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19字,读完约3分钟

社电(记者王艳明)说:“党需要我们去哪里,国家需要我们的地方,我们就需要去哪里。 ”。 1963年,樊锦诗从北京大学毕业,怀着保卫祖国文化遗产的梦想,来到戈壁沙漠深处的敦煌莫高窟。 现在73岁的她已经白发苍苍,正在为敦煌文物事业竭尽全力。

“樊锦诗”

敦煌莫高窟建于公元4世纪至14世纪,作为人类的文化瑰宝,经过千百年来的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文物本体和环境十分脆弱。

从壁画病害防治到崖体加固、环境监测到风沙治理,每个敦煌遗产保护行业,樊锦诗和敦煌研究院的保护工作者都在一起,不断探索创新,克服难题。 在她的指导下,敦煌遗产保护掀开了新的篇章,走上了科学保护的道路。

“樊锦诗”

敦煌从事的40多年中,樊锦诗担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敦煌研究院院长等。 作为继常书鸿、段文杰之后敦煌研究院的第三任院长,樊锦诗深感肩上的重担,从不懈怠。 她率先参与科学研究,与国际优秀文物保护机构合作,不断将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引入敦煌遗产保护。

“樊锦诗”

在樊锦诗的推动下,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等多家海外科研机构合作,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应用于敦煌遗产保护,改善敦煌文物的保存环境,提高安全系数,抑制主体病害和破坏,为敦煌研究院培养了众多技术人才。

“樊锦诗”

在同行眼中,樊锦诗不仅是优秀的文物保护专家和遗产管理专家,也是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敦煌学者。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樊锦诗的指导下,敦煌研究院全体科研人员在石窟考古、佛教美术、文献研究等多个行业取得了新的成果,敦煌研究院已经成为国际敦煌学研究的最大实体,“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海外”的历史已经改变。

“樊锦诗”

敦煌莫高窟建于公元4世纪至14世纪,作为人类的文化瑰宝,经过千百年来的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文物本体和环境十分脆弱。

从壁画病害防治到崖体加固、环境监测到风沙治理,每个敦煌遗产保护行业,樊锦诗和敦煌研究院的保护工作者都在一起,不断探索创新,克服难题。 在她的指导下,敦煌遗产保护掀开了新的篇章,走上了科学保护的道路。

“樊锦诗”

敦煌从事的40多年中,樊锦诗担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敦煌研究院院长等。 作为继常书鸿、段文杰之后敦煌研究院的第三任院长,樊锦诗深感肩上的重担,从不懈怠。 她率先参与科学研究,与国际优秀文物保护机构合作,不断将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引入敦煌遗产保护。

“樊锦诗”

在樊锦诗的推动下,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等多家海外科研机构合作,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应用于敦煌遗产保护,改善敦煌文物的保存环境,提高安全系数,抑制主体病害和破坏,为敦煌研究院培养了众多技术人才。

“樊锦诗”

在同行眼中,樊锦诗不仅是优秀的文物保护专家和遗产管理专家,也是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敦煌学者。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樊锦诗的指导下,敦煌研究院全体科研人员在石窟考古、佛教美术、文献研究等多个行业取得了新的成果,敦煌研究院已经成为国际敦煌学研究的最大实体,“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海外”的历史已经改变。

标题:“樊锦诗”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zx/23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