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542字,读完约19分钟
12月31日,上海新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浙商银行前行长刘晓春作为嘉宾出席了由头筹金融与中国网络金融联合举办的“金融阅读交流”栏目。刘晓春可以说是银行业的“老手”。他在银行业磨练了30多年,在商业实践和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在这本新书中,刘晓春说,最初的意图是在具体工作中展示银行家的真实想法、知识和情感。“即如何对待商业、管理、监督、国内和国际经济、顾客,如何考虑问题以及在实际情况下采取什么措施”。
在谈到“数字现金”时,刘晓春说,“数字现金”能否成为真正的货币是一个错误的命题,因为它不取决于技术,而是取决于货币发行制度。目前,所有关于数字现金的想象和理论都是从数字技术的角度推导出来的,并不是由实际需求引起的。这与第三方支付相反。第三方支付是由互联网交易的需求引起的,而不是由特殊技术引起的。因此,数字现金仍然需要现实的检验。
以下是采访记录:
1.欢迎上海新金融学院院长刘晓春做客“金融阅读交流”栏目。《银行家管理笔记》出版后,受到了业界的广泛赞誉。除了粗糙的技术术语和复杂的计算公式,更多的是工作多年的前线“老兵”的个人感受和实践经验。你如何定位你的新书?你能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写作背景和目的吗?
刘晓春:谢谢你!这本书很难定位。正如你所说,这更多的是关于你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介绍金融知识和银行业务知识。这应该是定位。银行是一台非常复杂的机器。作为管理者,有必要研究商业规则、管理规则和外部世界。从这三个方面来看,你可以很大程度上总结出几条原则和警句。然而,在实际操作和管理中,这些枯燥的原则和警句几乎毫无用处。在我的书中,我只是把自己放在实际情况中,如何对待企业、管理、监督、国内外经济、客户,如何考虑问题和采取什么措施。有些想法和做法不一定正确,但它们都发生在当时的实际情况中,可供他人参考。例如,关于员工奖金、员工辞退、私营企业、农村金融等。
会有这本书,主要是受朋友的启发。我通常喜欢和我的朋友交流我对商业、经济形势和监管的看法。书中的许多内容都是交流的内容。我的朋友说,你可以把这个写出来。它肯定会帮助别人。其他内容是根据一些论坛上的发言编写的,当然是应朋友的邀请。我有一个缺点。如果有手稿,我只会在演讲时读手稿,而不会在手稿的基础上做一些现场表演。然而,我喜欢在现场自由玩耍,所以演讲中通常没有手稿,但最多有一个大纲,而且大纲很少在演讲中呈现。因此,许多内容是口语化的。
至于写作的目的,我只是想在具体的作品中表现一个银行家的真实想法、理解和感受。我希望这些能对其他人起到启发作用,当然我也希望在政策制定、监督和管理的各个方面都能照顾到现实世界。我认为我们太需要知道事情的真相和基本逻辑了。例如,所谓的互联网金融,花费了大量的鸡毛,是它没有掌握这一现象的基本逻辑。因此,我还是想说,这不是一本针对银行的专业书籍。我希望银行家能读这本书,企业家和政府官员能找到他们需要知道的东西。当然,我写作的目的是展示我思考和写作的乐趣。
2.现在每个人都在谈论银行业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在你看来,银行业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革?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看待引进外资银行?金融对外开放的重点应该是什么?
