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633字,读完约19分钟
□这些骄傲的学霸到了名校,却被动地变成了“无知的婴儿”:不擅长的专业术语、没见过的专业设备、不认识的名师
□对于以名校为考研目标的普通本科学生来说,学校的低要求不仅使他们的基础更差,而且失去了“开脑洞”的能力和机会
□本科院校不应以考研率为办学目标,而应以考研为办学目的,是功利的办学方法,对学生不负责任
------------------------------------------------------------- -------------------------------------------------------------
另一学期结束。 每年的这个时候,无数的大三学生都修完了大部分的学分,但没有回家过暑假。 他们跳进图书馆,在各种培训机构学习,申请名校保研夏令营,这些都是为了一件事——读书。
但是,当哪个大学入学考试失败,不甘的学霸们摩拳擦掌要读“翻身”时,哪个系普通高中出身,现在在名校读书的“人生赢家”们,经常暴露出自己的短板。 他们虽然踏实学习,有着传奇的考研逆袭经历,但往往无法避免“出身”带来的不自然,都在竞争哪个本科来自名校。
于是,这些骄傲的学霸到了名校,却被动地变成了“无知的宝宝”:不擅长的专业术语、没见过的专业设备、不认识的名师……出于各种原因,他们开始思考为什么会和同学有差距。
曾经学霸,现在的“井底之蛙”
李梓是清华大学的研究三年级学生。 平时和同学在一起,他总是不太想谈自己本科学校的事。 关于和本科学校四年的“感情纠葛”,李梓也不清楚,不知道到底是谁向谁借钱的。
与许多普通本科出身的学霸相似,李梓也有过高考失利、决心、考研逆袭的一系列经历。 但是,进入清华大学后,才知道高考时名校的“擦身而过”造成了与同学的视野和学术上的双重差距。
“我和本科出身的名校同学相比,就像井底之蛙。 ”。 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对李梓来说,第一是本科时科研接触面太窄。
李梓本科在东北地区的普通高中读书。 作为生物学相关专业,他几乎没有机会进入学校实验室。 大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们说:“你们还小,不擅长很多知识,上了大学三年级再去实验室吧。”
他要求参加实验,但仍然被老师拒绝了。 理由很简单。 我们不鼓励本科生进入实验室。 另外,也不知道你是否已经留在学校学习了。 如果你离开研究生院,我们不是培养了你吗学校实验室先给留在本校的研究生们!
“其实就算是刷试管,我也很高兴。 ”李梓说。
到了大三,李梓终于可以做实验了。 但是,一个班几十个人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大概只有一两个人可以实际做实验。 一个班进入过实验室的人很少。
之后,李梓再也没有时间进实验室了。 和许多准备考研的同学一样,他需要选定专业并开始复习。 上研究生以后,他发现很多同学在大一大二就熟悉了实验室的操作流程。 自己不如本科生。
“我没有机会尽快培养专业有趣的东西,没有机会锻炼科研思维,我动手的能力也很差。 虽说本科母校带着我进入了这个行业,但现在不得不说这些差距也是她的错”。 李梓无奈地说。
对中科院某研究生梁浩然来说,本科时眼界的限制还在于自己接触不到最新的研究成果。
本科毕业于华北非985高校的梁浩然说:“本科的时候,我们使用的是学校自己出的旧教材,没有很多最新的研究成果。” 由于师资水平有限,很多班主任也跟不上最新的学术进展。
有时候,学校会请一些国内有名的学术“大腕”来做讲座。 梁浩然发现,虽然自己在班里取得了成绩,但听不懂“大人物”们在说什么,有些专业术语也没听过。
“在我的本科学校,生物物理、化学生物等交叉学科的教授和诱惑也不够。 很多学科在本科没有相关课程,失去了很多了解不同专业方向的机会。 ”。 结果,最直接的问题是,梁浩然和他的同学选择学习方向时,不知道报哪个专业,只有感觉。
本科学校的课程要求很低,“福是祸”。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新闻网记者采访时,许多从普通院校进入名校的研究生反映,由于本科课程要求低,他们在本科没有严格要求自己,没有提高专业能力,最终与名校出身的同学差距越来越远。
熊康本科就读于河北某普通高中,学习成绩优异,充满专业理想的她为了“能接受名师的教导,和优秀的同学一起学习”,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
与本科学校相比,人大平台为熊康提供了越来越高质量的资源。 当初,熊康并不在意自己本科学校和人大的差距。 她甚至觉得差距反而说明了自己的努力。 但是,她渐渐意识到“有硬伤,有无法逾越的东西”。
在研究课上,熊康被要求每周阅读数十页至上百页的英语文献,并在课堂上发言。 看到其他同学在课上悠然交谈,连文献都没读完的她很震惊。 课后,熊康不由得问了坐在旁边的同学,在人大上读本科时就被告知这个阅读强度是习性的。
事实上,熊康的本科学校设置的专业课合格率很高,不用说浏览文献,就连布置作业都很少。 期末考试有开卷的,也有提交授课论文的,即使是闭卷考试,突击复习几天就能拿到高分。 现在的她,开始觉得自己很难融入“人大的亲生孩子”。
毕业于某农林类211高校的方浩成是清华大学的直博生,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后,也遇到了与熊康相同的问题。
