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88字,读完约2分钟

梁漱溟(资料图)

梁漱溟于1953年9月与毛泽东公开冲突。 在随后的几年里,他一方面闭门思索,认真读书,另一方面看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疲惫果实”,打心底里高兴,真正感受到共产党、毛主席的领导方式,中国人民多年来的潜在力量终于发挥出来了。 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后,梁漱溟不太在意,因此自愿没有发表任何意见。 有些人觉得惊讶于1953年的事件,不敢说话。 这种闲谈传到他耳朵里时,他只是摇头笑。

为什么他会采取这样的态度,这与他少年时代就向往的“强国之梦”分不开。 他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可以使他的梦想成为现实。 中国最缺乏的不是多党制、三权分立等,而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口气进行几十年的经济建设。 因此,当被新闻杂志记者征求意见时,他全部拒绝了。 但是,还是无法忍受《文汇报》记者的再三采访。 这不仅是他前段时间接受的唯一采访,他的对话复印件也看起来很特别。

我问那个记者为什么不想为国家发表意见,他回答说:“我只是没有明确的知识,该说的还是应该说的。” 然后,他告诉记者他每年都出去视察提交报告。 还涉及到了“党的代政”“劳动教养”等问题。 但是关于整风,他说:“我体会到毛泽东主席很好,他英明大胆,没有错过任何时机,积极努力。 他造福我们国家,没有造成人民损失……我,我有什么话要说吗? ”。 说到这里,他声音发抖,眼睛周围变红,眼泪汪汪的。 他还说:“我希望通过整风,调整党和政府的关系,但我不想削弱党的领导。 如果整风削弱党的领导,那不是我们想要的。 因此,领导党言论的开放是彻底的,必须尽量开放说话的人有处理问题的态度,事实上必须要求,不要过分夸大多个问题。 不要把枝节问题也包括在内。 那样不太好。 再发泄一下,味道就没了。 ”。 (见《批评文章报告参考资料》第三届,中华全国信息运营商协会研究部,中国人民大学信息系篇,1957 )。

因此,他后来发现大部分“鸣放”意见批评党的作风和政府的弊病时,特别是如果有需要民主、自由的东西,就对“鸣放”失去了兴趣。 随着许多“鸣放”的发言加剧,他更做了决策一言不发。 但是,他对政治底层冲突的发言还像镜子一样。

标题:“梁漱溟1953年公开顶撞毛泽东之后为何“很少说话””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jy/22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