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192字,读完约15分钟
近年来,中国的科幻文学更加引人注目。 如果你是科幻迷,你一定不知道“吴岩”这个名字。 他是中国最早的科幻研究者,对中国科幻文学的迅速发展过程和位置现状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
吴岩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在国内首次开设科幻文学课程,确立了国内第一个科幻硕士方向、博士方向,培养和支持了很多科幻文学新秀。
并且,他也是世界华人科幻协会的创始人之一,与姚海军、董仁威于2009年共同创立了“世界华语科幻星云奖”。 这个奖项已经成为国内科幻迷每年的盛事。 国内外有中国人参加的科幻论坛、大会、评选的话,有吴岩的身影。
这两年,吴岩又摇师南下,成为深圳南方科技大学的教授,成立了国内第一个研究想象力开发、未来预测、科普和科幻创作迅速发展的跨学科研究机构——科学和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 从北到南,中国科幻文学如小山,科幻迷随着吴岩的脚步越过小山,达到了幻想的高峰。 但是,来自北京的中国科幻推动者无法超越“吴岩”的意义
科幻作家王晋康:我相信他会在深圳开拓新天地
吴岩先生的科幻创作始于1980年代,横跨两个时代。 他后来从事了越来越多的科幻研究,他所属的北师大是公认的中国科幻研究重镇,培养了许多科幻研究专家,为中国科幻事业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最近他挥舞军队南下,来到深圳,我相信他会开拓新天地。
《科幻世界》副总编姚海军:他把中国科幻不再是孤岛
我认识吴岩很多年了,在我成为科幻编辑之前,他给过我很多帮助。 几年前,我在东北的一个小村庄创办了《星云》杂志。 吴岩除了给我提供稿子外,还热情地把这本杂志带到了美国。 作为中国科幻小说的代表杂志参加了展览会,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他给了我最大的感觉是非常热心,愿意帮助很多科幻迷和作者。 在学术方面,他也做出了很多贡献,对中国科幻文学理论和学科体系的结构建设有很多创设。 而且他对中外科幻学术交流也做出了很多贡献,使中国科幻不再是孤岛。
科幻作家韩松:中国科幻没有吴岩真的很难想象
吴岩先生在科幻界的地位,总是让人联想到刘欢在歌坛的地位。 而且他们好像也很像。 吴岩老师有赤诚、慈爱、智慧、温和、包容、强大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他写的科幻小说是一流的,《生死第六天》和《沧桑》等都是古典的。 他培养了很多学生,现在活跃的科幻年轻血液群,很多都是他的学生。 他开始了中国科幻专业的博士教育,并建立了中国科幻的理论体系,具有巨大的深度和容量。 他是中国科幻的精神领袖,而且他丰富的思想已经充斥在科幻之外。 我们都从他那里受益了。 中国科幻小说没有吴岩,真的很难想象。
科幻作家刘洋:他继续为中国科幻输送新鲜血液
吴老师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他非常关心科幻作家的初学者,努力帮助他们提高写作的妙技。 他是中国第一所大学开设科幻写作课程的老师,最初是北师大,持续了20多年,最近转到了南方科学技术大学。 我也上了吴老师的科幻课,所以开始走上了写作的道路。
吴老师上课经常请有名的作家来做客,讲述创作的体验。 这对初学者非常有用。 现在国内很多著名作家走出吴老师的作文课,为扩大中国科幻创作团队,提高中国科幻核心实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吴老师感觉像科幻界的骨髓组织,继续为中国科幻输送新鲜血液。
吴岩:文学写人科幻的核心是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
采访中遇到了几次吴岩,他总是很忙的样子,即使接受我们的采访,他也在忙中抽了空。 确实来到深圳,他承担的事务更重了,上课,做项目,召开研讨会,创作,都是吴岩心潮澎湃的事业。
在论文网站、豆瓣上搜索吴岩,可以看到他多年来在科幻文学理论和学科体系建设中耕耘的成果。 很多科幻研究都是从他开始的。
当然,因为这些事务,自己创作的时间也要让步。 吴岩笑了。 将来自己还是回到文学创作中来。 一个写小说,两个逐渐介入剧本的创作。 对吴岩来说,想象力是无限的,就像人类登上月球,打破了古人对月亮、嫦娥的美好幻想,但打开了另一扇门,“那里总是有我们从未到达过世界”。
问:近年来,中国科幻文学越来越受到关注,一方面包括许多作者、老中青,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另一方面它作为一种文学,引起了社会、网络的热议和阅读,那么,现在我们科幻文学在中国已经
吴岩:科幻文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不能成为主流文学。 因为文学是写人的。 科幻小说关注的核心不仅仅是身体。 那是谈论人类、宇宙、宇宙的变化、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这也是注定不会成为主流的。
再加上在美国,科幻是流行文学,所以中国照原样来也是这样区分的。 但是科幻在欧洲是主流文学的一部分,是思考人生和人的意义。
我们这样的区分有点简单化,但近年来还有点变化。 比如,以前科幻作家,即使刘慈欣也不能合作。
但自从“三体”获得雨果奖后,合作社也为科幻作家敞开了大门。 而且从前年开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也加入了中国作协,相当于给我们增加了一条途径,现在每年可以推荐三个人入会。
q :科幻文学导入国内后,经历了起伏的变化,能给我大致介绍一下科幻文学在国内的变化历史吗?
