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449字,读完约11分钟

"你不是在寒冷的冬天,你是谁在春天?"

这个网络流行语最近被朋友圈里的很多人贴了出来。在疫情下,甲乙双方都遇到了各种困难和困难,所以人们可能对这句话有很深的感受。

所有行业都不例外。在本文中,我们将关注消费金融行业。最近几天,消费金融机构已经深刻认识到“房子漏水,整夜下雨。”2019年下半年开始的强势整改仍在消化中,2020年初疫情再次来袭,商业环境突然发生变化,一切都不确定。

很多年轻人,并不爱银行

“危机中总有机会”,这是真的,但是机会藏在哪里呢?事后很清楚,但事前很难判断。每个人都感觉到石头过河,谁到了河的另一边,谁就抓住了机会。要摸着石头过河,你需要找到更多的石头。

很多年轻人,并不爱银行

环境的突变,是“用户”回归的根源

用户是企业经营的源头,是过河最重要的石头。在这种流行病的情况下,环境发生了突然的变化,金融机构的经营决策的立足点仍然依赖于“用户”这个词:获得好用户、挑出坏用户和服务好用户。

很多年轻人,并不爱银行

1.获得好用户

任何时候都没有太多高质量的用户。疫情爆发后,一些金融机构加大了对高质量用户的营销力度。例如,工行推出了4.35%的年化超低利率折扣。虽然大部分用户没有达到要求,但借助流行的杠杆效应,产品的宣传达到了更多的目标用户,从而达到了获得特定高质量用户的初衷。例如,苏宁免费支付,针对苏宁乐购(002024)的10多万种产品,推出24种免息分期促销,旨在扩大高质量用户。

很多年轻人,并不爱银行

一些用户,如公务员和国有企业员工,不需要风险控制。他们是大银行低息贷款的客人,消费金融机构无法染指他们。消费金融机构的用户在这一点上并不“好”,需要风险控制干预。在疫情下,风险控制的逻辑已经改变。如何筛选好用户,挑出坏用户,已经成为区分不同机构综合实力的分水岭。

很多年轻人,并不爱银行

2.挑出不良用户

挑出不良用户,依靠风力控制模式。大数据风险控制强调培训和迭代,本质上是面向结果的。借款人在每期分期付款中按时还款,并在3年(或2年)内按时还款。初始条件很简单,他也是模型中的高质量用户。

很多年轻人,并不爱银行

按时还款的用户有很强的还款意愿,但还款能力可能不强。还款来源大致有三种:储蓄、工资和借款。储蓄更多的人对借贷的需求更少。从概率的角度来看,还款取决于工资和借款。

很多年轻人,并不爱银行

消费金融用户主要是年轻人。从有执照的消费金融公司的用户结构来看,30岁以下的人的比例在40%至50%之间;就教育背景分布而言,大专及以下的比例在60%至70%之间。年轻、没有积蓄和月光是它的典型特征。

很多年轻人,并不爱银行

大部分客户的还款能力依赖于工资,而少数依赖于借款。正是工资收入受到了疫情的影响。许多收入依赖业绩提成的蓝领工人在疫情期间失业,收入缩水,无力偿还贷款,这导致许多消费金融机构的逾期率大幅上升。

很多年轻人,并不爱银行

问题来了。不管这些过期用户是不是“坏用户”,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反应:一些机构处于敌人的边缘,收紧他们的口袋,降低通过率,并增加收集的努力;一些机构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允许推迟和推迟信用报告,给用户的情感账户充值,积累善意,为“后流行病”节省能源。

很多年轻人,并不爱银行

不同的客户服务理念背后有不同的回应。

3.服务用户

许多公司对“服务用户”有错误的理解,但他们似乎对此了如指掌。通用电气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曾批评道:

“我们经常测量各种指标,但实际上我们什么都不懂。公司需要评估和衡量三个方面:客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和现金流。”

大多数消费金融机构眼里没有“顾客满意”,或者他们嘴里有,但心里没有。就像商家看人家的菜一样,“请坐,请坐,请坐”,你说这对用户不好,有些用户享受“请坐”的待遇;你说这对用户有好处,还有一个冷词“坐”。

