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01字,读完约9分钟
罗哲文
《罗哲文全集》罗哲文着北京美术照片出版社
宋“建筑法式”大树制作制度模式图(厅)
山东省县南古画像石墓剖面图选自《罗哲文全集》
(原题)中国文化界的先知和先人——庆祝罗哲文全集的出版
【读者说】
罗哲文离开了我们,人们还怀念他。 他所做的、说的和写的复印件值得人们怀念。 在我心里,他是个亲切可敬的老人,总是笑容满面。 他有很多诗书但谦虚地学习,他的命运很多历经艰辛初心不变,他随和于人但心里有主见。 他把自己的人生,都融入了中国文物的古建事业。 我在文化部工作的时候,罗先生总是以口头或书信的形式为我探讨他关于古建筑保护的一点理念和建议。 我记得有一次他来我办公室说了很久。 我们的话题以古代建筑保护为中心不仅需要“形式”,还需要“灵魂”。 建筑遗产应该是“形神兼备”等。 事实上,文案提到了今后被广泛认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类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目标时,容易忽视祖先留下的遗产,容易忽视我们这一代依赖的精神家园。 幸运的是,中国文化界有罗哲文这样的先知和先人,他们可以率先承担保护和继承的责任,用自己的博识和行动,在全球化的飓风中保持冷静,坚定地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 纵观罗先生的一生,他继续跑着保护古建。 想,总结,摸索。 他在祖国的山水中留下了很多脚印,并留下了很多文献价值和学术成果的复印件。
创新是学术研究和科学进步的灵魂也是民族维持文化生命力的源泉和动力。 罗哲文出于文化自信,结合了结合中国古代建筑现实状况创立的中国特色古建保护修理理论,使中国在世界文物修复行业占有一席之地。 这一理论的重要成果是区分中国砖木结构古建筑和西方砖造古建筑。 中国古建筑保护长期以来受到西方特别是苏联古建筑保护理论的影响。 西方古代建筑保护理论是以《威尼斯宪章》的“古老”为中心的重要意义,如罗马斗兽场的修复。 但是,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罗先生认为这个“修理”其实等于不修理。 适合西方的石头,但不适合东方的树。 罗哲文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木结构建筑修复的“原型制、原结构、原材料、原技术”的“四原”的大体和以此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文物古建筑保护修理理论,这是他对中国古代建设的重要贡献之一。 这个“四原”大致包括他迄今为止提出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的“四有”措施,和文物保护机构“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证明,保护机构或专家负责,有科学记录文件”的思想,文化界
文化先觉和先发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显着特征。 这一特质表明他们可以对现代文化方向和出现的问题,以理性的思辨和先进的视角开拓新的视野,进入新的领域。 罗哲文作为中国文物界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由于他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行业的努力,我国在这个行业的某些方面也占世界前列。 如2000年,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了《凯恩斯决议》,其中每年“一国一项”的规定严重限制了中国这样的遗产大国申请业务的推进。 罗哲文发现了《凯恩斯决议》在“扩张项目”中的“脆弱性”,创造性地提出了“团结式”的申报方法。 在2004年世界遗产大会填补这个“漏洞”之前的4年里,中国有12个项目通过扩张方法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截至2007年7月,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有50项,罗哲文提出,当时被联合国接受的理念相当于在中国增加了近四分之一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罗哲文也是早期关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辩证关系的专家。 1989年,罗哲文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保护亚洲古代城市的大体和做法研讨会”时,提出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不仅保留古建和文物的史迹,还保留诗歌、音乐、编织、冶炼、烹饪、服装、民俗风情等无形物”的理念 他和我说话的时候也多次说,古都北京只有故宫、天坛,如果没有京剧、相声、景泰青、烤鸭、豆汁等,那就不逊色了……所有的历史文化名城都一样,需要有形的文物古迹、古建筑、有韵、有品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文物保护事业的热爱使罗哲文成为文化遗产申报的热情推动者和争取申报成功的不懈努力者。 1985年,罗先生与侯仁之、郑孝燮、阳含熙等4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了中国应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条约》的建议。 