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66字,读完约4分钟
创富经 王卫东:卖铁锹给淘金者 本报记者 魏和平 新闻网-中国青年报 2008-02-18 [打印] [关闭] 两次成功创业的王卫东,并不太为外界所熟知。
第一次创业,是在1994年,当时王卫东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由于专业的原因,他对北京中关村的it市场很了解,电脑的热销让他发现了新的商机。2000年,他和他的管理团队把辛苦经营的企业以1亿多元港币卖给了香港一家上市企业。
第二次创业,是在2000年,他和他的管理团队成立北京新锐互动商业有限企业(后成为新锐国际有限企业旗下企业),一开始就致力于搭建企业一个长时间快速发展、基业常青的管理框架,而不仅仅是赚钱。2006年6月23日,新锐国际在英国伦敦交易所高科技成长市场成功上市。
回想这两次创业,让王卫东感触很深的是,一再对一个创业者来讲,是很重要的,但一再并不意味着一条道走到黑。
“第一次创业的时候,康柏、ibm等很多海外的电脑在中国卖得很好,在中关村,卖一台高档电脑可能会有1万多元的利润。”王卫东说。电脑的热卖让他隐隐约约感到了顾客的一种诉求,就是如何把电脑利用起来?比如电脑之间如何传送文件、如何新闻共享,“我感觉这是一个商机”。
也许是由于自己从业过的原因,还在读研究生的王卫东就和另外三个同学成立了四合企业(后来更名为北京金融信科技快速发展有限企业),开始做起了系统集成的业务,为电脑顾客提供互联网处理方案。
巧的是,企业成立不久就接了中国银行一个大单。“这个大单最后加起来有四五成千上万元,这使公司快速发展有了第一桶金。”王卫东回忆说,但随着越来越多同行竞争对手的加入,这个市场也越来越成熟,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如何发现新的利润增长点成为他日夜考虑的问题。
随着1997年、1998年新闻网络的开始兴起,王卫东想,既然有那么多人喜欢上网,公司肯定有建设网站的市场诉求。
那时候,王卫东跟同事们开玩笑,说:“美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兴起了淘金热,当然有人发财了,但发财的几率可能只有淘金者的1%,99%的淘金者可能没有赚到金子钱,有的甚至送了性命,但是在淘金者旁边卖铁锹的人赚钱了;倘若把早期进入网络的人比作淘金者,那么我们就是那卖铁锹的人。”
“刚开始为公司提供建设网站服务的时候,我们把目标瞄向一点大的跨国企业,因为这些企业在海外都有自己的网站了。”王卫东说,不久,ibm就成为他们企业的第一个顾客,虽然没赚多少钱,但这项业务的开展坚定了他做下去的决心。
而到第二次创业的时候,互联网市场已经发生了改变,为用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确实让王卫东思考了一段时间。
“我觉得那个时候有一个特别纯朴的想法,就是有了网络后,我感觉网络会对未来的商业模式带来一个很大的改变。”王卫东说,现在企业做的ecm(公司文案管理)处理方案,当时并没有这个提法,只是感觉这个业务值得去做。
在王卫东看来,软件业快速发展有三次浪潮,第一个浪潮是人管理软件,就是word、excel等软件,整个市场被微软占了;第二个浪潮是erp(公司资源计划),这对改善公司内部财务、库存、人事等方面的管理很比较有效率;第三浪潮就是ecm,这是一种对顾客服务模式的革新。
“今天中国的大部分公司还在做erp,但是有一部分领先的公司已经在做ecm了。所以我感觉软件业的第三个浪潮开始了。”王卫东说,就在ecm浪潮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已经站到了这个浪尖上,当这个市场真正起来的时候,公司就会很容易顺浪而上。
“虽然我的创业都和it服务密切关联,但不同阶段商业模式也不一样。”王卫东认为,作为一个科技革新型公司,对公司的商业模式定位应该与时俱进,“如果企业原来做的一点业务,现在才开始做,肯定不行,市场早就被别的公司占领了,自己根本没有任何机会;同样,如果现在做的业务,早在第一次创业时候做,那也不会成功,因为用户那时还没有这个诉求”。
王卫东建议,对热衷创业的青年人来讲,要想获得成功,不仅仅需要毅力和一再,也需要尽快调整自己的步伐,“当选定一个创业方向以后,依然需要不断调整企业的商业模式”。
【打印】 【关闭】
标题:“王卫东:卖铁锹给淘金者”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zx/24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