刘晓春:我认为银行业应该调整业务方向。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银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创新和技术应用方面,可以说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即业务定位出现偏差,更加注重发展速度、业务规模和纯盈利目的。在这种导向下,发展速度是建立在资本运营紧张的脆弱基础上的。为了规模,创新将不可避免地牺牲安全性。为了控制风险,业务管理被简化,这使得银行和客户之间难以保持长期和全面的战略关系。我认为,近年来的一些风险与这一取向有关,企业对银行的批评也与此有关。银行需要应用新技术和数字转型,但这是工具性的,而不是根本性的。我也不赞成三天两头的想法。这个新奇的新术语带来了无效的浪费,甚至是冒险的修补。银行改革是在与客户长期全面战略合作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经营机制。只有这样,回归的起源和服务于实体经济才能付诸行动。这是银行自己的。另一方面,它是监管模式和监管理念的转变,也是银行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改革既需要内部动力,也需要外部压力。在这方面,我已经在我的书中谈了很多。
至于引进外资银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们可以用正常的心态来看。首先,在中国市场,外资银行不可能对中资银行构成威胁。就资本约束和规模而言,外资银行不具备这种能力。其次,在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方面,至少没有必要仰仗外资银行。第三,从近二十年的情况来看,总体而言,外资银行的决策体系、风险控制体系和营销方式都不适合中国市场。第四,随着互联网等现代科技的发展,外资银行面临网点、网络和科技投资的限制。第五,由于空规模小、客户少、业务类型单一,缺乏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空间,也面临着培训、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局限。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外资银行有值得学习的方面。首先是他们的管理哲学、管理体系,尤其是他们许多管理体系的内部逻辑。老实说,我们有时会学习外国银行的一些做法,但我们往往只是浅尝辄止,无法理解这些做法的内在逻辑和机制。如社区银行、分业制、审贷分离、部门协调和利润分享等。其次,随着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中国银行业在金融市场业务和衍生品交易业务方面可能会面临压力。在这方面,虽然中资银行在规模上可以压过外资银行,但在产品创新、交易技术和市场经验等方面仍与外资银行相差甚远。第三,在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市场,外资银行具有相对较强的竞争力。
金融业对外开放,这与其他行业不同。其他行业主要是吸引投资、引进机构和引进资金。金融开放,仅仅引进机构和基金是不够的,还要有相应的业务和配套的市场。因此,金融对外开放应该超越吸引投资的理念和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着力建设各种对外开放的金融产品市场;二是相应地改革监管理念、政策和方法。
3.最近,一些中小银行在经营中遇到了困难,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你认为这些困难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它?
刘晓春:我认为原因是复杂的,包括经济周期造成的资产质量问题、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公司治理问题、风险管理能力问题等等。在经营管理方面,我认为有一些原因:第一,一些银行没有认真、扎实地在市场和客户中树立品牌形象。银行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机构,它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客户,尤其是个人客户,在银行存款时,会将自己的生命托付给银行。客户对银行的信任第一,其次是服务态度和服务效率。虽然有些银行已经成立了几十年,但由于它们一直追求速度和规模,而不注重这一领域的建设,所以没有得到普通人的普遍认可。这些银行有一个共同的现象,一般存款在负债中的比例相对较低,而个人储蓄存款在一般存款中的比例甚至更低;即使如此低的存款比例(大部分是通过关系营销获得的)也是高成本、高集中度和不稳定的。因此,可以说这些银行没有一定数量的基本客户群。其次,随着业务种类的增加,这些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并没有相应提高。资产和负债不仅存在数量平衡的问题,还需要合理的期限匹配。在资产和负债内部,不同的品种需要合理的比例,而在资产和负债之间,品种之间也需要合理的匹配。例如,银行间负债属于负债中最不稳定的一类,同业之间的流动性往往有同一个方向,即当市场流动性紧张时,大多数银行间机构流动性紧张;当市场流动性宽松时,同一行业的大多数机构都有充足的流动性。因此,在负债中,银行间负债需要控制在一定比例,以减少业务波动;在资产投资方面,银行间负债更适合投资于可交易资产,不适合投资非可交易资产。如果一家银行在规模和速度上主要依赖银行间负债,那么承担风险只是时间问题。以上两个问题有因果关系。从技术上讲,一些经营困难的银行遭受了这一损失。
4.你认为“数字现金”怎么样?“数字现金”能成为真正的货币吗?
刘晓春:所谓的“数字现金”是指一种物质形式的货币,如纸币、硬币和以存款等形式表示的记账货币。数字现金与这些货币并列。把一张纸变成钱需要一系列的操作。类似地,一串加密的数字代码需要一系列操作才能变成货币。一串加密的数字代码,或“数字现金”,将成为一种真正的货币,这不取决于技术,而是取决于货币发行系统。因此,“数字现金”能否成为真正的货币是一个错误的命题。目前,所有关于数字现金的想象和理论都是从数字技术的角度推导出来的,并不是由实际需求引起的。这与第三方支付相反。第三方支付是由互联网交易的需求引起的,而不是由特殊技术引起的。因此,数字现金仍然需要现实的检验。至于那些关于数字现金的想象,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想得太多了。
5.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数字技术给银行管理带来的变化?如何更好地应用数字技术改变银行管理?
