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157字,读完约18分钟
1月最后一天晚上9点,北京的室外温度为0℃,为9℃。 在一家大型商场的门口,弯着身子躺在垃圾桶上,摸索着里面的垃圾。 过了一会儿,捡了几个可乐瓶,几张废纸,分别放在她身后的蛇皮袋里。 周围有十几个披着羽绒服的年轻男女,他们说笑着等红灯。
这个身影属于62岁的张明霞,在北京捡了一个荒废了20多年的老人。 在这20多年里,白天的北京,基本上不属于她,环卫工人、保洁企业的工作人员,定期打扫垃圾桶,不让张明霞等捡垃圾的人染指。 这些“正规军”下班后,她从只有半个人的高小屋出来,开始工作了一整晚。
相反,即使在夜晚,张明霞也必须面对另一种力量。 她每月必须向所在地区的“老炮儿”支付一部分费用。 否则,她很难在这里立足。 尽管如此,她收到的废品经常被偷,有时在翻垃圾桶的时候会被其他拾得物袭击。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副总工程师王维平,多年来与拾荒者交往。 根据他的调查,在北京荒废的“野战军”优势为15万人,分为多个“黑帮”,分布在首都的80多个地方。 他们大多以“同乡”的形式聚集在一起,分割各自的优势领域。
张明霞等人的垃圾,在“正规军”和“野战军”的夹缝中举步维艰。
许多人拖着房子,进入所有城市的垃圾场,复制发财之路
张明霞是上世纪90年代初从湖南老家一个人跑到北京“捡破烂”的。 刚来北京的时候,因为租不到房子,她找到了城中村,用砖头和旧毛毡,靠着别人家的墙盖了间小屋。 多年来,她一直住在那里。
从一开始,张明霞就卷入了这个拾荒者的“江湖”。
城中村几十户家庭,大多是收购废品的河南人。 虽然作为邻居已经20多年了,但张明霞很少和他们交流。
“他们也不叫我的名字就叫我‘蛮子’”张明霞穿着捡到的旧棉袄衣服,在远处的灯光照射下,她手上出现了裂缝,可以看到里面有黑色的污渍。 她擤着鼻涕,红着眼睛说:“有时瓶子被扔了,我想去捡,他们从后面使劲打我,说要杀了我。 ”。
她有时醒来,发现房间里的整个塑料瓶都不见了。 面对这些无奈,张明霞往往保持沉默,“我不和人吵架,也不会惹麻烦”。
这位老人不知道当时北京的拾得物“黑帮”几乎每天都在进行激烈的争斗。 她所经历的,不过是最平淡的一种。
王维平说,最先进入北京的是四川人。 1987年的一天,四川巴中(旧达州地区巴中市)的人拿着政府机关开的“警察”来到他的办公室,说“我想进垃圾场捡垃圾”。
当时,王维平在市环卫局负责北京垃圾场的管理工作,“收集、运输、解决的流程完成后,一吨垃圾需要157元,既费钱又费事”。 有人主动来捡垃圾,他马上答应了。 “他们越多越好,我们就越省事。 ”
得到同意后,一个叫杜茂洲的四川巴中人带着家乡的兄弟涌进了北京的垃圾场。 几乎一夜之间,在1000多亩垃圾场的围墙边上,建了一间1米半的小屋,500多人开始在那里生活。
在北京某垃圾堆,这些巴中人每月平均每人能“捡”1500元,成为当时的高收入群体。 当时王维平的工资也是200多块钱。
杜茂洲当然成了这500人的“头”。 他们必须每月给他五百元的后备金。 这是来北京之前,在老家当小学教师的杜茂洲无法想象的。 那时,他一年的工资只有400多元。
有钱人的消息一传开,散发恶臭的垃圾场在很多人眼里成了香气的饕餮盛宴,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到捡垃圾的队伍中。 在当时只有47万户籍人口的四川巴中市,其中25万人散布在全国各城市以捡垃圾为生。 20世纪90年代,河南、河北、安徽、内蒙古、江苏等省的人,也开始拖家带口驻扎垃圾场,梦想复制巴中人的富人之路。
河南固始人秦在老家做生意失败后,被邻居带到北京“捡破烂”。
