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91字,读完约7分钟
昨天,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携二十五卷本《阎崇年集》在中国紫檀博物馆召开了出版座谈会,清史专家朱诚如、冯尔康、杨珍等人出席。 座谈会后,阎崇年在接受《京华时报》采访时,在50年的学术生涯中对他感慨和幸运的是,经历了3年的自然灾害、10年的“文革”、80年代的低潮,以及近年来浮躁的学术气氛,依然反复进行历史研究
记者田超
□出版座谈会
五十年的历史研究做了三件事
《阎崇年集》共25卷,文集800万字以上,收录了2000多张照片。 据出版原时代华语企业副总裁郎世溟介绍,这本文集出版要感谢中华书局、长江文艺出版社、九州出版社等出版机构。 文集包括《努尔哈赤传》、《清朝开国史》、《大故宫》、《清史论集》等,包括阎崇年的畅销书和重要学术着作。 他说:“现代清史的专家中,靠自己的力量一次能出版25卷的是阎生第一人,在《努尔哈赤传》等多项研究中有独创性。”
阎崇年回顾了50年的历史研究,说:“提倡研究清史,创立满学,用中央电视台的系统讲述历史,拙着《阎崇年集》是这三件事的集中复印件。”
在这25卷中,阎崇年最重视的是《一史二传五集》,这本《一史》指的是《清朝开国史》,《二传》指的是《努尔哈赤传》和《袁崇熙传》,《五集
致力于历史知识的大众化
座谈会上,许多历史研究行业的专家学者讨论了《阎崇年集》出版的意义。 清史专家、南开大学教授冯尔康认为阎崇年在历史研究行业有很多独创的见解,例如1983年出版的《努尔哈赤传》是国内外第一本研究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学术专著,一百多万字的《清朝开国史》至今仍是这本 阎先生最近发表的关于森林文化的论文也观察到了独创性。 据说中国文化是农耕文化、草原文化、高原文化和海洋文化,他特别强调森林文化。 清朝从东北森林文化兴起,逐渐扩大,清朝可以进一步入关,这与森林文化有重大关系。 ”。
除了历史研究行业的创始人,冯尔康教授认为阎崇年通过央视《百家讲坛》这个窗口,使专业的历史知识大众化了。 “我们的历史学过去是寺院的学,不是给平民看的,阎先生把历史知识大众化,或者把历史知识的文化作为大众的文化知识。” 此外,这一天,中华书局出版了上下两卷的《清朝开国史》,全书120多万字,上卷讲述了太祖朝,下卷讲述了太宗朝,经过重大的历史事件,勾结了努尔哈赤的反明,清迁都北京时期的历史迅速发展。 阎崇年称此为“今后学术历史的新起点”。
□作者的采访
谈论历史研究。
我从努尔哈赤那里学到了很多
座谈会上,很多历史学家提到阎崇年在清史研究行业的独创性,最多的是卷头的《努尔哈赤传》。 关于这部学术着作,阎崇年也感情深厚,“我说这本书是1983年出版的,其实我花了将近20年的时间。 即使在10年“文革”不稳定的社会环境下,也在倾注消费心血。 这本书每十年修订一次。 2003年的《天命汗》、13年修订的《努尔哈赤传》和《努尔哈赤全传》等。 ”。
年出版的《努尔哈赤全传》是一本通俗的历史读物,问现在的网民能得到什么。 阎崇年结合自己的经验说:“现在的人总是关心个人事业的成果,努尔哈赤也教了我很多东西。 第一,有理想的目标。 现在很多人都在考虑混饭吃。 二是要学习,不断学习知识,丰富自己。 第三个是执着,努尔哈赤花了44年开始工作,我花了50年研究清史。 ”。
阎崇年说,他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一味追逐努尔哈赤,还指出了事业上的失误和性格上的弱点。 “努尔哈赤有很多缺点,清朝的兴盛可以从他身上找到根源,清朝的衰退也可以从他身上找到影子,这对我们今天的国家建设依然有参考价值。 ”。
