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63字,读完约6分钟

2001版《笑傲江湖》,许晴饰演任盈盈

2003版《天龙八部》,刘亦菲饰演的王语嫣

刘大先

作为文学类型的武侠小说显然正在走向末路,但武侠的感情结构可能分散在新的通俗文化中,改变了面貌和气质,模模糊糊地持续着,连续播出。

前几天,我读了哲学教授写的批判武侠小说的复印件。 大致意思是,武侠小说代表了停留在原始“相互渗透律”水平的幼稚思考方法,它基于以前流传的“天人合一”自然观和人性观,弥漫在民众思想深处,是主客相分的健全常识的遮蔽和解构,是武侠精神

关于这篇文章的立论,一切都是允许的,但论述的过程并不一样。 因为通篇中讲述“常识”的文案中充满了对武侠文化常识的盲目。 用启蒙理性的独断和狭隘来审判武侠小说是对20世纪以来思想史和哲学史变革的无知。 让所有人都成为单方面的“理智的人”吗? 这里面有笑和笑的偏差,楚文化的区别不明显。 也就是说,有人喜欢武侠小说并不妨碍他对认真、高雅、精致的文化的接受,反而有着包容的心和冷淡的理性没有侵蚀的热烈感情。

新武侠:重新发现和改造的民间

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那时住在港台一角的娱乐事业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回内地,作为成人童话,武侠小说与充满民族主义热情的电视剧一起,从自身包含的以前就流传下来了文化因素

《偶然痕迹侠影》于1981年6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同年7月在广州创刊了《武林》杂志,创刊号上连载了金庸24年前写的《射雕英雄传》。 1983年内地出现武勇热,到1985年成为全国风潮。 然后,伴随梁羽生、金庸、古龙传来的是张彻、楚原、胡金铨的电影,1980年代中期的电影屏幕上涌进了无数和尚、拳击手、义士保家卫国、锺强扶弱的身影,内地也有近代武术家,如霍元甲、汉慕侠、海灯法师、杜灯

这些小说以某种程度的形式塑造了一代人的感情结构和精神核心。 个人的经验是,“朝闻道,夕死可能”这一儒家的教诲不是来自“论语”,而是来自梁羽生的“偶然的影子”。 主人公张丹枫在陷入石窟窘境中偶然看到前贤彭萤玉留下的“玄功要诀”,想想孔子说的话,觉得自己看到了异书,听到了一代宗师的亲传大街,可以窥见武学未传的秘密,没有前人的缘分,哪里 那部小说的最后,是梁羽生埋下的调寄《清平乐》,度过劫难的男女主人公笑着写恩怨,语牌到了大学才学到的,一开始模糊的印象一定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 《冰川天女传》的最后,吕四娘们登上珠穆朗玛峰,身体达到极限时,发现了天山派的第一代掌门人凌未风刻下的“人天绝界”字。 她一定会拉着朋友走三步,忘不了“今天人胜前人”的精进形象。

少年内心单纯,容易被外来物影响,能接受的东西记忆深刻,但理智打不开,不能突然进入困难,启蒙作品特别重要,它们隐含地形成了一个价值观和世界观。 放眼古今中外,这也是形成普通民众知识和认识框架的惯例,历代以来,卖车忠孝节义的熏染是来自高地的教化,不是精英的典章,欧洲现代文学也是从用地方语言写成的通俗作品置换成拉丁语经籍开始的。

但是梁羽生、金庸开创的港台“新武侠”使平民武侠诗学化。 儒道释回、琴棋书画、医卜星算、奇门八卦、名山大川、人文故事……任何网民都不能忽视梁、金作品中出现的古典文化因素。 和民国武侠一样是文人化的作品,是重新发现和改造的“民间”。

梁羽生的小说富有典雅韵,但关于侠义精神的内涵继承依然是来自先秦的利他和自由精神,侠客中有很多“人民性”的责任感,即使是金世遗、历胜男这样的个性人物也符合主流价值观。 如果说梁羽生局限于故事的具体历史背景,金庸结构的武侠世界结构就更广泛了:郭靖、杨过、令狐冲、石破天的主角映射了儒教、道、佛的通俗化观念,《连城战术》的狄云已经远离侠义—— 金庸对一些章节的设计和段落的描写模糊地看电影的调度和戏剧场景的化用,吸收了一些西方现代文学的叙述方法和情节结构,古龙完全“现代化”,他的形式创造与浪漫主义侠客形成了同体的绝声,但新武侠

后武侠:能源枯竭后,你要去哪里?

值得一提的是,长期以来主流文学史和文化史很少被授予武侠文学的一席之地,来自“高级文化”的批评不断。

哲学家李泽厚在金庸去世后被邀请在香港的《明报月刊》上写悼词。 想起年轻时落魄时金庸拒绝给金庸捐款,引起了很大的争论。 李在文中对金庸的“小气”有一句很傲慢的话,让很多人觉得他心胸狭窄不合人情。 李泽厚显然觉得即使不能鄙视金庸的武侠小说,至少也不重要。 但是,他还很包容,背后当然有精英意识在起作用,也显示出一定程度的盲视。 但是,在这样痛快的话语中,李泽厚表现出真正的我的潇洒,反而有侠客人物的气质。

但是,在媒体文化喧嚣的现在,如果不是因为参与的两个人是名人,这件事可能就没有什么关注度了。 实际上,已经产生的关注度也只是一瞬间的热点,淹没在不断涌来的各种新闻潮流中。 新世纪以来的武侠小说几乎耗尽了其蕴藏的全部精力,作为文学类型的武侠小说显然走向了最后的道路,但武侠的感情结构分散在新兴的通俗文化中,改变了容貌和气质,模糊不清,可能连续播放

我小时候在电视上看过电视剧《路客和刀客》。 别名《千秋英烈传》是不同年代或能力(荆轲、聂政等)或纯粹虚构的刺客、游侠的故事,什么故事独立写章,一气勾结依然是英风凛然的豪情和正义,无愧《纵死骨香,世界英》,值得一看 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具体剧中人物名字的姓氏已经被忘记了。 其中有一个片段,带着一位贵族官僚和门客走在街头,一个乞丐般的人物躺在街头,昏睡中有苍蝇的骚扰,乞丐像电一样抓着苍蝇死了。 贵族官僚惊讶地以为遇到了异士高人。 幕僚警告他,江湖术士可能故意炫耀技术,想引人注目地挺身而出。 当然,然后说明那个乞丐确实是有名的刀客。 这个故事实际上构成了武侠小说在文化场的隐喻:它们的存在对本身来说可能只是路客的自然形态,但有些路客不是剑客,也是剑客。 剑早就脱离了实战,变成了有仪式感和尊敬感的礼器和装饰,刀客变成了民间和江湖。

新渡户稻造在《武士道》中写道:“即使是有最进步思想的日本人,在他的皮肤上受伤一看,伤口上也会出现武士的影子。” 这是历史积累的文化记忆。 我们在地铁、街头、百货公司、企业门楼、酒店大厅里看到随便的旅行者,可能会打破他的皮肤,同样会发现刀客的影子、血脉的喷气张、肝胆的冰雪。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标题:“怎么赓续武侠小说的文化记忆?”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jy/21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