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459字,读完约14分钟
展览会开幕那天,参观者在贾育平的作品前模仿自拍。
在网络不发达的时代,日历是人们查询日期新闻的第一方法。 当时日历的种类很多,既有放在桌子上的日历,也有挂在墙上的日历。 到了1980年代,大部分房子都挂了日历。 那时的日历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也是新年和节日拜访亲戚和朋友所必需的好礼物之一。 日历的复印件多种多样,既有名山大川风景照片,也有名车。 最受欢迎的还是“美人”日历。
随着新闻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拿着手机,打开电脑就能知道阳历、农历、节日等相关情况。 日历因此失去了实用价值,使人们的生活渐渐淡出。
但是,即使是日历最流行的年代,关注哪个日历背后的摄影师的人也很少。 最近,798艺术区的电影画廊举办了“芳华年代——哪个日历姑娘”的摄影展,由1980年代有名的日历摄影师和被称为“中国时尚照片第一人”的83岁老摄影师贾育平拍摄的日历照片,奥利 通过这些老日历,讲述不太为人知的故事。
1
纯真年代的封面照片
10月14日,“芳华年代——哪个日历姑娘”的83岁老摄影师贾育平个人摄影展在北京798艺术区电影艺术中心/电影画廊开幕。 贾育平是20世纪80年代最有名的日历摄影师。 这个展览会不仅展示了贾育平的代表性作品,还展示了他采用的照片胶卷、原创杂志、摄影器材和摄影工具。
这次展览会的策士是有名的摄影师、策士那日松,他说:“贾老的作品可能不是看起来高雅的阳春白雪,但他的作品代表了时代的审美过程和特征。” 在那天松的记忆中,那个时代的美丽影像几乎都来自日历和杂志的封面。 “那时没有真人秀,杂志封面和日历是让明星们认知更多人的第一方法”贾育平是那个时期最有名的日历和杂志封面摄影师,《封面大王》、《日历大王》、《中国时尚摄影的第一
那日松在为这次展览会准备的文字中,这样评价了贾育平作品大放异彩的年代。 “那个时代很浪漫,既没有整形也没有美图秀”。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追求天然纯净的美,李白写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刻”佐证。 追求自然纯粹的美不是不修饰,而是适度修饰。 那天松认为,用后期的修图掩盖照片作品的伤口,在摄影和审美上有“灾难性”。 很多人眼中的形象、面孔没有个性,大部分人都有“标准”的样子。 这些没有个性的“标准”脸其实是“幻想的幻想”。 对此,贾育平的人物形象一拍摄就有清洁纯粹的感觉。 在这次展览会上,很多参观者体会到了贾育平日历摄影作品的健康、自然、纯粹之美。
那天松计划这次展览,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没有粉饰的真相。 另外,我希望更多的人关注贾育平这个“虽然被无视,但很重要的摄影师”。 这次展览会的很多作品都有时代特色,无论是1980年代广泛存在的比基尼泳衣,还是最新的潮水、最富有的象征摩托车、电话,都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那天松和贾育平是忘年交,两人是在1994年左右认识的。 当时,日松是《大众摄影》杂志社的编辑,以北京宣武门的万得摄影器材行为自己的“据点”,经常来这里聊天。 那时,那天松经常在这里见到贾育平,对他有两种印象。 一是贾育平认为牛,“谁也看不见”。 二是贾育平觉得太有钱了,“买照相机就像买白菜,家里买很多”。 那天松先生记得,当时的摄影爱好者没有多少钱,尼康FM2(1982年尼康企业发售的经典全机械相机,专业摄影师和高级业馀爱好者都很喜欢的相机)“变得很牛了”。 贾育平是拍商业照片的有钱摄影师。 当时很多摄影者对贾育平“羡慕嫉妒”:因为他在拍日历,所以每天除了看美女,还赚了很多钱。
1999年,那天松在《大众照片》中策划了“美人和摄影师”的主题,采访了6位不同类型的美人专业摄影师。 贾育平的故事引人注目,有点摄影爱好者给杂志编辑部写信、打电话,想拜贾育平师。 二十多年来,两个人一直关系很好,贾育平经常一大早就让那一天松喝茶,去看新拍的电影。 那天松也想为嘉育平企划特别的日历照片展。
“甲老一直很好,嘴上一直叫甲老,但一直把他当年轻人”那天松先生说:“直到今年2月,贾老突然脑溢血了。 我突然意识到嘉老80多岁了,赶紧开始展览。 ”。 展览会开幕那天,贾育平本人来到现场,他的徒弟、学徒孙子来了,拍当年的日历时,他最喜欢的模特冬子也来了现场。 下午,贾育平被围得像个明星。 据说这次展览会将持续到11月14日。