“那时在家做生意借了27万元,去北京捡了4年破破烂烂。 ”。 秦先生坐在椅子上摇着脚说。 在他的后面,是上下二层装着塑料瓶的废品仓库。 经过20多年的战斗,现在他成了废品收购站的老板。
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他们在发出恶臭的垃圾场捡了钱。
各个黑帮成立了自己的“老虎队”
巴中人进入北京垃圾市场后,与北京垃圾业相关的一切看起来都蒸蒸日上。 但是,最初无法预料的是,与拾荒队一起膨胀的是领域内的恶性竞争。
“过去,打架、械斗几乎是家常便饭。 ”王维平与其展开手画圈,不如说“在这么大的地盘上,四川人、河南人、河北人想占更多的地方,互相挤压。 ”。
秦先生记得当时为了夺取首都钢铁附近的垃圾场,“来了几个卡车人,武器被使用了”。
在这种情况下,各黑帮成立了“老虎队”。 他们是最能干的年轻人。 王维平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个庞大的集团已经成为北京治安最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也有回避这个“江湖”的收集者,他们大多分布在“原子型”中,与外界保持着最低限度的联系。 张明霞是他们中的一员,不找湖南黑帮,也没经历过什么血雨腥风。 她也进不了垃圾场捡“宝贝”,所以只能年复一年翻垃圾桶维持生活。
1997年,北京的拾荒队扩大到8.2万人。 此时,有关部门向王维平透露了一条消息:北京市刑事案件,其中七成以上是拾荒者犯下的。 “有人帮我铰链到找不到就偷、不偷就抢、污水井盖、绿地护栏、变压器、地铁电缆。 ”王维平说。
为了缓解这种越来越混乱的局面,王维平凭借自己的“三把刀”,最终召集了北京的10多个拾荒黑帮坐在一起,协商了处理方案。
“第一把刀是恩,他们家就靠我了。 第二个是我的官方身份,我负责垃圾场第三,我这里有执法队,城管。 ”。 王维平站起来,手臂在空中飞舞,描绘着当时的场面。
“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分工:“四川援助”5.7万人,负责捡垃圾。 “河南帮”有1.7万人负责废品回收。 河北帮1万人,将四环外接站城市接收的废品运到这里分类回收,向产业下游废品销售工商。 “江苏援助”的人数最低为1700人,他们负责回收地沟油。
这个“会议”建立了北京收集者的结构。 即使在今天,一点点的“黑帮”依然沿着当初划分的老路前进。
这次“会议”后,河南人老秦买了卡车,开始在天坛附近的胡同里定点收购废品。 这个时候,除了每月付给胡同里的“老炮儿”3000元外,他还能赚1万元。
现在秦先生搬到了北京最大的废品收购中心。 那里聚集了200多个废品收购商,其中140多个业主是他的同乡,河南固始县人。
当时出现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媒体上的“京城破烂王”,现在几乎消失在公共视野中
那次会议后,昔日“大头”杜茂洲也于2001年成立废品回收企业,指挥北京崇文、通州、平谷、昌平、密云5区垃圾填埋场的废品资源。 4年后,被誉为“京城破烂王”的杜茂洲对着电视镜头消沉地说:“如果北京满是宝藏,可以弯腰的话。”
只是,当时出现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多家媒体上的“京城破烂王”,现在几乎消失在了公众的视野中。 十年前,全市有1000多个未处理的垃圾填埋场,今年也只剩下76处。 过去依赖垃圾场的杜茂洲,现在垃圾场不允许废品回收者进入,所以哪儿也去不了。 他2006年在大兴区投资的塑料加工厂,后来被取缔为“低端业态”。
