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72字,读完约4分钟
紫竹院公园是北京市属十大公园之一,园内呈三湖两岛一堤的基本构造。 长河穿园,风景优美,紫竹院公园是很多人闲暇经常去的乐园之一。 北京其他有名公园的名字有其由来:颐和园是慈禧太后重建的清含园,作为自己的颐养天年之地,取“颐养冲和”之意。 陶然亭公园的名字来源于“菊黄家酿造熟,与你一醉一陶然”的诗句。 紫竹院的名字来自哪里,特别命中的“紫竹”字,是什么时候来的? 本文探究到底。
近年来,很多媒体命名为“紫竹院的名字本来就是误解”,介绍了紫竹院的由来:清干隆十六年到二十六年( 1751~1761 )之间,清高宗弘历的母亲崇庆太后(即孝庄圣后)庆祝六旬和七旬寿,母亲在苏州的风景中 在长河南岸,仿照苏州城著门外的“芦苇深处、水乡风景”景色,在这片广阔的河滩上筑起太湖石,种上芦花渡,取名芦花渡,俗称“小苏州芦花摇”。 干隆在建设小芦花摇时,建设了“紫竹禅院”,在“紫竹禅院”的西侧建设了“福荫紫竹院”行宫。 作为皇后船在颐和园游泳中途休息的地方,两岸越来越繁华。 当时这里没有紫竹,这里的芦苇是从江南迁来的,所以叫“马尾兼”,北京俗称“江南铁竿狄”,这里的芦苇比卢沟桥西生产的“铁竿狄”硬好几倍。 到了秋末冬初,芦苇茎经霜呈紫黑色。 放眼望去,就像茂密的紫竹林,产生了紫竹院的地名。
这个故事表明“紫竹”二字源于干隆年间的“芦花渡”芦苇,源于人们的视觉误差。 《中国名胜大词典》、《北京名胜词典》中有这个版本的介绍,《紫竹院公园志》沿袭了这个说法。 那个紫竹院的名字真的来源于干隆时期的视觉上的“误解”吗?
根据历史的记述,一步一步向上探索吧。 其实,关于“紫竹”的说法,记载在干隆之前。 清朝大臣王熙写了一首诗,名为《紫竹院》。 “紫竹禅关次,虚亭老树前。 门槛低花影安静,传来林密鸟的声音。 钟梵闲清白,池塘里充满野泉。 在夕阳楼的阴影下,骑着春烟回去。 ”。 可见“紫竹院”的名称由来早于干隆期。 王熙( 1628-1703 ),字子雍,顺天旺平人,顺治四年进士。 作为平人的王熙精通都城的山水风景,其诗作无论何时,“紫竹禅院”的称呼都应该比干隆建芦花渡的时代早。
更早以前,有关于紫竹院的记述吗? 真的有。清代初期,禅宗高僧的释道应(为了精通儒释道三家的学问而获得名声,被顺治帝授予了“宏觉禅师”的法号) 60岁进京,在京住了8个多月,游历紫竹院,编撰了“城西紫竹院放生社序”。 其中,“都之西有紫竹院者,盖内臣宗公施庄”一文明确表示清顺治有紫竹院的名称。
清朝的官方石碑上记载着“紫竹院”的前世。 清光绪11年《修缮紫竹院碑文》中写道:“城西几里,长河处,有古刹紫竹院者,万寿寺下院。 明万历5年,由1577年万历皇帝母慈圣李太后出资,司礼鉴冯保督建造万寿寺,翻修紫竹院旧庙称为万寿寺下院。 ”。 这充分证明了“紫竹院”的称呼在明万年间已经出现。 那么,明朝的史籍上没有记载吧?
明代,历法混乱,徐光启(关崇祯朝礼部尚书)强烈提倡历法改革,多次向朝廷推荐西方传教士进行全面历法改革。 出生于德国的传教士汤若望在钦天监工作,出生于意大利米兰的罗雅谷等人和徐光启等人历时5年修改完成了《崇祯日历》。 在此期间,山东布政使司右参政臣李启典深深感受到罗雅谷、汤若望的辛勤工作,想为参与修历的传教士寻找住处。 徐光启的《新法计算书》中,李启典记载了“僧法宝故,御赐绝产万寿寺下院香火地20公顷”,因此地无人承蒙,所以皇帝“破格柔远,鼓励勤奋,量给罗雅谷、汤若望等紫竹院田房。
并且,在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的前夕,明的官方文件中有万寿寺下院的称呼。 由此推测,随着明代的灭亡,“万寿寺下院”的说法逐渐消失,“紫竹院”的说法流传到了民间。
追溯到其实更早的唐代,有关于紫竹院的记述。 根据资料,唐代已经有紫竹院的小庙,它和集瑟寺(万寿寺)隔岸相望。 据考证,唐代以来,紫竹院古刹内供应观世音菩萨,菩萨居住的地方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比勒陀利亚山紫竹林。 紫竹说:“其干细深紫,段可为管箫”,当时的建设者根据景寓意,称此为紫竹院。 (董军梅)
标题:““紫竹院”之名源于何时”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jy/21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