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519字,读完约21分钟

陈秉安

从陈秉安家位于14楼的阳台上看,可以清晰地看到深圳蛇口的深港西部大桥。 这座深港两地共同建设,2007年采用的白色大桥是连接深圳和香港的重要通道,在很多时间里,桥上车流湍急,是个繁忙的景象。 但是,碧水白桥的后面,却有着几乎被遗忘的悲惨历史——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近100万内地居民从深圳越境逃到香港。 被认为是冷战时期最长、人数最多的集体逃亡事件,被称为“大逃港”。 深港西部大桥所在的深圳湾,是当年启航者的第一条路线。 为了弄清这段历史,陈秉安前后花了22年,采访了100多位相关人物,收集了大量资料。 今年10月,其长篇报告文学《大逃港》公开出版。 从少数历史研究者看来,在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这部30多万字的作品问世,具有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 因为“从此他掀起了规模巨大的逃离香港的热潮,为中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决定之一——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做了深刻而可悲的铺垫。” 所以,每次记者来访,陈秉安都会重复深圳宝安的农民对他说的话。 “‘改革开放’这四个字,是你们用钢笔写的,我们用血写的。 ”。 请你写下我的故事,告诉所有人。 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之后发生的所有故事都是从酒店的开业庆典开始的。 1987年,深圳市罗湖区港资大酒店开业,其总经理邀请深圳特区新闻派记者出席。 这项任务交给了刚在报社工作的陈秉安。 节日的开始很普通,但到了主人问候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 台上的社长读了一半的欢迎词后,拿着演讲稿大声哭了起来。 台下很安静,人们看着这位失态的社长。 他冷静了一点,突然踢开铺着崭新红地毯的地面,“我爸爸……20多年前,在我现在站着的这个位置,他背着我,已经接近河边,子弹打了一枪……” “藏在大家身上。 他擦去眼泪说:“因为他当时对我的期待,为了活下去,我把酒店开在了这个地方。” 就像台下很多人一样,刚辞去湖南老家的工作,一个人来深圳“闯天下”的陈秉安,不知道这片土地上发生了什么。 他马上询问了当时在场的当地居民,明白了“这个老板是逃跑的”。 “要逃离港口吗? 什么是出港? ’他开始觉得在这个充满热情的城市背后,隐藏着一个毫不为人知的故事。 不久,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陈秉安去港资工厂采访,邱姓厂主在接受采访后,突然把他拉到无人居住的地方,说:“我有过发生的历史。 可以写吗? 如果有勇气的话请一起来。 ”。 好奇的陈秉安坐上了这家工厂主的车。 道路崎岖曲折,进入深圳东部的水闸山。 两个人在一个河岸下了车。 河的对面是香港。 工厂主指着对面的小树林说。 “请仔细看看。 ” 陈秉安沿着对方指向的方向眺望,在小树林的边缘,有一座小坟墓。 “那是我哥哥。 ’这家工厂的主人眼里突然蒙上了白色的东西。 在下一次聊天中,陈秉安知道20多年前邱姓工厂主和哥哥一起从这个地方逃到了香港。 途中,遇到边防部队的追捕,哥哥背着中枪,他眼睁睁地看着哥哥倒在河里,但毫无办法。 之后,他在香港努力事业,把工厂设在深圳。 来内地之前,他在河的对面堆了空的墓,立了墓碑。 “请写下我的故事。 请告诉所有人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这种事。 这对我个人来说,对我们国家来说,对我们民族来说,都是财富。 ”。 他这样恳求陈记者。 从那一刻开始,陈秉安意识到了“就像被埋没多年的宝藏一样,突然形成了一点点缝隙”的使命感。 他开始拜访迄今为止鲜为人知的历史。 一工作,空一有间隙,他就奔走于宝安县农村的山中小径、旧村瓦舍,采访哪个逃跑的港口的亲历者,向他们讲述了当时心底隐藏的各种不满,以及香港天堂般的幻想。 11月初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62岁的陈秉安坐在家里书房的椅子上。 当时风华正茂的记者,现在已经是两鬓斑白的老人了。 他身边有几个编织袋,里面有这几年的采访笔记。 “如果我不写那个的话,历史可能会留下白页。 ”他慢慢地说:“能给埋葬在海上高山之间的贫困偷渡者及其家人以慰藉是我最大的愿望。” 这是偷渡者下水后,一边游泳背诵毛主席语录一边吹气 长达30年的惊险逃亡史。 当时的深圳流传着一句民谣:“宝安只有三个宝藏,苍蝇、蚊子、沙井牡蛎。” 房间九空逃到香港,家里只剩下老和小。 ”。 民谣的后面,排列着惊人的数字。 根据陈秉安掌握的资料,目前可查阅的文件中,从1955年开始的退港现象看,深圳历史上发生了1957年、1962年、1972年、1979年4次大规模退港潮,共计56万人(次)。 参加者来自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广西等全国12个省、62个市(县)。 启航者以农民居多,包括部分城市居民、学生、知识青年、工人,甚至军人。 从政治因素看,普通群众很多,有共产党员、共产党员,甚至中国共产党干部。 根据来自深圳市的数据,截至1978年,全市干部中出港人员557人,逃出183人。 市直机关有40名副科级以上干部逃到外面。 逃离港口的方法可以分为步行、游泳、乘船三种。 不同路线有东线、中线、西线的不同。 游泳一般是优先的。 偷渡者经常选择西线:从水龙头、红树林一带出发,在深圳湾游泳,如果顺利的话,大约1个多小时就可以游到香港新界西北部的元朗。 广东人把这样的水路偷渡称为“督卒”,借用象棋的用语,取“去了也不回来”的意思。 在很多当地人的记忆中,一到夏天水库和河流就人满为患。 不少孩子从小就被家人教导“好好练习游泳,日后去香港”。 偷渡者一般携带汽车轮胎、救生艇、泡沫苯乙烯等救生工具,也有人脖子上挂着多个避孕套。 有些偷渡者下水后,一边背诵毛主席的语录一边吹气。 “我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赢得胜利。 ”。 当时,上述物件都是经过严格控制而被采用的。 后来,乒乓球也成为了其中之一。 因为边防部队发现有些人把数百个乒乓球连接起来作为救生工具。 泸渡毕竟是年轻人干的。 中老年和儿童女性一般选择陆上偷渡,从深圳桐山、沙头角一代越过边防铁丝网,在粤语中被称为“扑翼网”。 为了躲避警犬,稍纵即逝的人在出发前前往动物园收买饲养员,一边寻找老虎的粪便一边撒,警犬闻到粪便的气味,无法追踪。 当时对偷渡者的打击非常严厉。 未经合法手续前往香港的人,将被视为“叛国者投票”,将被逮捕关押。 边防部队是偷渡者最大的障碍。 直到20世纪60年代,边防士兵遇到不听命令的偷渡者随时可以开枪,许多偷渡者在海滩和山上被杀害。 之后,根据上级的严令,开始开枪了。 这样高风险的逃离香港的热潮催生了一种新的职业——“弃尸潮”。 鼎盛时期,深圳有200多名“弃尸者”活跃。 20世纪70年代末,深圳蛇口海上派出所规定,每次“领尸人”掩埋偷渡者的尸体,蛇口公社都要收15元劳动力费。 陈秉安采访过当时的“弃尸人”。 这位老人告诉他,最多的一天,自己从公社收到了750元,但他埋葬的50具尸体中,有4具是他的亲属。 根据 位置的不同,也可能强制关闭。 宝安县委的《制止群众流港工作情况报告》等文件显示,1962年,广东省发生严重饥荒,大批居民逃往香港。 宝安县是东至西百余里的道路,流失群众成群结队,支撑着老年人和孩子。 例如,“大军南下,气势汹汹地到来”。 这些偷渡者成群结队,每人都有4英尺以上长的木棒。 领头的偷渡者说:“阻碍我们的,我们用棍子和他们搏斗,冲过去,开枪也不后退! ”。 由于大量逃跑,深圳的许多村庄都是“十室九空”。 1971年,宝安县公安局在高级《年终报告纲要》中写道,大望前、马材河、恩上、牛颈窝、鹿口、大水坑等多个村子变成了“无人村”,只有一个村子逃跑瘸了。 为了收容被捕的偷渡者,当地政府新设了100多人的收容所,但很多时候人很痛苦。 当时,偷渡是公开的秘密。 有人偷渡成功,家人不仅不避嫌,还在别人面前炫耀,有更好的事要隆重举行宴会,放鞭炮,庆祝。 广州番禺的沙湾大队还出现了以生产队长为首,党支部书记和治保主任参与的所有偷渡事件。 他们逃跑的时候,还有几十个村民到海边为此举行送别会。 惠澳头公社新村渔业大队,共有560多人,短短几个月就有112人成功偷渡。 大队支部的支部委员6人,除1名女委员外,其余5人偷渡到香港。 陈秉安遇到过12次偷渡的传奇人物,留下了记录。 到第十三次,边防战士看到他认得脸,真的很抱歉,他逃到了香港。 拼命争夺的阵地、社会主义教育堡垒、反偷渡的“红旗村”,最终大半 为什么逃过了港口? 这个问题,陈秉安曾经问过很多人,得到的答案也各种各样。 最重要的原因是贫困和饥饿。 1957年,农村集团化进一步升级。 宝安县委通过《关于限制农村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若干规定》,限制职工自留地和副业收入,副业收入不得超过一家全年总收入的30%。 