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987字,读完约15分钟
历史上,通州地区的古城不是一个,有通州、路县、漳县、张家湾四个。 其中,张家湾是最特殊的。 从行政区划来说,张家湾也不是县,但其规模比通州城略小。 现在还残留着的城墙和修复后的南门,证明了这个小镇曾经的光辉。
通州几个古城的兴衰各有其原因。 张家湾因水运兴起,因水运衰退而衰退。 在没有汽车和铁路的时代,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是客船运输的命脉。 从辽代开始,张家湾是运河边最繁忙的码头之一。 张家湾町至今仍有皇木厂村、砖厂村、北马头村等运河运输形成的村落。
京杭大运河从通州到天津河段,被称为北运河,也称为沽水、白河、泻河等。 在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之前,这条河道被用于运输货物。 北运河的漕运史可以追溯到前秦,在《日下古闻考》中被称为“秦使飞割粟”,说的是秦朝通过北运河运输长城保护士兵的军需物资。 东汉王霸在温水运河运输中使用泻河,汉末曹操挖泉州渠北征乌桓需要“从泷河口进入泻河”,当时的泻河还是自然河道,但其沟运输功能正在开发中。
到了辽代,燕京变成了南京(现在北京),北京开始作为首都的雏形奠定基础,潼河航运从此也变得非常重要。 太后从辽东辽阳运输大量粮食穗,沟粮从营口进入渤海,沿泻河一线运输到天津,现在在张家湾萧太后河迁到京师,那时的张家湾开始成为沟运输枢纽。
众所周知,内陆河流用于运河运输,最重要的是河流的水量,越往上游相交的河也越少,上游水量不足,运河运输无法实现。 太后的谷物河进入泻河口被选为张家湾的原因是张家湾正好与泻河上游的许多河流相交,现在是张家湾以南的河段,泗河(也叫南泗河,当时泻河在张家湾上游东侧还有一个分支点,称为北泗河,其上游也有四条河交汇。 四川在这里汇合,南侧东边有夏谦泽,西边有王室开展“研钵”文化的延芳淀,两个水面都很宽,延芳淀不仅满足王室的“研钵”,还可以用于运河水量调整和运河船停泊。
张家湾成为北运河运输的枢纽,在这里建设码头,附近建设了一些皇家“研钵”所需的粮食仓库,现在张家湾镇管辖村苍上村,辽代是皇家御用仓库地。 从南往北的船停泊在这里,繁荣张家湾,张家湾镇内一大街二巷商店林立,达500多家,“日在市,弦歌相闻,最繁荣”。 山西商人在张家湾修建山西会馆,曹雪芹家族在张家湾花枝胡同开过当铺,看到了张家湾在古代的繁华景象。
1
张家湾由万户侯瑄命名
封建王朝对澳河河道进行人工疏浚,认为始于金朝。 当时萧太后粮食河上游的河道(从北京到通州段)已经被堵住,沟船只能在张家湾下船改变陆路,其困难的苦难情况可以了解。
据此,通州至中(金朝北京名)的水路沟运再次被提高到议事日程。 太后的运输粮食河淤塞,水源也不够,再疏浚工程量巨大。 在权衡下,金人选择了流经通州城北的另一条河。 那是高梁河东支,原来是为了灌溉大片农田而挖的。 这条河道比萧太后的粮食河流短一点,疏浚后工程量也少一点,但这只是原因之一。 其理由之二是这里与通州城下相邻,可以兼顾水陆。
金代里河运河运输河道选择了通州城北的高梁河东支,张家湾在北运河中的运河运输枢纽地位似乎被通州所取代。 但是,这样的结论还为时过早。 因为张家湾具有四河交汇的地理特征。 从北京到通州的河道到潼河的河口位置可以人为选择。 支持潼河河河道沟运输的水量很难改变,而且金代里河沟运输只采用了10年。 另外,张家湾南邻广大的水泊夏谦泽和延芳淀不仅调节下游河道的水量,也是运河运输船停泊的天然港湾。 有金一代,张家湾依然是北运河运输的重要枢纽之一,浩瀚的延芳淀也是金朝皇族“擂钵”地和海陵王督造船演习水师的训练场。
蒙古崛起金朝灭亡,在金中原大部分。 北京从此成为全国统一政权的首都,运河的运河运输也开始了旺季。 但是,元代以前,张家湾的名称是什么? 没有史料。 辽代、张家湾地区已经成为萧太后粮食河的枢纽,在其附近建设了皇家御用码头,并不是这样的重要港口没有名字。 现在在张家湾附近的土桥、大高力庄、牌楼营等村庄发现了面积不同的汉墓,在里二泗村南发现了达到36万平方米的大型汉墓群,这些足以证明该地区至少在汉代有人类繁殖。 据当地老人说,倒霉开始后,附近的村民看到商机,在河岸两侧盖了店,形成了规模,逐渐成为村子,大家称当时的张家湾地区为长店。 元王朝北京立都之初,许多因蝗虫灾害需要从江南调集大量粮食,据《元史》记载,元十六年( 1279年),海盗出身的万户侯张瑄等人从东南制造了六十艘平底船,运载美国四万六千石,从北海道到京师。 海运沟粮食去天津海口,沿着辽时运河的旧路大部分运输沟粮食,但船去长店也已经上不去了。 而且,不说连年征兵疏浚了河流,去通州澳河段,水量不足不能运输,所以沟船只能在长店停泊在岸边,沟粮食的改善从陆路运输到大部分。 张瑄掌握了海运的重权,但为了向元朝的统治者表示忠诚,将一族迁到长店,在长店设置了海运船队总部,长店作为重要的码头和物资的集散地。 由于张瑄,从此被称为张家湾。