与杜茂洲一起消失的,是当年5.7万人“四川援助”蹂躏的军队。 他们已经被河南人取代了,这些新的捡物者也只能沿街翻垃圾桶,或者在建筑工地捡废弃建材。
“2009年整个北京有15万名拾荒者,但去年减少到了10万人。 ”。 王维平担心废品回收队的萎缩会给北京垃圾的解决带来负担,他说:“北京每年生产700万吨垃圾。 另外,这些废品回收者可回收700万吨,目前废品集散场一并关闭,当然不合理。 ”。
面对这种情况,越来越多的垃圾解决工厂被提出来提高垃圾解决能力。 王维平认为这样的对策不现实。 “北京没有土地。建垃圾工厂最少需要三年,谁家的入口都不愿意建。 ”。
王维平表示,北京面临着另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目前的垃圾解决厂只是粗选垃圾,没有多少人工筛选。
和杜茂洲一样,随着北京和河北塑料加工厂的停业,秦先生的日子也不好过了。
“一周前就能解决仓库的商品,现在需要两周。 ”。 站在家里装满洗衣液壶、电线轮毂和各种饭盒的仓库前,老秦抱怨说:“河北文安那边的工厂少了,东西出不来了。”
不仅如此,由于国际原油价格下跌,塑料价格也大幅下降。 他手里拿着饭盒皱着眉头说:“去年这个塑料卖了1公斤5.8元,今年只卖了1.8元。”
在秦的收购据点所在的这个大型废品回收中心,很多商家都感到了市场的“寒冷”。
小区的一些废铁收购商已经停业,废铁的价格从去年的4.2元每公里降到今年的0.4元,旧钢筋、生锈的铁板堆满了他们仓库的每一个角落。
秦先生指着不远的废铁收购点,低声地说:“现在国铁都用不完了,为什么还要这个破烂,他们赔了几百万块钱呢?”
但是,从每天晚上7点开始,还会有装着400辆废品的卡车陆续进入园区。 这情景让秦先生放心了。 他相信国家不能消除这个领域。 “如果我们停业一周,你不相信北京的街道上装满了瓶子吗? ”。
1月最后一天晚上9点,北京的室外温度为0℃,为9℃。 在一家大型商场的门口,弯着身子躺在垃圾桶上,摸索着里面的垃圾。 过了一会儿,捡了几个可乐瓶,几张废纸,分别放在她身后的蛇皮袋里。 周围有十几个披着羽绒服的年轻男女,他们说笑着等红灯。
这个身影属于62岁的张明霞,在北京捡了一个荒废了20多年的老人。 在这20多年里,白天的北京,基本上不属于她,环卫工人、保洁企业的工作人员,定期打扫垃圾桶,不让张明霞等捡垃圾的人染指。 这些“正规军”下班后,她从只有半个人的高小屋出来,开始工作了一整晚。
相反,即使在夜晚,张明霞也必须面对另一种力量。 她每月必须向所在地区的“老炮儿”支付一部分费用。 否则,她很难在这里立足。 尽管如此,她收到的废品经常被偷,有时在翻垃圾桶的时候会被其他拾得物袭击。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副总工程师王维平,多年来与拾荒者交往。 根据他的调查,在北京荒废的“野战军”优势为15万人,分为多个“黑帮”,分布在首都的80多个地方。 他们大多以“同乡”的形式聚集在一起,分割各自的优势领域。
张明霞等人的垃圾,在“正规军”和“野战军”的夹缝中举步维艰。
许多人拖着房子,进入所有城市的垃圾场,复制发财之路
张明霞是上世纪90年代初从湖南老家一个人跑到北京“捡破烂”的。 刚来北京的时候,因为租不到房子,她找到了城中村,用砖头和旧毛毡,靠着别人家的墙盖了间小屋。 多年来,她一直住在那里。
从一开始,张明霞就卷入了这个拾荒者的“江湖”。
城中村几十户家庭,大多是收购废品的河南人。 虽然作为邻居已经20多年了,但张明霞很少和他们交流。
“他们也不叫我的名字就叫我‘蛮子’”张明霞穿着捡到的旧棉袄衣服,在远处的灯光照射下,她手上出现了裂缝,可以看到里面有黑色的污渍。 她擤着鼻涕,红着眼睛说:“有时瓶子被扔了,我想去捡,他们从后面使劲打我,说要杀了我。 ”。
