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93字,读完约3分钟
中国人民银行11月16日发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传达了最新的政策趋势。与前一份报告相比,报告中关于cpi的判断和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具体思路等表述发生了明显调整。
众所周知,货币政策与价格密切相关。自2019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已从年初的不到2%逐步上升至10月份的3.8%;生产者价格指数从4月份0.9%的高点逐渐下降到10月份的-1.6%。中国人民银行对此有何看法?
根据该报告,中国目前的经济运行总体稳定,总的供应和需求总体平衡,没有持续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基础。“猪瘟疫情造成的供应冲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平息。短期内,消费价格仍面临上涨压力。有必要继续密切监测动态变化,并对通胀预期的差异保持警惕。”报告提醒我们。
在下一阶段,报告预测,进入2020年下半年后,价格上涨对生产者价格指数的影响将小于2019年,更加稳定,食品价格上涨对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影响将逐渐减弱,两者之间的差距有望缩小。
基于上述判断,货币政策将如何运作?《报告》指出,要保持实力,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创新和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加强反周期调整,坚持在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同时防范和化解风险,妥善应对短期经济下行压力,坚决避免“洪水”。注重预期导向,防止通胀预期背离。
由此可见,稳健货币政策的基调不会改变,尤其是“洪水灌溉”不会出现。报告特别指出,货币政策应保持一定的力度,积极维护中国作为主要经济体中少数几个货币政策正常的国家之一的地位。
然而,反周期调整的力度将明显加大。上一份报告中"及时和适当的反周期调整"的表述在本报告中被调整为"加强反周期调整"。
记者还注意到,此前经常出现的“向总门提供资金”的表述并未出现在本报告中,而是补充了“妥善应对短期经济下行压力”。这进一步证实了在当前“六个稳定”的总体形势下,货币政策的反周期调整将得到加强。
具体而言,应加强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调控,根据经济增长和物价形势的变化适时进行预调和微调,准确把握调控程度,加强预期导向,防范通胀预期背离。继续平衡总量与结构的关系,从供求两端巩固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缓解地方社会信贷紧缩的压力。
《报告》还披露了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的最新进展。今年4月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2019年规章制定工作计划》明确提出,今年将制定7项规章,其中包括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报告称,中国人民银行正与相关部门共同制定《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价办法》,将从规模、相关性、可替代性和复杂性四个维度建立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价指标体系,明确评价方法和流程,适时发布名单,并提出附加监管要求。
标题: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传递新信息 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强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zx/9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