一定要从一次资料开始
阎崇年在这本书出版后,不仅在国内,在日本、美国的清史学界也引起了很多关注,1989年被史景迁邀请到美国耶鲁大学演讲。 “当时坐在下面的是大学教授,题目是史景迁定的《清史研究的新资料》,这个题目让我说新的,三天没睡好。 之后,我讲了清代的石刻资料,如碑传、墓志铭等,使他们吃惊,耶鲁大学向中国派遣了专业调查。 ”。
阎崇年,研究的历史一定要从第一手资料开始。 虽然像碑传、墓志铭那样不在外国,但现在研究者的习性是在网上下载资料和别人的论文,学术研究的价值与期待相差甚远。 “昌平发现了康熙的一个行宫,但在当时的历史书上没有记载。 这该怎么办,在台湾故宫的满文件中找到了这个行宫竣工的记载,这是孤证。 后来我去了北京故宫,不断缩小范围,找到了那个“开工”的记载。 ”。
回顾50年的学术生涯,阎崇年经历了3年的自然灾害、10年的“文革”、80年代的下波、近年来浮躁的学术气氛,感叹依然可以反复清史研究。 “老一代清史的专家越来越少,他们严谨的学问态度也没有很好地继承。 我也想告诉现在的年轻人,如果你们花了几十年做点什么,就不可能不成功”。
谈《百家讲坛》
收获与网民的感情交流
2004年,阎崇年在央视的《百家讲坛》栏目中开始谈论“清十二帝疑惑”,经过一段时间的观众培养期,成为科教频道收视率最高的栏目。 想起当时在《百家讲坛》上登场的情景,阎崇年说:“当时我们历史学家们不喜欢露面,他们的编纂也看了我的《努尔哈赤传》,先说说吧。 原来是12位学者,谈了12位皇帝,后来其他分集编辑也相继来找我,最后我谈了12位皇帝。 当时每次都要花很长时间整理资料,后来这位清十二帝说完话,我也住院了。 医生说没有任何缺点,很累。 ”。
阎崇年说,70岁登上“百家讲坛”一栏将专业的历史知识强加给大众时,他最收获了与网民的感情。 “我们搞历史本来是在房间里研究,都是在同行学术圈交流,很少能和网民近距离交流。 在一个签售会上,一个女网友来买书,他们一家三口来看100家讲坛。 我问她的孩子想看吗。 她指着肚子说孩子还没出生。 她和孩子一起看《康熙大帝》,希望孩子将来能学习康熙的精神。
阎崇年在这个平台上也开阔了视野,说:“上了百家讲坛后,我也去了全国各地,北边来了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的汇合部,南边来了三沙市。 我们古人说,读万卷书,走万里路。 去这些地方,我写论文,做节目,感觉很广泛。 ”。
“讲坛”磨练了我的意志
对于随着名声的增大而带来的些许反对的声音,阎崇年说:“《百家讲坛》也实际上磨练了我的意志,有些不能说是争论。 像阎崇年语录一样这都是虚无根,编造的,这些磨练了我的意志,使我变得更淡漠。 ”。
阎崇年说,如果是纯粹的学术问题,任何平台都可以平等协商,但现在的社会气氛有点浮躁,没有必要应对任何超出偏见的东西。
登上四次“百家讲坛”,最累的主题是什么? 阎崇年被称为“明亡清兴六十年”,“拿出努尔哈赤和袁崇焕这两个人来说,这是灵魂的冲突,这项研究还没有人尝试过。 我很累,很痛快,从不同的角度把两个个人联系起来说,这很有趣。 ”。
《百家讲坛》的节目和嘉宾的影响持续大幅下降,阎崇年说扶轮组在10年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没有随着社会文化气氛的变化再次发生变化。
标题:“阎崇年研究清史50年 称从努尔哈赤身上学到很多”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jy/22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