那一年,得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批准,第二年,中国开始申报世界遗产名单,从此稳步推进。 另外,他也是大运河申遗的第一个倡导者。 1961年,罗哲文提出京杭大运河整体应作为全国要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京杭大运河被列入第六届全国要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05年罗哲文提交运河申遗,申报文化、自然、非物质三重遗产时,该提法当时未被广泛接受,年罗先生去世后,京杭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这不仅客观反映了我国文物界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舞台上不缺席,而且客观反映了我国文物经营者具有先进的观点、前瞻意识,以及强烈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
在文物古建修复的具体工作中,罗哲文表现出开放的思考,他多次大致不拘泥于规则。 关于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如何进行文物保护事业,罗先生提出了保护与快速发展相协调、互补、互利共赢、协调快速发展的观念。 他说,无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还是名町、名村的保护,都不仅仅重视保护工作,还需要重视和关心平民的安置。 保护历史名城、古村镇、文物,都是为了大众,大众才是保护的主力军,不能把大众视为对立面。 他认为合理利用和保护文物与建筑密切相关,两者相辅相成,互利共赢。 他经常说文物工作的所有复印件应该是保护和利用两方面的,缺少某一方面就会变得不完整。 简单来说,“一保二用”或“保是前提,是目的”,两者缺一不可废。 文物业的“保”和“用”,只有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好好保护,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同样,要更好地保护文物,必须发挥更好的作用。 这些是罗先生为建立中国特色文物保护和建设理论、实践科学体系所进行的积极探索。
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始终是对立和统一的辩证关系,特别是在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如何处理保护文物的问题一直是现代人必须面对的课题。 罗先生平时性格很开朗,但每次发生问题,文物保护的问题都会变成“顽固的老人”。 他在文物保护的大致问题上多次发表意见,不让步。 但是,你会因为势利主义变得消极,积极抵抗,解决危机,最终找到保护和快速发展的平衡。 苏州山塘街、杭州河坊街等历史街区的解体和留去,在他的几次现场努力中,经过几次苦口婆心,使保险夷为平地,最终当地政府和大众欣然接受了罗先生的建议,现在这些老街区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文化是积累和传承的。 罗哲文出生在四川宜宾的山村。 16岁时,在特殊的历史年代,他进入了当时中国文化精英凝聚的小镇李庄。 从那以后,他在中国建设学社追随梁思成、林惠因,开始了他一生的古建生涯。 在李庄,罗哲文在专业方面不断学习、进取,晚年前不忘初心。 他后来关于文物保护和利用的事业理念实际上源于梁思成和中国建设学社治学思想的扩张和迅速发展。 在李庄期、林徽因的指导下,罗哲文学英语、文学艺术、书法、摄影、测量、机械修理、到达图纸清华大学后,他利用业余时间旁听,接触了测量学、工程等相关学科。 他一口气学了英语、俄罗斯、德国、法国、日五门外语,利用学来翻译苏联的建筑文献。 照片是他一生热衷的学习工具和生活伙伴,这个兴趣一直持续到最后。 在文化界,被称赞为罗先生的诗词、书法、摄影第一。
罗哲文倾一生,为文物古建的保护呕血,享受此乐而不疲。 据一项统计,罗哲文的古建保护从1941年测绘佛光寺以来持续了72年。 长城的保护自1947年测量八达岭长城以来持续了65年。 文物保护自1952年加入雁北文物调查团以来持续了60年的大运河保护自1961年提出大运河保护以来持续了51年。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从1985年推进中国申请世界遗产以来持续了27年。 历史文化群落的保护从1981年开始选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持续了32年。 新中国成立后,他几乎每年访问长城,一生登长城也至少有几百次是为了考察、申遗审查、古建修理等,来苏州将近一百次。 参加遗产保护论坛,为保护文物奔走呼吁无数……这个值得尊敬的老人,只要屏住呼吸,就从未停止过。 他一生笃学敬业,谦虚严谨,把自己的身心献给了中国文物保护事业。
罗哲文的离开是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巨大损失。 幸运的是,他离开了,他留下的数千万字研究资料和复印件的著述,以及数万张文物古建筑的照片,成为了极其珍贵的文化财产。 现在北京出版集团全面系统地整理了罗先生各时期发表的专题、论述、报告、诗词、随笔等数千篇复印件,出版了《罗哲文全集》,这不仅对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记录了时代精神
(孙家正,作者系文化部原部长)
标题:“孙家正撰文忆中国文物界先行者罗哲文”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jy/21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