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642字,读完约19分钟
超级中学垄断了一流大学的生源,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不断下降。
朱慧卿/cfp
南京大学历史系讲师梁晨等人的研究结论与普遍的社会观形成鲜明对比。 2009年1月4日,温家宝总理也在科教领导小组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上农村的孩子几乎占了80%,有了更高的现象,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例下降了。”
“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的学生社会来源研究( 1952~2002 )”(以下简称“无声的革命”)的第一个结论是:“高考制度本身对工农子女有利”、“中国教育体系比国外更为工人和农民子女提供了教育和社会流动的机会”
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正性到底能得到保障吗? 寒门子弟真的远离一流高中吗? 记者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追索。
农村生源越来越远离一流大学是不争的事实
得出的结论是“无声的革命”只研究1952~2002年之间的数据,也就是基于那个时间段。 作者还表示:“进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行业的不平等有增加的趋势。”
教育学博士、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罗立祝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他的实证研究表明,城乡儿童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特征。 在下属院校,农村孩子获得的入学机会远远低于城市孩子通常在本科高中,农村孩子获得的入学机会略低于城市孩子的高职高专大学,农村孩子的入学机会高于城市孩子。
他分析了下属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十年来的招生数据,得出结论,城市儿童在要点院校、普通本科、专科院校获得的入学机会分别是农村儿童的3.1倍、1.4倍、0.67倍。 而且,越是名声大噪的大学,农村孩子的入学机会越小,他分析了1996~1999年北京大学的招生数据,发现农村孩子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城市孩子的1/7。
他通过对厦门大学2004~2008年招生数据的分解,发现农村孩子获得的入学机会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实际上,有很多支持这个观点的数据。
根据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级的王斯敏等本科生在清华级学生中进行的抽样调查,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 那年大学入学考试会场,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为62%。 根据清华大学招收的数据,年清华录取的新生来自全国近1200所中学,其中县级中学300多所。 县级以下中学学生近500人,只占清华当年新生的七分之一左右。
据《人民日报》2009年报道,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农村生源仅占30%左右,呈下降趋势。 但从全国范围看,农村生源占高校学生的比例逐年上升,达到50%以上。 这意味着高等教育越来越大众化,但在精英高等教育中,农村孩子不占特征。
有兴趣的是,分析了同一北大的招生数据,根据不同的研究者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刘云杉教授等也统计了1978~2000年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的比例约在2成到4成之间,从2000年代中期开始下跌,到2000年为止,这一比例从1成到4成。
他们在研究中将教师、知识分子和军人归类为“干部”类,结果发现“干部出身的新生比例在20世纪98年代以后稳定在50%以上,1998年达到69.4%的高峰”。 这个比例远远超过梁晨等人的约4成。
与梁晨“生源构成相对稳定”的结论不同,刘云杉认为招生是零和游戏,农村生源所占比例减少,城市学生必须在这个过程中受益。
刘云杉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梁晨等人从一个时间段开始考察,得出了比较乐观的结论,但她并不乐观,对标题中的“革命”的提法提出异议,认为“教育的革命不如经济等行业的革命明显,相反,教育的改革滞后”
根据北京大学李文胜教授在其专业书中提供的数据,北大新生中农村生源所占比例从1985年的27.3%下降到1996年的19.6%,10年间下降了近8个百分点。
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农村生源所占比例减少可能有城市化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速度非常快,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中国农业户籍人口约3成已居住在城市,年,城市生活人口在中国历史上首次超过乡村人口,199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18.9%。
但是,李文胜教授认为,无视城市化因素,基于中小学教育城乡不均衡等原因,农村生源越来越少仍是一大趋势。
基础教育的不均衡加剧了差距
农村孩子越来越远离一流大学的理由是什么?
许多研究者强调历史原因。 例如,按省分配招生名额是制度上的障碍。
据刘云杉等人统计,1978~1998年,北大北京的生源总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为23.1%,超过了同期山东、浙江、湖北、湖南、河南、安徽6省的总招生人数,这6省农村的学生比例均在30%以上,农村招生的 “由此可见,北大农村新生比例较低,与按省分配名额的招生制度有密切关系。”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不足以说明近年来农村生源比例在一流大学下降,研究者们将目光投向了其他方面。
普遍公认的是城乡教育不均衡。 华中科技大学信息学院教授赵振宇表示,高考注重“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对于贫困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他们小时候可能没有上幼儿园的机会。 他们的小学、中学教育条件极差,没有好教师,没有像样的教育设施。 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享受了较少的、较差的教育资源。 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的教育出发点不公平,过程不公平,但要求他们在高考中比赛,决定优劣,以分数论英雄,其结果如何公平?