很多年轻人,并不爱银行

在这个概念下,用户享受好的服务是因为他们足够好,而不管服务有多好,都不能带来真正的“用户满意”。

许多年轻人不喜欢银行

“顾客满意”,听起来像是学术性的,似乎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

国内企业从用户身上赚钱有三种方式:躺着赚钱、站着赚钱和跪着赚钱。不同的赚钱方式对“顾客满意”有不同的理解。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出口萎缩,产能过剩出现。普通消费品经历了从“站着赚钱”到“蹲着赚钱”的转变。以零售业为代表,折扣和促销的毛利都很低,有的赔钱。真诚是毋庸置疑的;金融机构也发生了变化,从“躺着赚钱”到“站着赚钱”。

很多年轻人,并不爱银行

与剩余消费品相比,金融资源仍然稀缺,金融机构很容易赚钱。根据2019年中期报告数据,所有a股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2.31万亿元,其中金融类上市公司占比5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赚钱容易,真正关注用户难。

很多年轻人,并不爱银行

然而,大多数a股上市金融企业都是巨无霸,享受一定的系统红利,所以他们没有生存的担忧,但是他们没有共同金融平台的信心,他们的用户是衣食父母。不能正确看待用户的价值,在当前环境下很难继续下去。

很多年轻人,并不爱银行

1993年,三星集团总裁李健熙警告三星人:

“如果我们像中国家电企业那样做,我们肯定会失败,因为中国家电企业更有能力实现高质量和低价格,所以三星必须另辟蹊径,走数字产品、高端产品和技术领先的方向。”

很多年轻人,并不爱银行

同样,如果共同基金平台做了与大银行相同的事情,它肯定会亏损,因为银行的资本成本更低。共同基金机构的生存是由科技驱动的,建立用户的商誉是必要的。在技术的驱动下,我们可以成为银行不敢做的用户;建立用户的信誉并成为与银行相同的用户群体将具有差异化优势。

很多年轻人,并不爱银行

可口可乐前全球营销总监哈维尔桑切斯拉米雷斯(Javier Sanchez Ramilas)曾经说过,用户爱上一个品牌和一个人,原则是一样的。

根据萧伯纳对爱情的解释,“爱情意味着高估一个女人和另一个女人之间的差异。”同样,当用户爱上一个品牌时,他们会高估这个品牌和其他品牌的区别。

很多年轻人,并不爱银行

许多消费金融产品是高度同质的。比如花店、自主支付和银行信用卡,都有免息期,这对于用户来说几乎是无法区分的。用户选择哪种产品取决于他们更喜欢哪家公司。

很多年轻人,并不爱银行

许多年轻人不喜欢银行。

在银行眼里,年轻人是一个高风险群体。银行的普遍做法是保持相互尊重的距离,避免贷款给年轻人。因此,年轻人对银行也缺乏兴趣,所以他们不应该介意沾沾自喜。最典型的是,在2013年后的两年里,互联网金融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互联网上的年轻人充满了一种喜悦,这让他们为银行被超越而感到高兴。

很多年轻人,并不爱银行

大学生曾经是个例外。2002年,校园信用卡问世,它的首次亮相是高峰期,随之而来的是混乱。2009年,它退出了历史舞台。大约在2015年,银行大力重启校园信用卡,重点放在“0元”额度上,这总比没有强。相反,它是一个互助的黄金平台,在校园市场上疯狂扩张,高潮叠加混乱,直到监管机构发出命令,打开大门,堵住部分大门,邀请银行再次进入大门,并拒绝无证机构。

很多年轻人,并不爱银行

然而,银行并没有真正“解放思想”,他们更谨慎,而不是感兴趣,所以他们仍然不能关注大学生市场。是的,当年轻人成为高质量的白领时,为他们服务难道不合适吗?

很多年轻人,并不爱银行

成为用户的“初恋”品牌

每个人都想摘现成的水果。问题是,那些播下种子的人注定要受苦吗?

当然不是!

在《情感驱动》一书中,拉米雷斯披露了一组研究数据:

“大约80%的人在18岁之前选择他们最喜欢的软饮料品牌,这一趋势也出现在其他类别中。在这80%的人中,只有20%的人将来会对其他品牌产生共鸣,而这20%的人中有一半会改变主意,继续喜欢‘初恋’品牌。”

很多年轻人,并不爱银行

用户对“初恋”品牌很忠诚。

在校园里,年轻人接触到互联网金融产品。当他们下班后变得“高质量”时,他们会回到曾经把他们拒之门外的银行许可的金融机构的怀抱吗?