刘晓春:为了更好地应用数字技术,我们必须首先澄清技术和金融之间的关系。就金融而言,技术是应用的对象,而不是金融本身,但金融决定技术的应用,而不是技术决定金融。金融业应该积极应用所有可以应用的新技术。在应用中,技术满足并适应金融的需求,而不是让金融容纳技术甚至不成熟的技术。
具体来说,在金融创新中,我们需要有两种技术,一是金融技术,这是主要的一种;一个是科学技术。例如,大数据和云计算作为技术,已经解决了数据海量存储和超级计算能力的问题。但是需要存储什么数据以及如何分析数据,也就是所谓的建模,是一个金融技术和统计能力的问题。再举一个例子,仅仅谈论数字现金实际上是一系列加密的数字代码。无论这一系列加密的数字代码变成货币,还是有价值的证书,如支票、汇票、期票、信用证或其他证券,都是金融技术,它依赖于金融,而不依赖于科学技术。
对于银行来说,需要根据Profund理解中各种技术的特点和局限性,将不同的技术应用到相应的业务和管理中,以提高业务和管理的效率,降低成本,同时对银行的流程、产品、服务和管理进行相应的变革。考虑到新兴技术的特点,即互连和巨大的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为了充分发挥技术的效率,我在书中提到要建立五个闭环。
6.正如你在书中提到的,银行业不仅要提供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还要赋予实体经济相应的“金融能力”。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里的“财务能力”?银行应该如何具体实施?
刘晓春:如今,企业的构成非常复杂。他们不是单一的组织,而是经常是团体。在集团内部,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层次、所有制结构、所有制和行业。企业内部的资产负债管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财务管理。由于集团内不同的法人,他们之间的资金不能随意分配。因此,有必要用金融的概念和方法来管理资产和负债。另一方面,企业与上下游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贸易关系,而是共生共存的关系。尤其是在物联网的情况下,企业的业务界限会变得更加模糊;还有各种新的商业模式,使得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更加复杂。需要新的金融工具和方法来适应这些变化,帮助企业有效地处理这些复杂的债权债务。银行作为公正的第三方,凭借自身的专业能力,运用新的金融技术,创新产品和服务,不仅为企业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还为企业提供相应的财务管理工具。事实上,银行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不仅通过增加贷款,还通过赋予企业“财务能力”,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资产和负债,降低杠杆和债务成本。
7.随着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探索,当前的重点不仅仅是大规模推进农民贷款。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农村金融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刘晓春:我们不能从农业和畜牧业的角度来看待农村地区的现在和未来,更不用说扶贫了。我们应该从农村振兴战略、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和城市化的战略高度来看待今天和未来的农村和农业。只有从这个层面审视农村金融改革,才能探索出《展望未来》中的农村金融改革之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空农村劳动力已经大面积集中,大量的土地被遗弃。可以说,这是农村人口顺利离开土地的大好时机。通过金融手段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是没有现实依据的。近几十年来,不断探索中的农村金融改革从来没有成功过,这说明用传统农业来看待农业和农村是不可能的。现在必须改革农村经济体制,调整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生产制度和人口管理制度,让资本进入农业和农村,让人口流向城市和第二、第三产业,同时,改革农村金融以适应这一趋势。
在这方面,还有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有着坚实的信贷基础,因此它们拥有稳定而庞大的客户群,这使它们拥有稳定的负债来源。在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的存款中,个人储蓄占80%以上。农村的几代人是他们的忠实顾客。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农村青年正在流失,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的个人客户平均年龄超过50岁。农村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这将深刻影响农村经济。这也表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金融改革迫在眉睫。
8.利率市场化的加速和打破刚性赎回的新规则的出台,都意味着银行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未来,银行应在哪些方面提高自身能力建设?你有什么建议吗?