教育学博士罗立祝则发现,在保送招生制度中,城市儿童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农村儿童的17.2倍。 在自主招生制度中,城市孩子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农村孩子的8.2倍,城市孩子获得的高考是农村孩子的7.3倍。
河南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刘广明也认为,从目前的自主招生设计来看,各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和面试对农村学生显然不公平。
李文胜也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一流大学自主招生名额总是给积分中学,农村学生机会很少。 即使农村学生有机会参加自主招生,在考试和面试中也有可能处于劣势。
记者了解到,年,河南教育部门公布的高校录取保送生名单中,全省62人直接保送到清华、北大,其中来自3所省会高质量高校的学生53人,其余9人来自省辖市高质量高校。 名单上没有一个学生来自县级或乡镇学校。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副省长张平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各类实验、示范、要点学校基本集中在城市。 小学和中学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再加上择校的热度,常常把普通家庭的优秀孩子放在门外。 富家子弟优先占有政府多年投资形成的高质量资源。
“超级中学”成了近年来的新现象。 根据上述王斯敏等人的统计,许多省份北大清华大学招生名额的一半被少数“超级中学”所占。 以陕西省为例,年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和西安高新技术第一中学分别有83人和60人进入北大清华,合计占全省北大清华名额的62.2%。
刘云杉认为,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过于集中在地市一级和省一级的精英中学,这些中学如同超级航空空母舰,农村孩子难以进入,“首要原因是基础教育阶段高质量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加剧。 马太效应进一步加强了强校,聚集了优秀的生源、教师和教育条件,并使重点上移,凝聚在省会等大中城市。 结果,在分数上有竞争力的农村生源减少,能够在中小学教育中取得优异学业成绩的农村学生减少”。
梁晨等人也发现,高考恢复后,每年只有比重较少的中学有能力向北大提供生源,1952年至2002年间,输送了北大生源最多的5所中学,占北大总生源的7.4%。 海南省的北大生源中,70%来自同一积分的中学。
但是,梁晨并没有一味批评要点中学带来的教育不均衡,相反,他认为要点中学的封闭式强化训练,最大限度地弥补了城乡之间、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之间因生活环境而产生的命运差异。
寒门为什么“贵子”比这还要多呢?
寒门为什么“贵子”比这还多? 记者发现,对制度救济的呼吁略有回应。
据央视年10月7日报道,年清华大学将在经济、教育不发达地区实施新的招生政策,投入越来越多的招生计划,将自主招生范围扩大到县级中学和乡镇中学,根据农村学生的优势设置自主招生方法和复印件。
4月15日,清华大学公布了国家级贫困县学生“自强计划”的最新进展:全国36名学生获得最后认定,其中14人获得60分最高自主认定。
清华大学招生主任于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大学没有足够的招生自主权,只能按分数从高到低进行录取,无法区分考生是农村生源还是城市生源。 清华大学在扩招要点时只能增加贫困学生的录取机会。
有学者认为,清华招生新政看似照顾贫困地区的农村学生,但实际上是合理的纠正。 梁晨也认为:“招生时多次是多元化生源,清华的举措值得借鉴。”
另一个备受瞩目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圆梦计划”,该计划大致为平时成绩所在中学的前10%,要求家庭中3代以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首先在县和县以下地区的学校学习,招收学习成绩优秀或在某些方面培养潜力的应届毕业生。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自自主招生制度推行以来,自主招生对农村学生进入名校持续存在更不公平的质疑。 近年来,试点自主招生的高校明显观察到了这一问题,开始通过自主招生为农村学生、贫困生制定专项计划。 这反映了自主招生制度的灵活性,但他认为,虽然这些学校在农村学生问题上动静很大,但贫困生的多寡却很经济,不太容易说。
刘云杉也认为,清华的“自强计划”和人大的“圆梦计划”,用特殊的策略补偿了这个利益受损的群体,“充其量只是‘脚痛治疗法’的局部治疗方法”。
相关副本:
被媒体断章取义的研究报告
城乡考生入学机会的整体差距正在缩小
南京大学历史系讲师梁晨等人的研究结论与普遍的社会观形成鲜明对比。 2009年1月4日,温家宝总理也在科教领导小组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上农村的孩子几乎占了80%,有了更高的现象,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例下降了。”
“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的学生社会来源研究( 1952~2002 )”(以下简称“无声的革命”)的第一个结论是:“高考制度本身对工农子女有利”、“中国教育体系比国外更为工人和农民子女提供了教育和社会流动的机会”
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正性到底能得到保障吗? 寒门子弟真的远离一流高中吗? 记者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追索。