2
筑城花了三万两
也许是因为张瑄这次急救太有名了,这次场面特别壮观,所以人们只知道张家湾,不记得了。 历史书上没有记载,原名不太好流,但张家湾的历史不要从源头计算,否则就从张家湾的古城门出来,辽时萧太后的粮河,说这个地方的历史是从源头开始的,不是开玩笑了吗?
张家湾作为北运河运河运输的枢纽,首先是自然选择,这个选择前后被多次证实。 由于各种原因,里河运河运输的河道不能采用。 北运河的运河船只能去张家湾。 张瑄的这次只是特别的经典。
元朝大都(今北京)为首都,北京城建设具有划时代意义,北京作为全中国的首都从此时开始,现在北京城建立为大统一王朝首都的原型。 北京自古以来就有“漂流的城市”一词,这并不夸张。 元朝在北京立都初,大量的建材和物资必须从南方采购。 当时所有的货物只能在张家湾登陆,所以通州有句话“有张家湾,后来有北京城”。
原大部分作为大统一的皇朝首都,曹操问题必须得到根本处理,需要挖掘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的势头。 元至元18年( 1281年)开凿山东济州河,至元至元30年( 1293年)开通北京至通州张家湾的通惠河,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划船可从杭州直达元大部分,张家湾北运河的航运枢纽地位
元明起初王朝再次改变,北运河里河(通惠河)再次被泥巴堵塞停止,但张家湾北运河在运河运输枢纽的地位越来越明显。 明朝开国首都南京,时间晚了几十年,明成祖朱6月迁往北京后,受到受益官僚的干扰,从京杭大运河通州到北京的里河运河运输,一直得不到恢复和恢复,张家湾成为了运河运输的北端。 古代水路的运输比陆路更重要,不可替代,因此张家湾的繁华在其上游超越了州治作为通州城的地位。 史地民俗专家王永斌在他的《历史上的京畿道码头- -张家湾》文章中说:“官船客舫,骏集在这里,弦唱相闻,最盛行。” 明代著名作家冯梦龙和凌蒙初合并了“三言二拍”,其中有与张家湾相关的多个故事背景,诗中说“载着张湾千年运河的头,古垒沟的胜利痕迹浓厚”,原则上证明了张家湾当时繁荣的景象。
明嘉靖7年( 1528年)巡视水御史吴仲重浚通惠河,将元代通惠河普济门以下的河道从通州城北变成潼水,从而改变了张家湾作为北运河运输北端的地位。 北运河运河运输北端码头移动到通州城东北,目的依然是水陆运输两者兼顾,但张家湾作为北运河运输枢纽的地位依然不动摇,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张家湾上游运河改道为止。
明朝国力逐渐减弱,塞外蒙古各部苏醒过来,多次突破长城袭击中原,明英宗“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已经对北方民族转移到守势。 嘉靖二十九年( 1550年)十万蒙古骑兵再次突破古北口长城,兵锋指向通州一带。 当时通州已经有城市了,但张家湾没有城市,所以蒙古骑兵避开通州城绕过河东前往张家湾。 张家湾建有通济仓。 这个时候有大量的屯粮。 如果这里被蒙古骑兵占领,为抢夺粮食而储备,敌兵补充粮食,北京城的危险就会更大。 幸运的是,“都御史王龙驰去通州,收船舢板在河西,不要用于寇。 屯河东二十里孤山,洳口诸处,停水不渡”(《读史方舆简介》),张家湾粮食仓库终于确保了。
据《明史》记载,这次惊险过后,王笃建议嘉靖皇帝写书,在张家湾修建城堡,不要失去这个仓库,时任顺天府尹的刘几内亚也在张家湾写道“建造城堡,容易保护,利于固守”,张家湾 皇帝连接两本书,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建立张家湾城以确保这里的粮食仓库,敕令顺天府丞郭汝霖,通判欧阳昱负责工程建设。 建筑材料不够就搜查,经费不够就亲自率先从伙食费中捐款,夺取张家湾城拆毁前朝通惠河废弃的河口石门,花了嘉靖皇帝的3万两伙食费!