刘晓春:事实上,银行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但是在不同的规则或条例下,竞争的内容和方式是不同的。今后,监管政策将更加规范统一,监管将更加严格。在这样的监管政策和方法下,市场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我认为银行需要增强其市场导向能力。
首先,要提高资产负债经营管理能力。首先,随着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以及人民币贷款利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市场风险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不亚于存贷款利差,有时甚至更为重要。一次汇率波动和一次利率调整可能会吞噬很大一部分预算利润或股票业务利润。第二,随着银行资产负债类型的增加,不仅是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还有资产负债的内部结构,以及资产负债的品种结构错配。在这种情况下,资产负债不仅是一项内部管理工作,也是银行整体层面的经营工作。为应对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银行应在资产负债层面合理有效地配置各类资产,包括集中管理、大、中、小客户资产比例、不同行业资产比例等。我们说银行想要回报的来源,并为实体经济服务。只有在这种市场行为中,它才是最直接、最有意识和最有效的。
其次,我们应该重塑银行和客户之间的关系。银行和客户不应该是简单的业务关系。我还是想强调银行业务和服务的特殊性。银行业务和服务不同于一般工商企业,不是买卖商品的关系,不是产品所有权的转移,而是资本使用权的暂时转移。业务和服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客户经理收到存款时,并不意味着销售产品,存款业务还没有结束。只有当客户提取存款并销户时,业务才能完成。贷款也是如此。因此,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长期的共生关系。在计划经济时期,一般规定企业只能在银行的某个机构开户和办理业务。今后,为了加强竞争,允许企业开设适量头寸的账户,但必须确定主办银行。后来,主办银行系统也消失了。从企业方面来说,一方面你可以选择银行,另一方面,你还有其他的融资渠道,比如债券和股票,所以你不再把某个特定的银行看作是长期的主要合作伙伴,而是把所有的银行都看作是可以被对方打破的融资渠道。在这种环境下,企业不再关注银行;银行不再了解一家公司,当然也不会在战略评估上花费太多精力。一旦经济进入下行周期,企业有一点负面信息,银行肯定会贷款。因此,企业也需要重新审视与银行的关系。例如,债券和贷款,两者都是债务,似乎是一样的。债券是向市场发行的,可以在市场上交易。债券持有人不是固定的。贷款是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一种独立关系,通常不进入市场进行交易。当企业在资金周转方面有困难时,就不可能与债券持有人讨论延期和其他缓解措施,无论是履行合同还是违约。一旦违约发生,整个市场都知道。如果企业此时有一个真正的长期战略合作银行,平时有充分的沟通,银行完全有可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然而,由于企业与银行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即使企业表明需要返还债券资金,它也往往对企业的其他情况讳莫如深,银行通常对企业并不了解。此时,企业的言辞更加令人怀疑,不出手拯救是合理的。因此,社会在考虑如何解决实体经济的融资困难时,不仅要从资本供给方面做文章,还要分析实体经济需求方面存在的问题。社会、监管、企业和银行应共同探索重塑银企关系的途径,真正建立商业可持续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长效机制。
第三,充分利用技术,提高银行的服务能力和效率,降低服务成本。在这方面,我以前已经说过一些话,所以我在这里不再重复。总之,要正确地使用技术,我们必须真正理解业务逻辑。无论使用什么技术,背离业务逻辑的创新都不可避免地会带来风险。技术可以改变一些过程,取代许多人的工作,但从根本上说,技术不能取代人;技术是中性的,没有道德禀赋,不能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也不能提高客户的信用水平和还款能力;完全依靠技术进行风险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风险;任何技术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性,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最后,提高金融市场业务和衍生品业务的能力。这种背景是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多层次金融市场的发展,这必然会给金融市场业务和衍生品业务带来巨大的市场。一般来说,这是因为客户有需求,而银行的自营也是一个利润点。事实上,我们没有注意到一点。企业需要对冲市场风险,银行本身也需要对冲风险。因此,银行一方面可以代表客户做这些业务,以获取非利息收入,另一方面,银行应该拨出一定的资源给专业部门做自营业务,另一方面,银行应该研究如何在资产负债层面对冲整体资产负债。事实上,这也是提高资产负债经营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
9.展望未来,你对银行业的未来发展有何期望?未来的银行是什么样的银行?
刘晓春:哈哈,我不是未来学家,更不用说先知了。但我认为,未来的银行,毫无疑问,仍然是一家银行。在我看来,银行在未来会更聪明,它们的服务将借助新技术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提供更加直接、方便和个性化的服务。作为一名银行家,我当然希望银行能帮助所有有需要的人,但理性告诉我这是不可能的。这是由银行业务的特点决定的。银行提供的服务绝不是无条件的,也不会满足所有人的所有资本需求,因为并非所有人的所有需求都是合理和合法的。即使合理合法,银行也不应满足某些要求。满足合理合法需求的供给并不意味着它是合理合法的,也就是说,银行服务本身也需要是合理合法的。银行是否满足客户需求,这本身就是市场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功能。未来的银行肯定不会有金融技术、科技和金融这样的术语,更不用说这样的分类了。仍然会有实体网点,可能不会少,网点的形象和功能会有很多变化;尽管这些商店很聪明,但它们绝不是顾客自己做生意的地方。由于客户愿意自己办理的业务不需要去网点,未来银行网点的人员结构将发生很大变化,主要是高学历、高技能的员工。你也可以敞开心扉。未来,客户可能不再需要使用手机和移动应用进行自助银行业务。
标题:金融读书汇|刘晓春:一位银行家的管理笔记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zx/10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