农村生源越来越远离一流大学是不争的事实
得出的结论是“无声的革命”只研究1952~2002年之间的数据,也就是基于那个时间段。 作者还表示:“进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行业的不平等有增加的趋势。”
教育学博士、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罗立祝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他的实证研究表明,城乡儿童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特征。 在下属院校,农村孩子获得的入学机会远远低于城市孩子通常在本科高中,农村孩子获得的入学机会略低于城市孩子的高职高专大学,农村孩子的入学机会高于城市孩子。
他分析了下属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十年来的招生数据,得出结论,城市儿童在要点院校、普通本科、专科院校获得的入学机会分别是农村儿童的3.1倍、1.4倍、0.67倍。 而且,越是名声大噪的大学,农村孩子的入学机会越小,他分析了1996~1999年北京大学的招生数据,发现农村孩子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城市孩子的1/7。
他通过对厦门大学2004~2008年招生数据的分解,发现农村孩子获得的入学机会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实际上,有很多支持这个观点的数据。
根据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级的王斯敏等本科生在清华级学生中进行的抽样调查,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 那年大学入学考试会场,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为62%。 根据清华大学招收的数据,年清华录取的新生来自全国近1200所中学,其中县级中学300多所。 县级以下中学学生近500人,只占清华当年新生的七分之一左右。
据《人民日报》2009年报道,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农村生源仅占30%左右,呈下降趋势。 但从全国范围看,农村生源占高校学生的比例逐年上升,达到50%以上。 这意味着高等教育越来越大众化,但在精英高等教育中,农村孩子不占特征。
有兴趣的是,分析了同一北大的招生数据,根据不同的研究者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刘云杉教授等也统计了1978~2000年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的比例约在2成到4成之间,从2000年代中期开始下跌,到2000年为止,这一比例从1成到4成。
他们在研究中将教师、知识分子和军人归类为“干部”类,结果发现“干部出身的新生比例在20世纪98年代以后稳定在50%以上,1998年达到69.4%的高峰”。 这个比例远远超过梁晨等人的约4成。
与梁晨“生源构成相对稳定”的结论不同,刘云杉认为招生是零和游戏,农村生源所占比例减少,城市学生必须在这个过程中受益。
刘云杉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梁晨等人从一个时间段开始考察,得出了比较乐观的结论,但她并不乐观,对标题中的“革命”的提法提出异议,认为“教育的革命不如经济等行业的革命明显,相反,教育的改革滞后”
根据北京大学李文胜教授在其专业书中提供的数据,北大新生中农村生源所占比例从1985年的27.3%下降到1996年的19.6%,10年间下降了近8个百分点。
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农村生源所占比例减少可能有城市化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速度非常快,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中国农业户籍人口约3成已居住在城市,年,城市生活人口在中国历史上首次超过乡村人口,199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18.9%。
但是,李文胜教授认为,无视城市化因素,基于中小学教育城乡不均衡等原因,农村生源越来越少仍是一大趋势。
基础教育的不均衡加剧了差距
农村孩子越来越远离一流大学的理由是什么?
许多研究者强调历史原因。 例如,按省分配招生名额是制度上的障碍。
据刘云杉等人统计,1978~1998年,北大北京的生源总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为23.1%,超过了同期山东、浙江、湖北、湖南、河南、安徽6省的总招生人数,这6省农村的学生比例均在30%以上,农村招生的 “由此可见,北大农村新生比例较低,与按省分配名额的招生制度有密切关系。”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不足以说明近年来农村生源比例在一流大学下降,研究者们将目光投向了其他方面。
普遍公认的是城乡教育不均衡。 华中科技大学信息学院教授赵振宇表示,高考注重“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对于贫困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他们小时候可能没有上幼儿园的机会。 他们的小学、中学教育条件极差,没有好教师,没有像样的教育设施。 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享受了较少的、较差的教育资源。 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的教育出发点不公平,过程不公平,但要求他们在高考中比赛,决定优劣,以分数论英雄,其结果如何公平?