“我本科有最擅长的课,结果上研究生的时候,这门课几乎见底了。 ”。 方浩成认为,这门课程对这个专业来说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课,但在大学里,作为选修课,课程文案非常简单,“未经考试就擅自通过了”。
方浩成回忆说,本科经常开卷考试,那时的他很高兴,觉得考试太简单了。
他说:“当时一位老师上课要求很严格,结果学院找到了这位老师,要求这门课的课目率太高,应该低一点,不要让大家挂掉。” 方浩成认为,在这种环境下,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学生更难自我要求。
低要求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使低能力的学生可以轻松度过大学四年 这样的低要求,对于以学校为目标的学生来说,不仅基础差,还会失去“打开大脑”的能力和机会。
“我们对一些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基础也很差,所以到了研究生才知道有些课程的复印是非常重要的。 与清华本科同学相比,我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他们基础好,“脑洞”大。 ”。 方浩成说。
一位知名研究所心理学研究生陈集表示,自己系的一些老师不知道自己的课,“自己晕过自己”。
“也有老师因为教师不足,所以必须按照培养计划,教授自己不研究方向的课程。 遇到一位老师,说着说着就让我们自己看书,他说不太明白。 ”。 陈集说,老师们自己可能也没办法,但这是普通高中的“悲哀”。
以考研究生为学业目的是不对学生负责
除了普通高中和名校的差距带来的知识短板外,这些本科时期在普通高中就读的名校研究生,还经历了许多名校毕业的同学难以想象的迷茫和焦虑。
现在协和医学院读研三,一所理工类普通大学毕业的吴雪对自己的未来犹豫很久。
“我所在的本科学校一直在推进自己的研究生升学率。 考研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兴趣,只知道必须好好学习,但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考研。 现在我意识到我选择了自己不太喜欢的专业方向。 ”。 吴雪说。
“唯升学率”让吴雪不仅找不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而且觉得除了那个考研知识什么也做不了。
四年的本科生活不仅让吴雪找不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还让她觉得除了那个考研知识什么都不会。 “我的专业英语水平没有到浏览原始文献的程度。 社会学、经济学基本知识的缺乏,限制了我从事专业研究的时间。 甚至很多课程需要的公开演讲对我来说也很难。”
另外,即将毕业的她在求职中遭遇了很多“闭门羹”。 许多招聘机构对求职者的本科学校设置了限制。 看她非985的本科背景,很多机构都在“简历关”pass了她。
“为什么现在录取时用人单位对本科学校有偏见和限制,是因为有些人在大学里没有接受过全面完善的本科教育。 ”。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中国青年报新闻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熊丙奇认为,目前普通高校以“考研率”为自己的办学目标,学校为了考研而改变课程体系,成为“考研基地”,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在1点钟的学校考核学生时,与研究生考试无关的科目让老师放水,让大家通过。 他们不要求、不鼓励学生参加实践、实验、实习。 学生还是高中式的学习模式。 这样培养的学生,即使考研分数高,各方面能力都不足,学术能力稍弱,毕业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 熊丙奇说。
在目前的“普通高校本科生——名校研究生”成长模式下,学生可以摆脱普通本科院校的身份,成为名校研究生,但“不能只考一个学位。 在本科阶段,为了考上研究生取得更好的快速发展,必须考虑培养自己的学术能力。 只为考研而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非常有限”。
“出身”的好坏不代表能力的高低。 北京某知名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认为,自己所认识的普通本科院校进入名校的研究生,在本专业和学校都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 但是,他们确实需要比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付出更大的努力去追赶和超越他们。
因此,对于普通学校的学生来说,熊丙奇认为可以选择考研,但需要长远的计划。 普通本科院校应反思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科不应该以研究生考试率为学校目标。 ”。 熊丙奇说:“以考研为学业目的,是功利的学业方法,这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
对这些普通本科院校,熊丙奇提出快速发展的道路是“搞好师资建设和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同等水平上达到一流”。
(应被采访者要求,本文采访学生均为假名)
□这些骄傲的学霸到了名校,却被动地变成了“无知的婴儿”:不擅长的专业术语、没见过的专业设备、不认识的名师