她有时醒来,发现房间里的整个塑料瓶都不见了。 面对这些无奈,张明霞往往保持沉默,“我不和人吵架,也不会惹麻烦”。
这位老人不知道当时北京的拾得物“黑帮”几乎每天都在进行激烈的争斗。 她所经历的,不过是最平淡的一种。
王维平说,最先进入北京的是四川人。 1987年的一天,四川巴中(旧达州地区巴中市)的人拿着政府机关开的“警察”来到他的办公室,说“我想进垃圾场捡垃圾”。
当时,王维平在市环卫局负责北京垃圾场的管理工作,“收集、运输、解决的流程完成后,一吨垃圾需要157元,既费钱又费事”。 有人主动来捡垃圾,他马上答应了。 “他们越多越好,我们就越省事。 ”
得到同意后,一个叫杜茂洲的四川巴中人带着家乡的兄弟涌进了北京的垃圾场。 几乎一夜之间,在1000多亩垃圾场的围墙边上,建了一间1米半的小屋,500多人开始在那里生活。
在北京某垃圾堆,这些巴中人每月平均每人能“捡”1500元,成为当时的高收入群体。 当时王维平的工资也是200多块钱。
杜茂洲当然成了这500人的“头”。 他们必须每月给他五百元的后备金。 这是来北京之前,在老家当小学教师的杜茂洲无法想象的。 那时,他一年的工资只有400多元。
有钱人的消息一传开,散发恶臭的垃圾场在很多人眼里成了香气的饕餮盛宴,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到捡垃圾的队伍中。 在当时只有47万户籍人口的四川巴中市,其中25万人散布在全国各城市以捡垃圾为生。 20世纪90年代,河南、河北、安徽、内蒙古、江苏等省的人,也开始拖家带口驻扎垃圾场,梦想复制巴中人的富人之路。
河南固始人秦在老家做生意失败后,被邻居带到北京“捡破烂”。
“那时在家做生意借了27万元,去北京捡了4年破破烂烂。 ”。 秦先生坐在椅子上摇着脚说。 在他的后面,是上下二层装着塑料瓶的废品仓库。 经过20多年的战斗,现在他成了废品收购站的老板。
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他们在发出恶臭的垃圾场捡了钱。
各个黑帮成立了自己的“老虎队”
巴中人进入北京垃圾市场后,与北京垃圾业相关的一切看起来都蒸蒸日上。 但是,最初无法预料的是,与拾荒队一起膨胀的是领域内的恶性竞争。
“过去,打架、械斗几乎是家常便饭。 ”王维平与其展开手画圈,不如说“在这么大的地盘上,四川人、河南人、河北人想占更多的地方,互相挤压。 ”。
秦先生记得当时为了夺取首都钢铁附近的垃圾场,“来了几个卡车人,武器被使用了”。
在这种情况下,各黑帮成立了“老虎队”。 他们是最能干的年轻人。 王维平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个庞大的集团已经成为北京治安最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也有回避这个“江湖”的收集者,他们大多分布在“原子型”中,与外界保持着最低限度的联系。 张明霞是他们中的一员,不找湖南黑帮,也没经历过什么血雨腥风。 她也进不了垃圾场捡“宝贝”,所以只能年复一年翻垃圾桶维持生活。
1997年,北京的拾荒队扩大到8.2万人。 此时,有关部门向王维平透露了一条消息:北京市刑事案件,其中七成以上是拾荒者犯下的。 “有人帮我铰链到找不到就偷、不偷就抢、污水井盖、绿地护栏、变压器、地铁电缆。 ”王维平说。
为了缓解这种越来越混乱的局面,王维平凭借自己的“三把刀”,最终召集了北京的10多个拾荒黑帮坐在一起,协商了处理方案。
“第一把刀是恩,他们家就靠我了。 第二个是我的官方身份,我负责垃圾场第三,我这里有执法队,城管。 ”。 王维平站起来,手臂在空中飞舞,描绘着当时的场面。
