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58字,读完约4分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网上购物和移动支付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个人信息被收集和转卖的现象突出,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网络消费中的信息安全有哪些隐患,消费者应该如何防范?
一些移动应用过度收集信息
在过去的一年里,涉嫌过度收集用户信息的企业热点事件时有发生,引起了公众和法律专业人士的关注和讨论。在此期间,国家有关部门还采访了一些互联网公司,要求他们进行整改。
"你同意服务条款吗?"这是注册网站帐户或下载移动应用程序(应用软件)时常见的问题,因此选择“同意”继续下一步。许多人觉得条款中可能存在个人信息的过度收集,但他们无能为力。
最近,北京消费者协会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一些移动应用过度收集和非法使用个人信息,这可能导致个人隐私信息的泄露或被盗。
“89.62%的受访者认为移动应用程序收集了过多的个人信息,41.16%的受访者在安装或使用移动应用程序之前没有阅读授权说明。”据报道。
一些研究调查发现,在跨境获得用户隐私权的安卓应用中,音频和视频娱乐最多,占23.4%;娱乐信息、生活购物和常用工具应用位居第二,占跨境软件总量的13.0%。
私人信息可能会在网上消费时泄露
网络消费非常流行,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被大量收集,一旦泄露,可能会造成个人或财产损失。
例如,在网上订票后,有人收到一条欺诈性的短信“退票换钱”,在电子商务平台上购物后,有人接到一个自称是卖家的电话,说订单异常,询问银行账号或登录指定链接。
个人信息是如何泄露的?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分析师姚建芳指出,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商业组织的个人信息被从外部窃取或内部泄露;由于技术上的漏洞,暴露了用户的大量隐私内容;由于信息存储不当,用户的个人信息被犯罪分子获取。
近年来,数据泄露已经成为互联网公司无法形容的痛苦。为了更好地保护消费者信息,企业纷纷采取行动。例如,在网上购物的物流环节,很多快递公司切换到“隐私列表”,不再完整显示收货人的姓名、手机号码和地址信息,以达到加密效果,防止他人从列表中窃取个人隐私。
然而,中国快递协会前副秘书长邵认为,除了隐私声明之外,快递公司还应该防止数据库中的数据泄露,并从技术层面防止黑客入侵。
个人信息交易滋生电信欺诈
如果只要有人付钱,就能找到诸如开房记录、收入、航班和在线记录等私人信息,你会感到不寒而栗吗?据媒体报道,有记者花700元买下了同事的行踪,包括坐飞机、开房、去网吧等11条记录。
目前,个人信息交易已经形成了一条地下产业链,从收集到销售和利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危及公民的信息安全。
买卖或交换公民信息是否违法?高亮在2017年5月发布的司法解释中明确指出,在履行职责和提供服务过程中,通过购买、接收、交换或者收集公民个人信息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属于“以其他方式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的非法交易容易滋生欺诈和其他犯罪行为。“受访者最担心的是身份证号码和银行账户的收集。最令人担忧的问题是,个人信息被出售或交换给第三方,并被用于欺诈。”根据北京消费者协会发布的一份报告。
近年来,电信网络欺诈案件屡见不鲜。去年,全国公安机关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7.8万起。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8年要着力解决网上虚假信息欺诈、倒卖个人信息等突出问题。
消费者应该如何保护信息安全?
除了法律保护,消费者自己如何防止信息泄露?记者梳理了一些材料以供参考。
例如,网上购物应该警惕网络钓鱼网站;妥善处理包含个人信息的文件,如快递订单、机票和购物收据;不要在社交媒体群聊中透露个人信息;认真参与网上调查活动等。
中国消费者协会此前曾发出提醒称,不要点击短信和网页中的链接或浮动弹出窗口,不要提供敏感的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码、家庭住址等)。)给别人,不要轻易输入动态验证码或告诉别人。
北京消费者协会最近提醒消费者,在使用手机应用时,不要轻易同意访问个人信息的要求,并尽量避免在不熟悉的手机应用上输入银行账号和密码等重要个人信息。一旦个人信息受到侵犯,你应该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
用户使用互联网服务时,应特别注意需要授权的事项,如“使用协议”或弹出对话框猎豹移动安全专家李铁军建议,你也应该了解使用应用的基本功能,不要授权一些你非常关心的私人信息。(结束)
标题:聚焦315:网络消费 个人信息安全该如何保障?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zx/12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