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66字,读完约6分钟
新闻网(中国青年报新闻网记者蒋肖斌)北京保利拍卖行于年春天发布了《猗新命——新文化运动百周年纪念名人墨迹特辑》,最近举办了“接触历史,走进五四”的展览会和文化沙龙。 沙龙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陈平原、作家许知远等学者,是解读梁启超、严适、李大钊、陈独秀、鲁迅、周作人、刘半农、钱玄同、郭沫若等与新文化运动有密切关系的名人墨迹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信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五四风云。
与鲁迅孙福熙的赠书之谊
鲁迅在书《唐宋传奇选》上签名
这本《唐宋传奇选》(上卷)、初版(巴厘)、鲁迅篇篡、校录(魏建功合作校对)、陶元庆封面设计、北新书局1927年12月梓印行。 1927年8月,开始编纂《唐宋传奇选》时,鲁迅刚辞去广州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一职。 10月初,鲁迅抵达上海,与许广平一起住在景云里23日。 轻轻抚摸书面,小心翻阅扉页,映入眼帘的是家喻户晓的毛笔字。 “赠送春苔哥、鲁迅、一九二七、十二、二十九、上海。 ”。 行迹随意,气息儒雅,签名处加盖着着名朱文长条名章:鲁迅(此印章现于上海鲁迅纪念馆)。 查阅1927年12月29日的《鲁迅日记》,这一天晚上,鲁迅接到北新书局李小峰派人发的20本《唐宋传奇集》和信等后,乘兴题向朋友赠送了几本书。 其中一本送了这本《春苔哥》。 春苔是谁? 孙福熙 虽然他不如哥哥孙伏园( 1894~1966 )名声高,但在鲁迅的日记中他是常客。 孙先生的兄弟和鲁迅先生交往密切,有非常广阔的照片。 前排坐着鲁迅、许广平、周建人。 后面的立人是林语堂、孙伏园、孙福熙。 孙福熙( 1898~1962 ),笔名丁一,字春苔,绍兴人,比鲁迅小7岁。 1918年,和亲哥哥伏园一起来到东京,经过鲁迅到北大图书馆工作(接受过李大钊的指导)。 1920年,去法国留学打工,进入里昂国立美实习画和雕刻,1925年回国。 在鲁迅的关怀和支持下,他发表了散文集《山野拾荒》和杂文集《北京和平》,之后参与了“语丝”和“北新”的写作、编辑工作。 孙福熙擅长风景画,特别爱大海,被鲁迅欣赏过,曾请他设计过《野草》和《小约翰》的封面。 即使去世了,鲁迅的书房里也挂着孙福熙当年赠送的“山野拾荒”的插图。 1936年10月,鲁迅去世后的第三天,孙福熙赶到孙伏园和北平八道湾,见到鲁迅的母亲周老太太,向她“悲伤敬礼”。
前排,从右到左,鲁迅,许广平,周建人,后排,从右到左,孙伏园,林语堂,孙福熙
李大钊和李辛白关于“每周评论”
关于李大钊《每周评论》的书籍
李大钊引起了李辛白书签,共三页,关于“每周评论”。 这封李大钊邀请李辛白的信,虽然没有信的日期,但根据信中的推测,是在1919年5月11日左右写的。 这一天是非常时期,在热情的“五四”之后,在火热的“六三运动”到来之前的20天以内。 李大钊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李辛白担任北大总务主任兼出版部主任。 李辛白( 1875~1951 ),白话文倡导者,安徽无为县人,1905年进入日本早稻田大学,1907年被同盟会派遣回国从事革命活动。 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聘任李辛白为北大总务主任,两年后兼任出版部主任,出版了《北京大学日刊》《北京大学月刊》《每周评论》《新潮》等重要刊物。 “五四”期间,蔡元培打算辞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李辛白与图书馆主任李大钊、秘书长蒋梦麟等一起宣布辞职。 李大钊和李辛白的关系有非常密切的频率。 199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大钊文集》中收录了李大钊《致李辛白》的信签六通,都是关于《每周评论》。 《每周评论》是以时局政治和文艺思想为要点进行讲话的小报,创刊于1918年11月底,以陈独秀为书记,发行处位于北京宣武门外骡子马市大街米市胡同79号,所处为沙滩北京大学新楼文科校长办公室。 每周评论》在国家内容坛有广泛的影响。 李大钊在《每周评论》发表的第一个文案包括《新纪元》、《阶级竞争与互助》、《废娼问题》、《危险思想与言论自由》、《新旧思想激战》等,共54篇。
杨守仁和杨昌济寄出了章士铉的明信片
“湘中二杨”与章士铉的明信片传奇
杨守仁和杨昌济寄章士钊的明信片在杨守仁1910年中秋节,寄了在英伦留学的章士钊的明信片,告知俞慎修还了英镑,说:“暂时由代理领取,需要哥哥,很快就可以送到。” 在信尾,他不忘问章妻吴弱男。 俞慎修是俞大纯(父亲俞明震、子俞启威、孙俞正声),时正留学德、英,是章士钊的挚友。 接下来是杨昌济1912年9月15日,比起英伦,上海《民立报》主笔章士钊说:“弟弟和倪君在这里一切正常,令人安慰。”、“民立报还在用苏格兰的地址,为时已晚,请贵发部修改 倪君,李偼( 1884-1965 ),湖南湘潭人,与杨昌济、章士铅同期赴德国,在英学习法学、哲学。 回国后,北京明德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教授。 说起杨守仁、章士铉,经常会提到杨昌济,这三人是绝对的“铁三角”。 杨守仁( 1872~1911 )于1906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因热衷于暗杀清廷要人而闻名。 1903年秋,他赴上海迅速发展蔡元培、章士铅、陈独秀等参加暗杀团。 1904年冬,杨守仁因与黄兴、章士铅等湘籍朋友在上海策划起义,黄、章被捕,杨幸逃走。 之后,他策划了近代史上有名的暗杀吴樫五大臣的事。 作为优秀的革命家,杨守仁以办报闻名,其着作《新湖南》和邹容着的《革命军》、陈天华着的《猛回头》、《警世钟》,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着作。 杨昌济( 1871~1920 ),名怀特,1909年留学英国,主修哲学、心理学。 回国后,杨昌济在湖南省立高等师范学校、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北京大学等地任教。 杨昌济和杨守仁,同族同年,但不同世代,他实际上比杨守仁两代高,两人感情非常笃,曾一起到城南书院、岳麓书院游学,后来在日本、英国读书。 1911年,杨守仁决心去海边送死时,写了三封遗书。 其中一个离开了杨昌济。 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在北京病逝。 临终前,他继续照顾章士铉,毛泽东和蔡和森这两个最重要的学生。 章铉满怀悲痛地写了《为杨昌济逝世募集博金启示》,对杨昌济的品行、学识、节操,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文后签名者共有二十九人,第一位蔡元培、北大校长,其次是章士铅,第二十七位,是毛泽东。 (文化副刊行部)
标题:“五四名人信札:讲述鲁迅、陈独秀、李大钊们的风云时代”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zx/24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