由此可见,张家湾在当时北运河运输中的地位依然很重要。 通州早在明初徐达,常遇春在洪武元年( 1368年)北伐时改建砖城,此时的通惠河进入北运河河口也转移到了通州城下,但对张家湾还不能大意。 这就是当时的情况。
张家湾城的建设时间是嘉靖三十一年( 1552年),建设后周长约3公里,城墙高6米,厚3米多,比不上通州城的规模,但是比较坚固的城堡(该城在1860年击退英法联军时发挥了作用) 。 为了保护城堡,明朝任命了防守一人、驻防大队兵500人。
3
明代在这里设有多个机关
张家湾城南临萧太后河,其南门外的通道是河木桥,但城堡建成后交通压力大,木桥损坏时修理。 直到万历三十三年( 1605年),在张楼这个官员的资助下改建了石桥,桥体都是用长花岗岩建成的,这是至今几乎完全保留下来的通运桥。 通运桥建于萧太后河,又称萧太后桥,至今仍可采用,与张家湾古城遗址一起被认可为市级文物保护机构。
明朝在张家湾设置了大通关、巡检司、宣科司、提举司等。 据明史记载,从永乐年间开始,朝廷出于航运商业的需要在张家湾修建了多个倒塌的房间,倒塌的房间是官家租给客人的货物仓库。 朝廷还设有宝源、吉庆二喀什税、皇店、通判都司和盐仓批检查站等官署,在其周边储藏和加工物资的地方很多,例如皇木工厂、木瓜工厂、材料砖工厂、花板石工厂、铁锚工厂、盐场等聚集。
城内有山西会馆,位于十里街的东侧,明代是关帝庙,清干隆间翻修后改为山西会馆,后来在这里开学,是现在的张家湾中学的前身。 学校规模扩大后,占了城市的另一座寺院。
张家湾南门外关车不仅是商品市场,过去也有人市,这里发生了以评剧和双人转而闻名的“冯奎卖妻”。 《冯奎出卖妻子》讲述了明末大旱,保定府冯奎一家难以生活,决定出卖妻子李金莲,后来在买主夏老三的帮助下,一家终于团聚的故事。 《冯奎卖妻》的歌词中有这样的话:“夏老三下了官船前进,眼前来到了张家湾。 张家湾有个卖人市,卖女人卖男人。 ”。
从清朝绘制的《澳河督运图》可以看出,张家湾下游的河道比较宽,水量丰富,上游的河道比较窄。 “澳河督运”的本意是管理进入这条河的船。 划船通过张家湾进入上游,必须征得监管者同意的沟船为了向土、石二水库交纳沟粮,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驶出,以后的沟船不能进入。 是的。 张家湾上游的河段船还很拥挤。 这是当时通州八景之一的万舟骏集。
清朝干隆年间,曹雪芹的朋友敦诚也乘船穿过香河,写了《游雀林庄记》。 他这样描述张家湾。 "听到船夫吴歌软话,看到岸边的货物堆积如山. "
沿着运河往返于首都的高官、商人旅行必须在张家湾下船,张家湾城市里商店、客厅林立。 据《通州志》报道,清中期张家湾城内有30多家会商,还有3家当铺,其中曹雪芹家开设的曹家质店。 清代在张家湾设有通判、都司等管理水运事务的官署,康熙三十四年( 1695年)将通州原来设置的澳河水马站合并为张家湾和合站(以前从今西集镇和合村转移),从这两个站的名称也可以看出通州这个“通”字
4
盛也倒运,衰也倒运
依靠航运中枢的位置,张家湾的重要性和迅速发展状况与曾经州治所在的通州城并驾齐驱。 元代,张家湾的迅速发展速度非常快,但要赶上当时历史非常悠久的通州古城并不容易。 更何况元朝统治只有一百年,留给张家湾赶上的时间还不够。
