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04字,读完约3分钟
个体好恶
《罗马假日》:爱情停止的地方
2003年06月05日 00:05:49
王崴
邂逅只持续了短短全天候。
爱情电影最大的悖论是:爱情没有模式,但爱情片却必需有套路。也正是因此,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大量千篇一律的爱情故事,从一块银幕被复制到另一块银幕。然而《罗马假日》是不可复制的。它是一部糅合了悲剧与喜剧的所有要素,却又把感情的分寸拿捏得恰到利益的影片。他们的相逢喜而不俗,他们的离别哀而不伤,增之一分减之一毫都会过火。从这个意义上讲,导演威廉?惠勒属于那种不世出的天才,他用一种很有节制的笔触,令这段爱情逐渐走上高潮,然后就让它停留在最美的一个点上。
上世纪70年代,曾经有人想拍摄《罗马假日》的续集,让两位主人公的后代来接续他们的情缘,但最终没有成功―――这甚至可以说是一件幸事,因为自那个点后,一切美丽,都会不可阻挡地消逝。
相爱的两个体,生活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里,却永远相望而不能相见,这是“刻骨铭心”四个字的最好注解。爱情停止的地方,传奇开始了。奥黛丽?赫本初登好莱坞便进入主流明星的行列,并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成为与伊丽莎白?泰勒齐名的常青树。而《罗马假日》及其所讲述的故事,则被一代又一代热爱电影、追求爱情的人们所传颂。他们被主人公的爱情所感动,他们为主人公的命运而遗憾,而正是这些感动和遗憾,一年又一年地,为《罗马假日》增添新的光环。
让我们暂时回到半个世纪前。在1953年度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罗马假日》获得了最佳女主角、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服装3项大奖。这部电影的价值其实远远超过于此。就在《罗马假日》公映的同一年,理查德?伯顿主演的《圣袍千秋》公映,从此开启了好莱坞宽银幕史诗片的时代。1.33∶1的银幕比例,连同黑白片时代的种种传奇,渐渐退出好莱坞的主流。从这个意义上讲,《罗马假日》是方形银幕时代的最后一场繁华,奥黛丽?赫本则是神殿中的最后一尊神像。从那个1953年,爱情停止的地方开始,好莱坞由神话时期进入英雄时期,直到大约20年后,它又被现实主义的人间所取代。
有意思的是,从《罗马假日》大约再往前追溯另一个20年,1934年,正是开创了这个神话时期的《一夜风流》公映的那一年。针对这两部喜剧风格的影片,会发现它们在基本剧情上有着惊人的巧合。都是富家女简装出逃,都是半途偶遇英俊的青年记者,都是爱情与身份选择两难―――惟一的差别或许只有结局。《一夜风流》收于团圆而《罗马假日》止于哀怨。就在这一喜一悲之间,跨越了整整一个时代。
今天,好莱坞的主流不知又经历了几轮更替,《罗马假日》的繁华更已经是50年前的历史。21世纪的人们,又能留下点什么东西,让半个世纪后的人们去凭吊?
标题:“《罗马假日》:爱情停止的地方”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zx/24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