□对于以名校为考研目标的普通本科学生来说,学校的低要求不仅使他们的基础更差,而且失去了“开脑洞”的能力和机会
□本科院校不应以考研率为办学目标,而应以考研为办学目的,是功利的办学方法,对学生不负责任
------------------------------------------------------------- -------------------------------------------------------------
另一学期结束。 每年的这个时候,无数的大三学生都修完了大部分的学分,但没有回家过暑假。 他们跳进图书馆,在各种培训机构学习,申请名校保研夏令营,这些都是为了一件事——读书。
但是,当哪个大学入学考试失败,不甘的学霸们摩拳擦掌要读“翻身”时,哪个系普通高中出身,现在在名校读书的“人生赢家”们,经常暴露出自己的短板。 他们虽然踏实学习,有着传奇的考研逆袭经历,但往往无法避免“出身”带来的不自然,都在竞争哪个本科来自名校。
于是,这些骄傲的学霸到了名校,却被动地变成了“无知的宝宝”:不擅长的专业术语、没见过的专业设备、不认识的名师……出于各种原因,他们开始思考为什么会和同学有差距。
曾经学霸,现在的“井底之蛙”
李梓是清华大学的研究三年级学生。 平时和同学在一起,他总是不太想谈自己本科学校的事。 关于和本科学校四年的“感情纠葛”,李梓也不清楚,不知道到底是谁向谁借钱的。
与许多普通本科出身的学霸相似,李梓也有过高考失利、决心、考研逆袭的一系列经历。 但是,进入清华大学后,才知道高考时名校的“擦身而过”造成了与同学的视野和学术上的双重差距。
“我和本科出身的名校同学相比,就像井底之蛙。 ”。 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对李梓来说,第一是本科时科研接触面太窄。
李梓本科在东北地区的普通高中读书。 作为生物学相关专业,他几乎没有机会进入学校实验室。 大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们说:“你们还小,不擅长很多知识,上了大学三年级再去实验室吧。”
他要求参加实验,但仍然被老师拒绝了。 理由很简单。 我们不鼓励本科生进入实验室。 另外,也不知道你是否已经留在学校学习了。 如果你离开研究生院,我们不是培养了你吗学校实验室先给留在本校的研究生们!
“其实就算是刷试管,我也很高兴。 ”李梓说。
到了大三,李梓终于可以做实验了。 但是,一个班几十个人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大概只有一两个人可以实际做实验。 一个班进入过实验室的人很少。
之后,李梓再也没有时间进实验室了。 和许多准备考研的同学一样,他需要选定专业并开始复习。 上研究生以后,他发现很多同学在大一大二就熟悉了实验室的操作流程。 自己不如本科生。
“我没有机会尽快培养专业有趣的东西,没有机会锻炼科研思维,我动手的能力也很差。 虽说本科母校带着我进入了这个行业,但现在不得不说这些差距也是她的错”。 李梓无奈地说。
对中科院某研究生梁浩然来说,本科时眼界的限制还在于自己接触不到最新的研究成果。
本科毕业于华北非985高校的梁浩然说:“本科的时候,我们使用的是学校自己出的旧教材,没有很多最新的研究成果。” 由于师资水平有限,很多班主任也跟不上最新的学术进展。
有时候,学校会请一些国内有名的学术“大腕”来做讲座。 梁浩然发现,虽然自己在班里取得了成绩,但听不懂“大人物”们在说什么,有些专业术语也没听过。
“在我的本科学校,生物物理、化学生物等交叉学科的教授和诱惑也不够。 很多学科在本科没有相关课程,失去了很多了解不同专业方向的机会。 ”。 结果,最直接的问题是,梁浩然和他的同学选择学习方向时,不知道报哪个专业,只有感觉。
本科学校的课程要求很低,“福是祸”。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新闻网记者采访时,许多从普通院校进入名校的研究生反映,由于本科课程要求低,他们在本科没有严格要求自己,提高了专业能力,最终与名校出身的同学差距渐远。
熊康本科就读于河北某普通高中,学习成绩优异,充满专业理想的她为了“能接受名师的教导,和优秀的同学一起学习”,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
与本科学校相比,人大平台为熊康提供了越来越高质量的资源。 当初,熊康并不在意自己本科学校和人大的差距。 她甚至觉得差距反而说明了自己的努力。 但是,她渐渐意识到“有硬伤,有无法逾越的东西”。
在研究课上,熊康被要求每周阅读数十页至上百页的英语文献,并在课堂上发言。 看到其他同学在课上悠然交谈,连文献都没读完的她很震惊。 课后,熊康不由得问了坐在旁边的同学,在人大上读本科时就被告知这个阅读强度是习性的。
事实上,熊康的本科学校设置的专业课合格率很高,不用说浏览文献,就连布置作业都很少。 期末考试有开卷的,也有提交授课论文的,即使是闭卷考试,突击复习几天就能拿到高分。 现在的她,开始觉得自己很难融入“人大的亲生孩子”。
毕业于某农林类211高校的方浩成是清华大学的直博生,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后,也遇到了与熊康相同的问题。
“我本科有最擅长的课,结果上研究生的时候,这门课几乎见底了。 ”。 方浩成认为,这门课程对这个专业来说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课,但在大学里,作为选修课,课程文案非常简单,“未经考试就擅自通过了”。
方浩成回忆说,本科经常开卷考试,那时的他很高兴,觉得考试太简单了。