吴岩:我们国内科幻文学的迅速发展是断裂的。 晚清从1902年到1911年9年间有小兴盛,只有二三十部重要作品,后来民国时期写的人少了,像鸭蝴蝶派、一些科普作家那样写了一点,老舍也写了,但没有流行。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到1956年之间有过小流行,1960年代也算一次吧。 真正的大流行是从1977年到1984年之间,当时的大部分新闻杂志刊登科幻小说,之后衰弱了。 新世纪,进而刘慈欣出现,又出现了新的颜色。 不得不说刘慈欣引起了新的流行。
问: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定义科幻作品?
吴岩:这真的很难定义。 像《偕师造人》这样的故事也有技术因素,这些分类是根据今天的科幻标准定义的。 从创作的初衷来看,它们不像有目的的创作,这只能说是类似的创作。 在海外,科幻小说这个概念的开始被认为是1926年《美国科幻之父》雨果根斯波克创立了第一本真正的科幻杂志《惊人的传说》。 之后的“雨果奖”当然也是为了纪念他。 所以19世纪后半期,法国作家凡尔纳写《海底两万里》《周游地球八十天》的作品时,还没有“科幻”一词。
那么我想对中国来说,可以走远一点。 虽然可以接受晚清的一点作品,但是说古代神话、志怪小说是科幻小说是不可能的。 有趣的是,晚清时,在梁启超等思想先驱的倡议下,许多新的小说家们也开始翻译和创作科幻小说。 当时他们广泛采用的术语是“科学小说”,现在对此统一的定义是“关于变化的小说”,记述了这个社会如何迅速变化,人如何适应,或者如何超越它。
韩松是我最佩服的一个人
问:说到国内现在的科幻作家,很多人可能会提到四天王的“何慈康松”和后来出生的科幻作家,你能从时间段把这些科幻作家分类吗?
吴岩:何夕,刘慈欣、王晋康、韩松都属于老一代新生代,更前面有叶永烈、郑文光、童恩正一代,现在已经是新生代之后,有所谓的“后新生代”“晚生代”。
我说的“何慈康松”,写文章还是有以前传下来的思想,我觉得有点句子有职业理想,只是个人选择的方法不同。 王晋康重视伦理,刘慈欣是科技的理性,何夕突出人性,特别是爱,韩松侧重于先锋的想法,看散了,其实有很多犯规。
现在年轻人站在前面。 比如,他们像陈慧帆一样实验多视点的文章。 更像深圳的张冉,他有点喜欢思考历史问题、国际问题,也有现实意义。 夏笏的作品中含有丰富的科学技术要素,她也在《nature》中发表过科幻小说。
阿欠比较自由,他的讲述人工智能的书《机械人》的封面上写着“我爱人工智能,所以讴歌人工智能”。 他像一些老作家一样,对人工智能有戒心。 有趣的是,他最后说:“人工智能统治世界的时候,希望我打开网络。” (笑)刘洋的道子和刘慈欣有点像。
问:从全球角度来看,国际科幻文学有阶段性的变化吗?