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说。买房的抵押贷款,买车的汽车贷款,或者银行贷款,谁不爱便宜的钱,只有“薅羊毛”,这叫理性选择,而忠诚是不能谈的;付款、理财和消费分期付款都有免息期,这些没有差别的产品仍然会支持自己的“初恋”品牌,这就是所谓的感情和品牌忠诚度。

很多年轻人,并不爱银行

抓住用户市场,抓住年轻人的用户,不是吗?

话虽如此,许多人会想出一个通用的盾牌——风险控制——来防御。金融产品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金融管理和贷款,它们不是普通的消费品。不加选择的访问会伤害他人。金融机构强调了解客户和产品与用户之间的风险适应,这是会展业的基本原则。

很多年轻人,并不爱银行

当然,风险适应是真实的。问题不在于重视风险控制,而在于忽视品牌建设。当金融机构关注用户时,风险视角深深植根于骨髓,而品牌视角则是肤浅的。我不注重品牌建设,也不想从品牌建设的角度给用户更多的考虑。我粗鲁地划开了棋盘,然后当我事后为自己辩护时,我就把锅扔进了风险控制区。

很多年轻人,并不爱银行

我们不应该强调品牌建设的风险。

例如,校园信用卡被大多数银行拒绝,一些银行被大力布局。尽管“0元”的额度令人不快,但信用卡开户、信用卡积分和免费取款的待遇仍试图向年轻人释放善意;

很多年轻人,并不爱银行

比如,对于年轻人的消费贷款,尊重风险控制的逻辑,设定更高的利率,尊重品牌建设的需要。没有必要将整个群体排除在个人舆论风险之外;

例如,在疫情下,面对逾期攀高,不同的处理,延伸,收集,客户服务的前提下,风险控制,一点耐心和一点责任,可以赢得用户的青睐。

为了赢得年轻用户的心,90%的银行表现不佳,99%的共同基金机构更差。银行被拒之门外,许多共同基金机构“邀请你进入瓮中”。为了实现300%的年化毛利润,他们敢于把用户当成猎物,欢迎各方的批评并没有错。

很多年轻人,并不爱银行

有没有真正重视年轻用户的金融机构?是的,但是不多。当然,这与金融业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金融业正处于从稀缺到过剩的转折点,从内到外重视品牌营销的环境还不够成熟。就像这样,带头站出来是有意义的。

很多年轻人,并不爱银行

从安心到温暖的心

企业的许多决策源于在不同阶段做不同的事情。关于如何划分营销阶段,陈春花教授在《管理的本质》一书中认为“营销战略的时间坐标不是基于时间,而是基于市场的关键要素”,并以家电行业为例:

很多年轻人,并不爱银行

从1985年到1989年,价格是市场的关键因素,长虹和康佳做得很好;

从1989年到1992年,质量是市场的关键因素,海尔、新飞和荣盛做得很好;

从1992年到1996年,服务是市场的关键要素,海尔和tcl做得很好;

从1996年到2000年,速度是市场的关键因素,海尔、美的和tcl做得很好;

从2005年到2010年,国际化和全球化是市场的关键因素,海尔、tcl和美的表现良好。

就消费金融而言,当前市场的关键要素是什么?我认为这是用户信任。

之前,银行冷眼拒绝,之后,受到了双方黄金诱惑的伤害,中间出现了各种不良事件,如信息泄露、暴力收集等,用户的信任度大大透支。谁能获得用户的信任,谁就能在同质化的市场环境中突围而出。

很多年轻人,并不爱银行

重建用户信任、兼容产品和便捷体验是基本要求,但这还不够。只有在安心的基础上取得进一步的进步,温暖的心才能赢得用户。温暖的心背后是一种情感联系。

很多年轻人,并不爱银行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冠肺炎疫情为金融机构释放善意提供了一个窗口。在这种流行病的情况下,许多借款人都处于短期困境,金融机构有不同的反应,要么强硬要么热心。我想用户会记得金融机构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做了什么。

很多年轻人,并不爱银行

参考文献:

1.[西班牙]哈维尔·桑切斯·拉米雷斯,《情感驱动》,中信出版社(300788,诊断部),2018年。

标题:很多年轻人,并不爱银行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zx/6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