他说:“当时一位老师的课程要求很严格,结果学院找到了这位老师,要求这门课的课目率太高,低一点,不要让大家挂掉。” 方浩成认为,在这种环境下,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学生更难自我要求。
低要求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使低能力的学生可以轻松度过大学四年 这样的低要求,对于以学校为目标的学生来说,不仅基础差,还会失去“打开大脑”的能力和机会。
“我们对一些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基础也很差,所以到了研究生才知道有些课程的复印是非常重要的。 与清华本科同学相比,我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他们基础好,“脑洞”大。 ”。 方浩成说。
一位知名研究所心理学研究生陈集表示,自己系的一些老师不知道自己的课,“自己晕过自己”。
“也有老师因为教师不足,所以必须按照培养计划,教授自己不研究方向的课程。 遇到一位老师,说着说着就让我们自己看书,他说不太明白。 ”。 陈集说,老师们自己可能也没办法,但这是普通高中的“悲哀”。
以考研究生为学业目的是不对学生负责
除了普通高中和名校的差距带来的知识短板外,这些本科时期在普通高中就读的名校研究生,还经历了许多名校毕业的同学难以想象的迷茫和焦虑。
现在协和医学院读研三,一所理工类普通大学毕业的吴雪对自己的未来犹豫很久。
“我所在的本科学校一直在推进自己的研究生升学率。 考研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兴趣,只知道必须好好学习,但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考研。 现在我意识到我选择了自己不太喜欢的专业方向。 ”。 吴雪说。
“唯升学率”让吴雪不仅找不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而且觉得除了那个考研知识什么也做不了。
四年的本科生活不仅让吴雪找不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还让她觉得除了那个考研知识什么都不会。 “我的专业英语水平没有到浏览原始文献的程度。 社会学、经济学基本知识的缺乏,限制了我从事专业研究的时间。 甚至很多课程需要的公开演讲对我来说也很难。”
另外,即将毕业的她在求职中遭遇了很多“闭门羹”。 许多招聘机构对求职者的本科学校设置了限制。 看她非985的本科背景,很多机构都在“简历关”pass了她。
“为什么现在录取时用人单位对本科学校有偏见和限制,是因为有些人在大学里没有接受过全面完善的本科教育。 ”。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中国青年报新闻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熊丙奇认为,目前普通高校以“考研率”为自己的办学目标,学校为了考研而改变课程体系,成为“考研基地”,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在1点钟的学校考核学生时,与研究生考试无关的科目让老师放水,让大家通过。 他们不要求、不鼓励学生参加实践、实验、实习。 学生还是高中式的学习模式。 这样培养的学生,即使考研分数高,各方面能力都不足,学术能力稍弱,毕业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 熊丙奇说。
在目前的“普通高校本科生——名校研究生”成长模式下,学生可以摆脱普通本科院校的身份,成为名校研究生,但“不能只考一个学位。 在本科阶段,为了考上研究生取得更好的快速发展,必须考虑培养自己的学术能力。 只为考研而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非常有限”。
“出身”的好坏不代表能力的高低。 北京某知名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认为,自己所认识的普通本科院校进入名校的研究生,在本专业和学校都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 但是,他们确实需要比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付出更大的努力去追赶和超越他们。
因此,对于普通学校的学生来说,熊丙奇认为可以选择考研,但需要长远的计划。 普通本科院校应反思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科不应该以研究生考试率为学校目标。 ”。 熊丙奇说:“以考研为学业目的,是功利的学业方法,这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
对这些普通本科院校,熊丙奇提出快速发展的道路是“搞好师资建设和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同等水平上达到一流”。
(应被采访者要求,本文采访学生均为假名)
标题:“我们为何沦为“学渣””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zx/25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