现场工作,中央军事委员会法制局相关人员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阶级条例(草案)》相关相关问题的解释写的。 这个解释不记录存档。 但是,小平应该说提出自己没有成为元帅是重大事件。 我写这本书是想在我记忆清楚的时候把这些事件保存为文字。 立下这张照片,方便后进的工作。
陂珂在2007年3月4日10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5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之前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王建军摄)。
各有不同的人民代表大会的故事
每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故事”。 在人民代表大会工作的人,无论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还是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都有自己的“人民代表大会故事”。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李鹏的《人民代表大会日记》一书是李鹏的《人民代表大会故事》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会王汉斌的《王汉斌访问记录》一书是王汉斌的《人民代表大会故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前副秘书长刘政元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足迹》一书,是刘政的《人民代表大会故事》。 我的这本书是我的《人民代表大会故事》。 这些不同的人写的书,写的复印记录可能是人民代表大会历史上的同一事件,但根据作者的位置、负责的工作、经验、关心的要点,说话的故事有不同方面的要点。 这些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说的“人民代表大会故事”,在人们面前立体地、细节地、温度地表现几十年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迅速发展和从事,是有意义的。
这些不同的人说的“人民代表大会故事”中,包含着他的注意、思考和认知。 我的这本书里考虑了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第一,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什么时候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什么时候建立系统,为什么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区别是什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
第二,让网民感受到人民代表大会的员工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 慈善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特殊设备安全法、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制定和修改的故事、被告人有权接受辩护的故事、四川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故事、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向选民陈述职务的故事等,都是人民代表大会职工关系的你、我、。
第三,为今后人民代表大会的实务提供具体实例参考。 20多年立法规划、立法规划工作、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2005年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工作新进展、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加强县乡人民代表大会建设努力、年修改立法的民主决定过程
洛阳新闻记者黄敬文摄
接触开放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我经历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信息故事。
最近十年,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上,3000多名中外记者接受采访报道,这是全世界非常特殊的现象,没有哪个国家的议会开会,有这么多记者接受采访报道。 所以,一是中国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提高,越来越受到重视,世界各国越来越多,想更深入地了解中国。 第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负责人、地方省级主要负责人及各方面代表齐聚北京,这里有取之不尽的媒体资源,是信息的“富矿”。 第三,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年只开会一次有关,国家重大政策主张当场发表,这是了解中国未来的最好窗口,任何媒体都不想错过这一年一次的难得机会。 每年3月5日上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开幕之前,政府的实务报告都发送给了参加会议报道的记者。 一位外国记者为了尽快得到政府的工作报告,当天早上6点多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排了长队等待入场,在拿着政府的工作报告的第一时间,坐在人民大会堂二楼南走廊的地毯上或跪下做政府工作
从网民的本书《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如何选出》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在1983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有信息发言人,通过记者招待会及时发表会议的相关消息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的信息事业已经成为中国政治民主的重要体现。 从2005年到2005年,我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的信息发言人、情报局局长,这是我重要的人生经验,这项工作对我来说也是一大挑战。 本书讲述了大会闭幕后举行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两位大会发言人、大会信息报道组的服务记者采访后报道的一些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接触到了网民开放、透明和民主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本书讲述了“与菲德尔·卡斯特罗握手”的故事,目的是向网民传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对外交流事业是如何展开的。 本书出版之际,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理想不朽”的菲德尔·卡斯特罗和世长之辞,本文也作为对他的纪念。
标题:“阚珂:我为什么写《人民代表大会哪些事》”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jy/21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