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17字,读完约8分钟

1958年2月,国务院科学计划委员会召开了古籍整理出版计划小组成立大会,这是中国第一个古籍出版方面的管理机构,负责全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的全面计划和统一部署。 这个机构的设立,反映了大力开展古籍图书出版事业的国家的重视。 古籍小组成立后,聚集了很多人才,全国古籍整理方面的专家,按照文学、历史、哲学进行分组,各组二三十人,可以说聚集了一时的俊彦、元全国的大家。

这些专家中有教师和学生,有同事,有好朋友,但不太知道。 另外,一对父子成为古籍集团的成员,为我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献出了光和热。 这父子是林宰和林庚。 林宰平进入古籍组的这一年,正好是伞寿,时年80岁,林庚刚48岁,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根据林氏父子两人的研究方向和学术专业,林宰平被列入哲学组,林庚被列入文学组。 林氏父子的入选,成就了我国古籍整理出版史的佳话。

作为跨世纪的老人,林宰平的资格不能说不老——在——1903年的考试中举人。 福建省历史上涌现出英才,科举时代曾经有过“无林不开榜”的说法。 林宰平由此经常与其他林姓进士传人人口耳朵,其中包括林则徐、林琴南、林语堂等。 林宰平是清代末期的科考举人,同期的有沈默儒。 林宰平在1903年的科举考试丁卯科考试中举行,根据殿试被授予进士出身。 1905年,林宰平又作为新科进士被送到清政府学习法律。 回国,暂时在北洋政府司法部工作。 1929年,林宰平辞去公职,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系任教,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国务院参事室参事。

林宰平长期致力于哲学宗教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虽然被列入古籍整理出版计划组的哲学小组,但林宰平不仅在哲学家方面,而且在文学、法律、书画等各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 在法律方面,写入并编译了“日本预备立宪的过去事实”“民事诉讼法”“债权总论”等。 文学方面,有《北云集》、《农民轩语疏证序》等。 在书法方面,着有《帖考》,线装四册,在古籍组长齐燕铭问题上签字,《帖考》审查了二十二种丛帖,是极有实力的作品,徐森玉为《帖考》制作的顺序,《宰平竭尽全力致力于斯,程南邨

说到林宰平,不能不提到皇四十巨册的《饮冰室合集》的编选出版。 当时最详细、对近代中国政治思想文化有极高学术和资料价值的梁启超著作集,林宰平受梁启超本人的委托,将梁启超著作包括大箱子的未刊手稿整理、审定、编辑,与《饮食室文集》16本( 45卷) 向中华书局110提交的林宰平在《饮冰室合集》的序言中写道:“知公者知学,但有其固有的紧密的自我防卫者,即百年不离历史。” 这是梁启超一生学术研究的高度概括。 《饮室合集》的编纂出版,是梁启超和林宰平两人之间受到尊敬、信赖的深厚友谊的表现。

1925年,林宰平和梁启超一起来到北京,向香山慈幼院图书馆推荐了为生活烦恼的沈从文作为办事员,顺利渡过了生存的难关。 之后,沈从文回忆林宰的平时说:“宰平去世三周年了。 他温和亲切的声音和笑容在熟人的友好形象中总是挥之不去。 他的学问极为严谨、认真、踏实、谦虚、宽容,可以博得承诺。 人品正直,明朗,谦和,朴素,淳厚,热情。 ”林宰平和梁启超一起拜访了“后辈”、“后生”梁漱溟,告诉他“如何将贵族气味的佛教平民化,使大家有用”。 梁启超那时已闻名天下,比梁漱溟大20岁,这次访问后,两人成了忘年交。

林宰平也是王国维墓志书丹。 1925年清华大学国学院成立后,王国维和林宰平分别担任领导和讲师,两人在工作中结成了友谊。 1927年,王国维沉入昆明湖,1929年6月3日,王国维去世2周年时,清华大学校方在师生的请求下决定为王国维立碑,碑文由陈寅ল撰写。 林宰平书丹,马衡篆额,梁思成设计。 从那以后,“这才是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数千万的祭祀、天地那么长、共计三光和永光”的句子成为了经典。