外面的农民不允许开垦,不可以放弃农业经营,“彻底堵塞资本主义的漏洞”。 “男性全部劳动力”一年必须完成260个工作日的农民家里如果有金银首饰,都要向政府报告,然后收归国有。 到了1959年,广东发生了严重的饥荒。 有资料显示,当年全省粮食总产量177.58亿斤,比1958年减产15.71%。 1960年仍然是减产年,农民实际上比往年少了61.25亿斤粮食。 这相当于他们八个月的粮食。 一位出港者告诉陈秉安,那时吃饭几乎看不到肉和油,连蔬菜都很少见。 为了缓解饥饿,他吃过香蕉渣、稻草、木瓜皮、薯片,一次也吃过观音土。 当时宝安农民一天的平均收入约为7角左右,而香港农民一天的收入平均为70港币,两者之间相差近100倍。 当地流传的民谣唱道:“如果辛苦工作一年的话,对面不会到8分钱。”(寄信到香港请亲属汇款)。 政治迫害也是逃离香港的首要原因之一。 着名音乐家马思聪是最典型的代表。 1966年“文革”开始后,中央音乐学院院长马思聪受到羞辱。 1967年,他借在深圳演出的机会,铤而走险,乘船逃到香港。 在他抵达香港的第二天,全港的报纸和电台都报道了这一消息,掀起了以知识分子和知青为主体的长达十年的启航浪潮。 陈秉安采访过民兵队长,他逃离港口的理由,今天听起来很不可思议。 这位民兵队长在山上发现了从台湾飘来的气球。 气球下面的篮子里有多种食品和白色背心。 两岸处于敌对状态的时候,广东一带经常发现这样的气球。 这位知青把食品交给了他,却舍不得那件白色背心,偷偷留下来。 几天后,他穿着白色背心参加了篮球比赛。 观众们发现这件白色背心被汗水浸湿后,背上出现了“反攻大陆”的文字。 结果,这个原本“根正苗红”的农民,被“美蒋间谍”殴打,受到严厉迫害,不得不逃到香港。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港口撤离浪潮,当地政府正在考虑这样的方法。 在逃往香港的梧桐山上,有一个叫西坑的村子,宝安县决心在这里“展开殊死的争斗”,并将西坑村建设成了“反偷渡的红旗村”。 村里掀起了学习毛主席着作的热潮。 村前村后面的墙上挂着“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的红旗,勇敢前进”的口号。 田头的井水旁也贴着“抓住革命促进生产”的语录。 天黑后,组织村民唱歌,曲子大多是“大海航行由舵手”、“毛主席的书我最想读”等。 一时,西坑村成为宝安县乃至广东全省有名的“红旗”。 每天来这里参观的人不断,在村外的荒山上踏上了小路。 但是,不久,这座精心构筑的“社会主义教育堡垒”也倒塌了。 1973年,西坑村的青壮年大部分,包括当年逃跑的积极分子、民兵干部都逃到香港,一群留下的最大的“男人”是8岁的男孩。 逃到香港的农妇说:“即使我死了,骨灰也不要回到这里! ”。 真正的香港奇迹是,像我们这样登上梁山的人们,面对血泪俱下的 出港者,港英当局的态度也经历了几个阶段。 最初,香港政府不承认出港者的“居民”身份,但对这些偷渡者实际上没有拒绝。 逃出港口的人们开始位于街角、空木板铺砌的板房,也建在大楼天台上,后来形成了香港报纸常用的名词“天台木屋”。 启航者们有很多工作,最初级的家庭是和尚式的手工业——纸箱贴、袜子缝、拉丝等。 因为他们工作出色,要求低,正好为经济开始上升的香港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 到了20世纪60年代,由于离港人数多,港英当局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即捕即送”的政策开始实施。 但是,由于香港市民和离港者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多个离港者是香港市民的亲属、朋友和同乡,这种政策普遍受到反对。 陈秉安收集的多家香港报纸上记载了这样的事件。 1962年5月,香港市区附近的华山这座小山上聚集了3万多名弃港者。 据香港媒体统计,平均香港出逃者可与香港10名亲属、同乡、同学和朋友取得联系,这牵动着30万香港市民的心——香港当时的300万人口中,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人担心华山的状况。 香港政府召集了数千名军警,开始大规模驱逐和逮捕。 然后,10万香港市民带着食品和饮水赶到华山,保护这些出港者。 据事后统计,约一半的出港者在市民们的掩护下逃进市区。 多名香港警察也不忍逮捕这些人,不听命令,与逃犯拥抱流泪的警察也有。 最后,在“不行动者抗命论”的指令下,警察终于开始执行命令,将这些逃犯强行拖到山下准备的数百辆汽车上,准备第二天遣返内地。 