吴岩:其实在世界范围内,科幻这个文体正在衰退。 科幻这个文体已经不与时代接轨,是19世纪到20世纪的产物,应该说经常被用于反映社会关系、科学技术和现实。 当时的情况是,今天的科幻是明天的现实,但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今天的情况远远超过科幻了。
20世纪90年代,在海外召开科幻相关会议时,大家都认为自己特别流行。 到了千年,像《哈利波特》这样的奇幻文学兴起,科幻小说变弱,到了年,科幻小说的销量特别减少。
其实科幻的兴起还是在美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把科幻看作流行文化,科幻作家都很有钱,黄金时代到了。 20世纪60年代,这股热潮转向了电影行业。
到1990年代,小说的衰退很明显,但电影持续迅速发展。 当然,阅览还存在,但只是受到电子阅览的冲击,出版物杂志失去了销路。
q :大师级的科幻作家似乎也很少见,这个没落有那些理由吗?
吴岩:第一个理由是,就像我刚才说的,科幻这种文学形式已经跟不上现实了。 以前的科幻小说能让人们看到未来的创新和变化,能看到未来的感觉特别好。 20世纪末未来与现实科学技术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科学技术每天都在变化,已经完全出乎意料。
我们经常说:未来昨天晚上到了。 关系变了,你再用以前的方法写一次,就会不舒服。 所以刘慈欣的小说出现了,在海外受到最大评价的是,这本小说让我们看了美国黄金时代的小说,让我们怀旧。 但是,没有评论说这本小说带来了未来。
所以我们特别期待找到反映现在时代的更新一代科幻文学。。
问:那个科幻文学行业有新写法的迹象吗?
吴岩:我经常看韩松。 我认为,韩松的一些作品是从原来的科幻以前传下来的。 举个例子,他的作品《高铁》假设高铁达到光速后发生了各种现象,任何自然法则都在改变,人是未婚先育,未怀孕先生,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 火车在不断地行驶,这个世界在不断地变化。 你只能根据这个变化考虑下一步。 这就像今天一样,我们没想太多,然后发生了,发生后必须想办法。 然后他写的是高铁,离我们很近,现在。
韩松真是所有中国作家中,我最佩服的是一个身体。 我们知道他在洛阳新闻社工作。 是主管对外报道的。 看过太多了,他把一些见闻转换成了科幻作品。 他可以说是这些作家中思想最深,了解事件的深度最强。 而且他探索的文学之路,至少是独特的。
问:近年来,由于刘慈欣等科幻名家的出现,科幻文学的读书风气比以前好多了,但很多人通常在获得科幻作品后也放任不管。 没读,感觉太“烧脑”了。 你觉得这个怎么样?
吴岩:科幻作品总是很小的东西。 也就是说,你说的是“烧脑”。 据一项调查显示,某个班级前5%的人选择看“科幻世界”,之后哪个多数人选择“小时代”。 所以,很多人知道“三体”,流行起来,但很多人买了还没看,或者稍微看了一下也扔在那里。
问:这个现象会随着时间缓和吗? 还是更严格?
吴岩:这种现象有几个原因。确实,小众是一方面的。 而且,这反映了科幻文学创作的另一个问题。 我们还缺乏那种大众型的科幻作品。
比如钱莉芳的历史科幻作品《天意》可以说是大众科幻。 优酷根据这部作品发表了改编的电影剧。 中国历史上秦末汉初期遭遇科幻时空,秦始皇、刘邦、韩信、张良、项羽等历史人物被作者巧妙地根据科幻想象重建,被塑造成具有丰富历史感的东方科幻模型。
在“三体”之前,最畅销的是“天意”。 刘慈欣也坚定了读这本书写“三体”的想法。 本来科幻小说也能写大众作品。 像美国侏罗纪公园那样流行的作品,中国作家写的还太少。
问:科幻小说流行后,不能降低水平吗?