从以上很多事例可以看出,林宰平不仅受到大学者的尊敬,人品也受到很多人的尊敬和钦佩。

林宰平的长子、长女,均出生于福建省。 1907年,林宰平带着家人赴任北京,住在宣南,林庚于1910年2月出生在这里。 林庚字静希,林宰平的次子。 他于1928年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两年后发现自己真正有趣的不是物理而是文学,并申请转入中国文学系。 林庚回忆这段经历时表示:“中学毕业,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沉醉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科学新成果,想寻找未知的世界。 慢慢地,我发现有限的科学方法在无限的宇宙面前看起来很苍白。 艺术超越了性,艺术的感觉在一瞬间变成永恒,在一瞬间变成永恒,可以看到微小的大千,在有限的方面面对无限的宇宙。 因此我想转到中国文学系,通过诗实现人生的解放。 ”。 在中国文学系上学期间,林庚的文学感情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他刺激了江山、文章,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被誉为同期学生的季羡林、吴组绾、李长之和“清华四剑客”。 毕业后,林耿留学校担任朱自清副教授,帮助学生批改国文课作业,应郑振铎的邀请担任《文学季刊》的编辑。 在任期间,林庚陆续出版了一些研究专业书籍: 1954年《中国文学简史》、1957年《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等。 1958年古籍整理出版计划组成立时,林庚已经成长为非常建立的青年才俊,因此适时被选为古籍组文学组的成员。

后来林庚为我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做了很多工作。 1958年,林庚和游国恩组织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室的一些教师和1956级中文系学生,对陶渊明进行了深入研究,整理了陶渊明的相关资料,编写了《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整理了陶渊明的诗文作品和相关研究评论。 1964年再版时,两本书合成后进入《古典文学研究资料集》丛书,书名改为《古典文学研究资料集陶渊明卷》(上下)。 1961年,林庚与陈李焮、袁行霈共同编辑主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很快完成编纂,林庚写了序言。 1962年3月中华书局出版时,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签署了《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室选注》。 林庚的学生袁行霈在回忆林庚的文案中写道。 “几十年的近距离接触,我越来越感到安静的希师首先是诗人,是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凡达到精神自由和美的极致。 他有着与博大的心兼容的气概,我从没从他后面说过别人的坏话。 他有童心,没有世故。 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刻的思考,所以他总是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

林庚的成长当然离不开父亲林宰平对他的影响。 林庚是这样说的。 “我父亲上佛学,写老诗,走宋诗的路,但我做新诗,好唐诗,不怎么学习。 我的四书是他教的。 小学生的时候必须每周写《本周感想》给他重读,尽管上了中学,真正的学术交流还是很少。 ”。 但是,他补充说:“我出身于读书人的家庭,从小就在文学的气氛中崭露头角。” 因为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所以可以看到一斑。

林庚的长兄林数也同样值得一提。 林数的名声好像没有父亲和弟弟,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在我国法医学界,但可以说是重要人物,林数是我国法医学的创始人。 林几,字百渊,1897年出生,幼年时在祖居地福州市乌石山下怀德坊(今道山道52号)“竹柏山房”度过。 林几岁开始和祖父一起认识文断字,母亲梁秀药、姑姑梁敬镬(历史学家,曾经是台北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对他的影响非常大。 1907年,10岁的林几和妹妹林东枝( 1904年出生)与父母一起移居北京,在北京高中、中学毕业后,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政法科。 留学期间,他不得不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回国,在学业无法继续的情况下,父亲林宰平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咨询。 在这次深入的咨询中,让林数放弃学习法律专业,1918年进入北京医学专科学校,1949年4月在南京担任“中央大学”法医学主任教授,将“中央大学”改名为南京大学后,林数年开设了第二期司法检查专科。 之后,林数受雇于国家卫生部卫生教材编辑委员会法医学小组主任委员,负责法医学教材的编辑,有《最近法医学学界鉴定法的进步》、《疑义鉴定实例》、《二十年法医学的进步》等专业书籍。 (齐浣心)

标题:“林宰平与林庚:古籍队伍中的父子兵”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jy/21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