当晚,香港大部分娱乐场所自动熄灯关门,表示抗议。 大部分媒体停止了娱乐节目,多家电台开始直播华山的情况。 第二天,数百辆车排起长龙,慢慢地向内地方向行驶,出现了令人目瞪口呆的场景。 数百名香港市民突然跳进道路中,躺在地上,堵塞了汽车。 从人群中“快点跳! ”响起了轰鸣声。 据事后统计,又有近千名出港者在周围香港市民的掩护下逃离现场。 在陈秉安采访的几十人之后在香港事业上成功的离港者中,大部分人都经历了同样的困难时期。 他们从社会最底层做起,受尽白眼,艰苦奋斗,不仅逐渐融入主流社会,还创造了多个“财富神话”。 据统计,上世纪末香港排名前100位的富豪中,有40多人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出港者。 其中有利率来集团董事局主席曾宪梓、壹传媒集团主席黎智英、“期货教父”刘梦熊等。 不仅如此,知名作家倪匡、《乐坛教父》罗文、《金牌编剧》梁立人等香港文化精英,也是逃亡者之一。 在这些人中,陈秉安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叶小明的公司家的故事。 叶小明于1962年逃到香港,当时他才11岁。 五月的一个深夜,母亲背着他,随着逃离港口的人们,撬开了铁丝网,从沙头角逃向香港新界方向。 但是,那天晚上深圳突然下起暴雨,有数千出港者的山间,是山洪倾泻的必经之路,在狂风巨浪中,只有200人侥幸脱险,其余被洪水吞没。 叶的母亲是受害者之一。 遭遇洪水的时候,这母子发现了一棵大树,母亲先把儿子按在树上,然后爬上了树。 树上的人太多了,有人担心树干断了,所以用这个女人的肩膀踢了脚,她掉进了洪流里。 天后,水退了。 逃出来的儿子又回到这里,找自己的母亲。 离那棵大树一里左右的地方,他发现了母亲的遗体。 她夹在两棵树之间,手指紧紧地抠干,树干上扎了个小洞。 儿子含泪埋下母亲,前往香港。 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语气,“发誓要在香港工作,一定能面对死去的母亲”。 他从基层做起,奋斗了几十年,现在已经是大型房地产企业的老总,领域数一数二的人物。 “我们不是经常讨论香港六七十年代的经济奇迹吗? 听到哪个专家分解这个指标,那个政策,他们知道香港吗? 他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香港人吗? ’在采访中,叶小明流着眼泪这样对陈秉安说。 “真正的香港奇迹,是我们这样的人,是像我们这样的梁山牺牲的人,用鲜血和泪水创造的。 ”。 怎么说也没用,提高生活水平是唯一的方法,否则人民只会用脚投票 逃跑者怎么办? 这成了摆在中国领导人面前的难题。 1962年,人民日报记者被任命为上级,来到深圳。 他试图弄清楚这里发生了什么。 当时,接待这位记者的当地官员向陈秉安回忆说,他为这位记者办理过境耕作证,并陪同说粤语的公安科长,逃到香港九龙。 当时,内地正在丑化和推动香港。 官方发送了“人间地狱——香港”的文件。 其中 一、香港是世界上最淫荡的城市二、香港黑社会横行三、香港是最大的贩毒基地四、香港自杀者全世界有好几个…… 但这位记者在香港从未见过。 他在和出港者说话时,对方说:“我们也是党员啊。 对不起党。 对不起祖国。 虽然在社会主义里丢了人,但我们真的没有办法。” 他第一次明确表示,香港人并不像普及的那样“生活在痛苦之中”,他们的生活比内地高得多。 20世纪1960~70年代是香港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在内地还不能吃饭的时候,香港居民已经使用了电视、洗衣机。 回到深圳后,这位记者关了一个多星期的门。 他写了4篇内参,向中央报告自己看到和认识到的情况,希望当政者能从大逃杀中吸取教训,反省历史,调整政策。 半年后,原来的铁板一块的政策,开始松动了。 据悉,国家领导人在不拘泥于放宽出港者的同时,指示禁止边防部队向出港者开枪。 而且,内地开始通过香港购买粮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饥饿。 但是,这样的政策不能处理根本性的问题。 在之后的10多年里,依然多次发生大规模的离港浪潮,各级政府似乎也对此感到棘手。 1978年,在习仲勋主政广东省,经过多次访问,体会到当地居民对提高生活水平的渴望。 他意识到光靠严密的死守是无法比较有效地抑制偷渡的,必须另辟蹊径。 随后,广东省委第一负责人向中央提出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的想法。 很快,他们迎来了回归不久的邓小平。 据说,在他们不安地报告出港情况后,邓小平意外地沉默了。 