吴岩:如果你写得好,能很好地接触现实的话,大家一定想看。 这么说来,其实住在洛杉矶的作家石小克写得很好。 他有一本小说叫《基因之战》,后来被拍成了电影。 他写的基因战争紧紧围绕着自己周围的环境展开,特别是日常,特别是大众化,故事才能引起这么多的共鸣。
梁启超和鲁迅对中国科幻有很大的影响
q :说到科幻,说到科学,根据科幻小说对科学的运用程度和手段,有“软科幻”和“硬科幻”的区别。 你对这两种类型的重点有什么看法?
吴岩:“软科幻”和“硬科幻”是来自美国的概念。 最初,“软科学”是指“软科学”,例如心理学、社会学等,“硬科学”是用物理、化学等原理写的是“硬科学”。 但是,这个概念传到中国就变了,写科学的多是“硬科幻”,不会写科学的多是“软科幻”。 这个说法和最初的概念相差很远。
其实,中国现在的科幻作家按理工科和人文学科的比例大致平分秋色,但理工科写的也不一定以科学为基础,反而可能更想支持理科的知识。 但是,我通常不希望用这个概念来区分。
我认为对中国科幻文学有很大影响的是梁启超和鲁迅。
梁启超把科幻改造成国家文学,也就是科幻用来改变社会。 因为当时他想改变变法。 “鲁氏科幻”偏向科普,想用糖衣炮弹的方法向国民传达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
在近一百年的漫长岁月里,中国科幻小说一直很尊敬“科学知识的普及”这样的“鲁迅”科幻,所以鲁迅的观点一直反复强调,梁启超的观点大家都忘了。 其实这两者必须结合起来。
问:如果你继续问关于“软硬”的问题,也许有些网民会比读科幻作品更“真实”。 他可能会深入研究科幻小说的“bug”,你觉得科幻作品中硬伤是个大问题吗?
吴岩:硬伤这个问题其实很有趣。 刘慈欣专门写了一份“无可奈何和美丽的错误”的复印件。 专业是硬伤。 在我看来,硬伤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从什么立场来看。
其实,知识的错误不错。 第一,让你喜欢这件事,关心这件事。 另外,如果你在意这件事,你自己自然会更新你的知识,不会停留在科幻小说的这个水平。
例如,美国有一位天文学家叫卡尔·塞根。 他是最有名的行星天文学家,邀请他走上这条路。 但是,他小时候看到的作品《火星公主》来自写《猴子泰山》的作家巴罗斯之手。 卡尔·塞根被巴罗斯写的红色大地、沙尘暴袭击的火星冲击了,所以第二天去学校读了一本关于火星的书。 读完后,他说巴雷斯写的很多地方都错了,是硬伤。 但是他说:“但是,我想没有这本书就走不上科学之路。”
所以,硬伤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帮助别人,诱惑别人,在知识上做有趣的事情。 这很重要(笑)。
深圳的科幻气氛很好
q :你去年来深圳,作为科幻研究者,对这个科学技术之都、创新之城有什么印象? 这对你的科幻研究和创作有什么影响?
吴岩:深圳感觉很好。 这边的高科技公司很多,创新的气氛也很强。 现在我和腾讯的联系很多。 我是腾讯智囊团的成员之一,经常给他们做相关项目,将来也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希望和华为、大疆等公司合作。
到了南方科学技术大学后,我建立了科学和想象力研究中心。 第一项研究是三个方面。
一个想象力的心理学,脑科学,第一我想弄清楚想象力到底是什么。 这对深圳科学技术、教育乃至文学创作各方面的迅速发展都非常有价值。
第二,我想做人工智能、个人宇宙、纳米等科学技术尖端的判定
三是开发新的科幻作品,培养新的科幻作家。
问:现在这些项目的开展情况怎么样?
吴岩:第一部分是购买设备。 下半年,我们必须引进一系列访问学生和学者。 这些人精通想象力和科幻研究的做法,可以建立包括王晋康、张婉和、深圳科学和成长基金在内的想象力生态圈。 第二部分要准备智囊团通信,定期向社会传达一点研讨会的科技成果,向教育部、中国科技协会提供一点包括公司在内的咨询。 第三部分已经实施了。 开设与科幻欣赏、科幻创作相关的课程。 请一点科幻作家来给学生上课。 比如刘洋,接下来我们也想雇他。
标题:“吴岩:他让中国科幻不再是一个孤岛”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jy/21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