“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分工:“四川援助”5.7万人,负责捡垃圾。 “河南帮”有1.7万人负责废品回收。 河北帮1万人,将四环外接站城市接收的废品运到这里分类回收,向产业下游废品销售工商。 “江苏援助”的人数最低为1700人,他们负责回收地沟油。
这个“会议”建立了北京收集者的结构。 即使在今天,一点点的“黑帮”依然沿着当初划分的老路前进。
这次“会议”后,河南人老秦买了卡车,开始在天坛附近的胡同里定点收购废品。 这个时候,除了每月付给胡同里的“老炮儿”3000元外,他还能赚1万元。
现在秦先生搬到了北京最大的废品收购中心。 那里聚集了200多个废品收购商,其中140多个业主是他的同乡,河南固始县人。
当时出现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媒体上的“京城破烂王”,现在几乎消失在公共视野中
那次会议后,昔日“大头”杜茂洲也于2001年成立废品回收企业,指挥北京崇文、通州、平谷、昌平、密云5区垃圾填埋场的废品资源。 4年后,被誉为“京城破烂王”的杜茂洲对着电视镜头消沉地说:“如果北京满是宝藏,可以弯腰的话。”
只是,当时出现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多家媒体上的“京城破烂王”,现在几乎消失在了公众的视野中。 十年前,全市有1000多个未处理的垃圾填埋场,今年也只剩下76处。 过去依赖垃圾场的杜茂洲,现在垃圾场不允许废品回收者进入,所以哪儿也去不了。 他2006年在大兴区投资的塑料加工厂,后来被取缔为“低端业态”。
与杜茂洲一起消失的,是当年5.7万人“四川援助”蹂躏的军队。 他们已经被河南人取代了,这些新的捡物者也只能沿街翻垃圾桶,或者在建筑工地捡废弃建材。
“2009年整个北京有15万名拾荒者,但去年减少到了10万人。 ”。 王维平担心废品回收队的萎缩会给北京垃圾的解决带来负担,他说:“北京每年生产700万吨垃圾。 另外,这些废品回收者可回收700万吨,目前废品集散场一并关闭,当然不合理。 ”。
面对这种情况,越来越多的垃圾解决工厂被提出来提高垃圾解决能力。 王维平认为这样的对策不现实。 “北京没有土地。建垃圾工厂最少需要三年,谁家的入口都不愿意建。 ”。
王维平表示,北京面临着另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目前的垃圾解决厂只是粗选垃圾,没有多少人工筛选。
和杜茂洲一样,随着北京和河北塑料加工厂的停业,秦先生的日子也不好过了。
“一周前就能解决仓库的商品,现在需要两周。 ”。 站在家里装满洗衣液壶、电线轮毂和各种饭盒的仓库前,老秦抱怨说:“河北文安那边的工厂少了,东西出不来了。”
不仅如此,由于国际原油价格下跌,塑料价格也大幅下降。 他手里拿着饭盒皱着眉头说:“去年这个塑料卖了1公斤5.8元,今年只卖了1.8元。”
在秦的收购据点所在的这个大型废品回收中心,很多商家都感到了市场的“寒冷”。
小区的一些废铁收购商已经停业,废铁的价格从去年的4.2元每公里降到今年的0.4元,旧钢筋、生锈的铁板堆满了他们仓库的每一个角落。
秦先生指着不远的废铁收购点,低声地说:“现在国铁都用不完了,为什么还要这个破烂,他们赔了几百万块钱呢?”
但是,从每天晚上7点开始,还会有装着400辆废品的卡车陆续进入园区。 这情景让秦先生放心了。 他相信国家不能消除这个领域。 “如果我们停业一周,你不相信北京的街道上装满了瓶子吗? ”。
标题:“北京“拾荒者江湖””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zx/24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