说到运河的水运,应该说张家湾比通州城好,但张家湾的迅速发展第一靠水运,但通州城胜过水陆兼济。 同时通州城有特别的特征。 那是北京市的东门,这也是通州地区历史上有四个古代城市,最终只有通州城维持的首要原因。
虽然张家湾因水运的兴起而兴盛,但由于水运的停止而衰退了。 北运河停沟是在清光绪27年( 1901年),张家湾在停沟前失去了其中枢地位,而且彻底失去了,别说中枢,与沟运也没有关系。 嘉庆7年( 1802年)京东大水患,因上游洪水北运河改道,河道在张家湾上游摇尾向东……整夜,作为北运河运输枢纽的张家湾远离运河(后来多次努力恢复,嘉庆13年完全失败,运河改道。 曾经这条合流的河流沿着旧路向东引进了新的北运河,张家湾以东的运河旧路只能用来搬盐,河流变窄,渐渐被称为小咸河。
运河改变了,张家湾在北运河运输中的中枢地位突然失去了,一下子和运河运输几乎没有关系,一瞬间就变成了明天的黄花。 到光绪27年,天津到北京的铁路开通,北运河堵住了沟,通州城也开始衰退,从州降为县。 从此,张家湾的命运与通州的命运融合为一体,随着现代陆路交通的迅速发展,通州陆路通袴天下的特征逐渐显现,京津唐、京沈等高速公路和京津高速铁路等的建设使通州通往华北东北、东北和天津的交通枢纽地位重新
虽然曹操的辉煌已经过去,但曹操文化在张家湾留下了深厚的印记:辽代萧太后运粮河、元代通惠河河口门遗迹等,在张家湾留下历史的遗迹依然不少:古城墙、通运桥、来自船运的巨石,600年皇木工厂古槐……。
张家湾是由水运兴起的古镇,但人文历史不仅仅是水运。 张家湾流传着“九缸十八藏”的传说,据说这里的寺院老方丈为子孙埋银,准备在寺院没落后重建。 传说中的银还没有被发现,1981年在张家湾附近的烧酒巷村,大藏汉代五铢钱被发掘,总重量有1吨重! 1992年在张家湾发现曹雪芹“墓葬刻石”,成为红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热点。
曹雪芹《墓葬刻石》出土于张家湾村西的“大扇地”曹家坟。 清史资料显示,曹家“通州典地六百亩,张家湾本店一家,本银七千两……”位于张家湾古城,有曹家当店、染坊、盐店和曹家井等遗迹,通州故文史专家周良基于“红楼梦”。 考察了张家湾的地名史迹:十里街、大小花枝巷、葫芦庙、馒头庵(旧古城西南200米处)、铁笼寺、地藏庵、栎翠庵、玉皇庙并达摩庵等,许多偶然不得不追究一代文豪与张家湾的关系。
红学界对曹雪芹“墓葬刻石”的真伪还有激烈的争论,但曹雪芹和张家湾的密切关系是毋庸置疑的。 另外,张家湾古城本来就在古延芳淀北岸一侧,辽、金、原王室的“研钵”文化也与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现在的町域南部更是管辖着古延芳淀的大部分范围,单靠倒运无法全面证明张家湾的历史。 曹雪芹“墓葬刻石”的发现,延芳淀湿地公园的开发为张家湾未来的快速发展增添了越来越多的引擎。
标题:“漕运古镇:盛也漕运,衰也漕运”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jy/21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