2
我既是摄影师也是工程师
很多资料显示贾育平出生在1936年,他妻子李岬说。 “他今年83岁了,和我结婚的时候少了2岁。 所以他经常开玩笑,自己的媳妇说“骗了”。 ”。 由此可见,贾育平的真正出生年应该是1934年。 目前脑溢血后恢复中的贾育平和老伴李岫住在敬老院。
少年的时候,贾育平的父亲德国禄来到弗莱克斯的照相机,他在中学开始接触照片。 20世纪50年代,贾育平在北京四中学习,他有自己的作品向著名摄影师黄翔家求教。 当时黄翔称赞了他。 之后,贾育平和着名摄影师薛子江一起学习了摄影。 之后,贾育平考上了清华大学,毕业后在市政五企业就业,也获得了高级工程师的角色。 这期间,贾育平一直在拍摄,到了1980年代,他拍摄的日历开始大放异彩。
贾育平的作品有一部叫《千手观音》的作品。 “全国第一次拍”贾育平从疾病中恢复过来,不清楚,但这句话听得很清楚。 照片开头的女孩是当时在北京歌舞团工作的颜丙燕。 其他女孩在颜丙燕后面举手,塑造了经典的“千手观音”形状。
这张照片是贾育平带着几个模特在十渡拍摄的,当时贾育平有铃木品牌的ax100摩托车,他经常骑着这辆摩托车拿着模特和器材在颐和园、十渡等地拍摄外景。 贾育平的“关门”弟子唐戎说:“当时贾老师为了方便带模特出去拍摄,特意排队买的这辆摩托车。 据说整个北京只有100台“配额”。 ”。 贾育平买了摩托车,上面装了很多用来搬自己摄影器材的钩子。 “骑摩托车,带着模特到处跑! 」李岫笑着说。 结婚前,贾育平曾坦率地对妻子说“不要嫉妒”。 几十年来,李岫也没吃过醋。
贾育平90%的人是他在不到3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在床上拍的。 当时贾育平传闻模特“进屋就上床”,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床前摆上木板,屋顶吊上铁丝,开灯,贾育平拍了几张照片。 “房子小,但不花钱”贾育平自己说。 之后,李岱增加了更重要的理由。 “有时出去租别人的工作室拍照很容易成为“盗贼”。 你拍文芳阁,别人拍白猫,然后卖给另一家日历制造商,说不清楚。 ”。
这个经验来自被“侵权”的经验。 贾育平作品中有小猫从茶壶里出来的照片,也是日历制造商拍的。 贾育平租了别人的工作室拍摄这部作品。 他把东西放在罐子里,然后把工作室的小猫塞进去,在小猫伸出头的瞬间拍了这张照片。 拍摄结束后,贾育平把底片交给了日历制造商。 错误发生后,制造商找到贾育平,问他为什么别的房子也印刷这部作品。 “后来爷爷查了一个多月,拍完离开工作室后,那里的人也按照他的做法拍了一张,知道卖给了别人。 ”。 唐戎说这件事也很愤怒和有趣。
3
制作商业照片需要“讲信用”
贾育平制作商业照片信誉很高,“一个女儿从来没有答应过好几家”,也有昂贵的“挖墙”,但他从来没有答应过。 在采访中,贾育平反复强调“重视信用”,也是很多模特中特别喜欢冬子的理由之一。
冬子北师大毕业时在一所学校教语文。 她和贾育平在拍摄时特别遵守时间,每次都能按规定的时间去贾育平家(贾育平常年7点左右睡觉,坚持早上4点5点起床的习惯)。 贾育平告诉冬子时,她总是很快就醒了。 贾育平亲力父母训练模型、设计形式和动作。 他说“再漂亮的人立场也不好”。 这么说他站了起来,摆了个姿势。 贾育平在模型到来之前仔细研究,自己做笔记,画画,比较不同模型设计的动作。 “贾老一是人身兼摄影师、服装师、发型师、化妆师、照明师的几个职位。 」那日松这样评价。 贾育平经常一次约三个模特来家里拍摄,一个怕别人说闲话,二个三个模特轮流化妆,拍摄,节约时间。
当时社会上流传着“美人要出名就得找贾育平”的“名言”。 其实贾育平对模特的费用是最低的。 别人给3500,他只给模特1200,但模特们还是喜欢找他拍。 王姬、颜丙燕、何赛飞等演员当过贾育平的模特。 贾育平曾经在自传中表示:“北京文艺的年轻演员王姬想在20世纪80年代去美国。 去了五六次的美国大使馆被拒签了。 最后大使馆的人(这里的美国人都是中国通,中文比中国人好)告诉她,如果能让她以你是有名的演员为材料说明的话,可以给你签证,也可以给其他机构。 一开始很难弄坏公主,后来她翻阅了六七本杂志,封面都是她自己的,是我拍的。 交给美国大使馆后,立即被准记名盖章赴美。 王姬出去了(出去了),是后来的《北京人在纽约》电视剧,在全国引起了关注。 ”。
模特们喜欢找贾育平拍照。 贾育平拍的照片很受欢迎,所以这些青年演员和艺术大学的在校生也有照片是资历。 贾育平仔细想想,勤奋地动手。 他用200外汇券在友谊商店买照片书自己钻研,经常自己做工具:模特穿的“乞丐服”是他买布,放在脸盆里用茶蒸旧的。 帽子是用蛋糕盒做的。 模特穿的白色泳衣是贾育平在上世纪90年代花了1000多人民币从法国专门买的。