教育学博士罗立祝则发现,在保送招生制度中,城市儿童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农村儿童的17.2倍。 在自主招生制度中,城市孩子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农村孩子的8.2倍,城市孩子获得的高考是农村孩子的7.3倍。
河南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刘广明也认为,从目前的自主招生设计来看,各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和面试对农村学生显然不公平。
李文胜也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一流大学自主招生名额总是给积分中学,农村学生机会很少。 即使农村学生有机会参加自主招生,在考试和面试中也有可能处于劣势。
记者了解到,年,河南教育部门公布的高校录取保送生名单中,全省62人直接保送到清华、北大,其中来自3所省会高质量高校的学生53人,其余9人来自省辖市高质量高校。 名单上没有一个学生来自县级或乡镇学校。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副省长张平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各类实验、示范、要点学校基本集中在城市。 小学和中学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再加上择校的热度,常常把普通家庭的优秀孩子放在门外。 富家子弟优先占有政府多年投资形成的高质量资源。
“超级中学”成了近年来的新现象。 根据上述王斯敏等人的统计,许多省份北大清华大学招生名额的一半被少数“超级中学”所占。 以陕西省为例,年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和西安高新技术第一中学分别有83人和60人进入北大清华,合计占全省北大清华名额的62.2%。
刘云杉认为,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过于集中在地市一级和省一级的精英中学,这些中学如同超级航空空母舰,农村孩子难以进入,“首要原因是基础教育阶段高质量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加剧。 马太效应进一步加强了强校,聚集了优秀的生源、教师和教育条件,并使重点上移,凝聚在省会等大中城市。 结果,在分数上有竞争力的农村生源减少,能够在中小学教育中取得优异学业成绩的农村学生减少”。
梁晨等人也发现,高考恢复后,每年只有比重较少的中学有能力向北大提供生源,1952年至2002年间,输送了北大生源最多的5所中学,占北大总生源的7.4%。 海南省的北大生源中,70%来自同一积分的中学。
但是,梁晨并没有一味批评要点中学带来的教育不均衡,相反,他认为要点中学的封闭式强化训练,最大限度地弥补了城乡之间、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之间因生活环境而产生的命运差异。
寒门为什么“贵子”比这还要多呢?
寒门为什么“贵子”比这还多? 记者发现,对制度救济的呼吁略有回应。
据央视年10月7日报道,年清华大学将在经济、教育不发达地区实施新的招生政策,投入越来越多的招生计划,将自主招生范围扩大到县级中学和乡镇中学,根据农村学生的优势设置自主招生方法和复印件。
4月15日,清华大学公布了国家级贫困县学生“自强计划”的最新进展:全国36名学生获得最后认定,其中14人获得60分最高自主认定。
清华大学招生主任于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大学没有足够的招生自主权,只能按分数从高到低进行录取,无法区分考生是农村生源还是城市生源。 清华大学在扩招要点时只能增加贫困学生的录取机会。
有学者认为,清华招生新政看似照顾贫困地区的农村学生,但实际上是合理的纠正。 梁晨也认为:“招生时多次是多元化生源,清华的举措值得借鉴。”
另一个备受瞩目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圆梦计划”,该计划大致为平时成绩所在中学的前10%,要求家庭中3代以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首先在县和县以下地区的学校学习,招收学习成绩优秀或在某些方面培养潜力的应届毕业生。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自自主招生制度推行以来,自主招生对农村学生进入名校持续存在更不公平的质疑。 近年来,试点自主招生的高校明显观察到了这一问题,开始通过自主招生为农村学生、贫困生制定专项计划。 这反映了自主招生制度的灵活性,但他认为,虽然这些学校在农村学生问题上动静很大,但贫困生的多寡却很经济,不太容易说。
刘云杉也认为,清华的“自强计划”和人大的“圆梦计划”,用特殊的策略补偿了这个利益受损的群体,“充其量只是‘脚痛治疗法’的局部治疗方法”。
相关副本:
被媒体断章取义的研究报告
城乡考生入学机会的整体差距正在缩小
标题:“寒门子弟为何离一流高校越来越远”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zx/25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