他抽了好几支烟,悄悄地对大家说。 “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 要出港,首先要生活差,差距太大,生产生活搞好,才能处理出港的问题。 ”。 1980年8月26日,逃亡港桥头堡深圳率先设立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 负责广东特区规划、兼任深圳市委第一书记的吴南生说:“特区条例公布几天后,逃离港口的人们突然消失了! 确实,那绝对是桐山大石后,打算躲在树林里逃跑的人们,完全消失了! ”。 宝安当地的村干部也告诉陈秉安,在深圳特区成立后,他的内心仍然不安。 农民每天上班前,他拿着名单,让人们轮流在自己的名字后面打红色勾,每天做完工作后,再打一个勾。 很快,这个村子的干部发现,这样的检查真是多余,每天有多少人工作,回来又有多少人。 不仅如此,许多逃到香港的当地居民,听说在深圳设立了经济特区,政策放宽了,又回来了。 1997年香港回归后,偷渡几乎消失了。 近年来,不少香港人涌向内地反倒成了潮流。 2006年,香港特别行政区规划局公布了《香港居民在中国内地的居住情况和意向》调查结果,数据显示,在内地定居的香港居民,2001年为4.1万多人,2003年为6万多人,2005年为9.18万人,4年增长了两倍以上。 此外,还有8.02万人计划将来移居内地。 在深圳特区成立10周年的1990年,陈秉安采访了来深圳参加庆祝会的习仲勋。 在谈到那段历史时,习仲勋意味深长地说了这样一句话: “千言万语再多,也没用,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唯一的方法。 否则,人民只会用脚投票。 ” 如果不写它,这个城市就不知道自己来自哪里,自己的根在哪里 30年后的今天,“逃港”已经成为历史名词。 但是,让陈秉安不安的是,这段历史正在被遗忘,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在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故事。 许多当事人忌讳这段历史,但归根结底,对一个国家来说,这是一个毫无光彩的事件。 多个档案管理部门也基于各种理由拒绝了陈秉安的浏览请求。 当然,也有人持相反的态度。 许多当时的广东当政者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对陈秉安的支持。 他们不仅给他提供了大量口述,还在一点“要害部门”的领导那里“工作”,让他能查一点“秘密文件”。 2007年4月1日对陈秉安来说是重要的一天。 当天,广东省档案馆解密了1949年~1974年的1万2千多个档案,其中包含大量“大逃港”的相关资料。 2009年底,担任深圳市作协副主席的陈秉安终于完成了30多万字的《大逃港》一书。 书刚问世不久,陈秉安突然接到电话,是深圳改革开放初期市领导打来的。 他惊讶地问陈秉安:“深圳经济特区是这样来的吗! 我还在那里很多年了,一点也不知道。 ”。 陈秉安表示,深圳市有关方面也非常重视这部作品。 特区成立30周年时,在许多当地官员眼中,这部作品被视为对这座城市的“献礼”。 有人问:“你为什么选择对这么多人不太友好的礼物? ”我问道。 “献礼不仅仅是唱一种形式。 有时候,真相才是最重要的。 ”陈秉安这样说道。 “大逃港确实是历史的大悲剧,但它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催生针。 如果不写那个的话,这个城市就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自己的根在哪里。 ”。 现在,从陈秉安家的阳台上望去,水龙头深圳湾,原本荒凉偏僻的逃港地方,已经是一个大工地,起重机和挖掘机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这里正在建设海滨公园,周边的多幢大楼的价格也在高涨。 购买者中有多名香港人。 但是,历史仍然顽强地留下自己的印象。 在这个工地上,避难港的牺牲者的遗骨经常被挖掘出来。 前几天,一位朋友告诉陈秉安,在海滩上挖出了两名逃犯的遗体。 从尸体大小的形态来评价,应该是男女配对,他们的手腕被绳子牢牢地系在一起。 脱港死者的坟墓 [][][][]脱港者 脱港者 脱港者 脱港者 ]边防铁丝网

标题:“【冰点特稿】:人民会用脚投票”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zx/24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