拍摄结束后,贾育平有时带着模特吃涮羊肉。 他不惜钱,不想减少模特。 我只能自己吃。 “有一次,他带着北京女排模特去吃涮羊肉,但是模特吃得太多了,让爷爷很痛苦。 ”。 唐戎对吃羊肉印象深刻。
2000年以后,贾育平没有拍日历和杂志的封面,专心于风景摄影。 他也带着很多学生,那个角色也从原来的“马贝里克斯”变成了师长。 贾育平经常带学生出去采风,采风后向学生说明改善照片的方法。
“关门”的弟子唐戎是2000年加入弟子的,那时他正好30岁。 迄今为止,唐戎看到贾育平的作品,贾育平的照片是自己想表达但无法表达的。 他想“头突然变成了树”,决心以贾育平为师。 唐戎现在想起贾育平当徒弟的时候,说:“当时我和父亲一起参加了老摄影师协会的集会(唐戎的父亲是摄影师唐琦)。 父亲把我推荐给爷爷,想让我当徒弟。 当时贾老师看着我的照片挥了挥右手……”唐戎像昨天刚看到这个动作一样伸出右手挥了挥。 “我以为已经不行了。 于是爷爷对我说:“下次去拍摄,请跟我来。” “当时唐荣还去过北京摄影师协会,所以坐地铁从万寿路到和平门。 “回去的路上,我坐在地铁的角落里,眼泪夺眶而出,兴奋不已。 ”之后,唐荣和父亲一起拜访贾育平正式成为门徒。 “老师向我强调3点,不要胡说八道、守时、爱照片。 唐戎想起来了,眼睛有点红。
贾育平每次采风,自己都在家打长途电话安排一切。 “光长途电话费就能出一二百日元。 唐戎很了解老师的事件。 有一次,贾育平带着学生去梅园采风,从一家超市出来的时候,看到路边有个戴着6岁左右厚眼镜的少女,马上叫唐戎说:“把英语报纸拿来,旁边的光一定会好看的。” 唐戎记得这个采风中的小事。 “老师总是在想照片。 ”。
贾育平带学生去采风不收学生们的钱,反而自己掏钱。 李岱后来也爱上了摄影。 她和贾育平去澳大利亚拍波浪,去梅里雪山拍佛光,去内蒙古拍马群。 李岫在朋友的帮助下还出版了自己的专辑。 “我67岁开始摄影,70岁开始学计算机,做了后期。 」李岫指着敬老院房间里的电脑,朗朗地说。
贾育平没有孩子,他很遗憾。 照片是他一生的伙伴,所以他从自己的照片人生中得到了充分的乐趣和满足。 实习记者袁新雨
弥补空白
日历风靡了一世
日历的雏形是古罗马时代的“讨债书”。 当时的债务人按月、日把债务人的偿还新闻记录在书上,这样按月日排列附有报道栏的形式很快就在其他很多领域得到了参考。 中国的日历雏形“月牌”诞生于清末,少量画家在年画中加入商品广告,具备中西对照日历。
现代人熟悉的日历(日历)直到1949年才出现。 1949年以后,日历经常成为涉外企业的推进手段。 粮食、纺织、茶叶等企业比圣诞节前一个月印刷了大量的日历,送到海外普及。 当时的日历是非卖品,在广大的一般家庭很少见到。 之后,各出版社竞相印刷日历,多个个体经营者也参加了印刷日历的团队,开始在很多院子里采用日历,但质量好的日历依然很受欢迎。
到了1980年代,日历进入了千家万户。 每个家庭都有一本以上的日历,但也有以用纸精良、画面漂亮的日历为荣的家庭。 因此,制作精良的日历成为了平民们最热衷的节日礼物。 拜访亲戚和朋友时,除了水果和点心等固定的礼物外,送日历的话,礼物的人不仅有面子,收到礼物的人也很高兴。 有趣的是,当时家庭日历的等级直接体现了家庭的各个水平和指标。
发送旧日历的话,人们会更换新日历,但旧日历通常不会扔掉。 还有另一个“再利用”。 也有把旧日历铺在桌子上,铺绿色毛毡,铺玻璃板的家庭。 这样的桌子看起来很舒适,使用起来很方便。 有些家庭在大衣柜里铺日历,看起来很干净,起到防潮的作用。 有些人用旧日历给家里的学生包了书包。 厚厚的日历纸足够孩子一学期的辛苦。 20世纪90年代,在刚进入中国市场的麦当劳,进行了收集旧日历捐给制造商、制作盲文书籍的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随着日历的普及,其复印件也变得丰富起来。 从最初的名人语录到祖国的风景区,再到世界名车,主题素材多样。 但是,最受平民欢迎的是“美人日历”。 人们开玩笑地称之为“大美人儿”。 当时的明星也喜欢参加这个日历的拍摄,苏钦高娃,陈冲,贡以后也拍过日历的照片。 在那个视觉传达不发达的时代,日历上的图像是人们认知“美”的重要路径。 日历上的“美人儿”们也深刻地影响了一代人的审美。 (袁新雨)
标题:“拍挂历的人:是摄影师也是工程师”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jy/21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