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060字,读完约10分钟

2003年电视剧《金粉世家》的剧照。

张恨水

( 1895~1967 )被称为“章回小说大师”,是民国时代通俗文学的代表人物,也是优秀的新闻人。 主要作品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怒笑因缘》、《巴山夜雨》等。

《张恨水传》作者:解炳璋

版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年6月

他写《张恨水传》毫不隐瞒地包含着为这位作家“抱怨”的意思。 在书中的“绪论”部分,他用一系列“被”描写张恨水,说:“他一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歪曲、误解、轻视、冷落、忽视、最严重、埋藏最久的作家之一。”

这篇评论有传记作者的感情色彩和个人态度,确实来自张恨水和现代文学史的“不亲密的关系”。 你可以做出无意义的假设。 如果张恨水都不是出生在大变革的20世纪中国,他很可能具有光辉的文学史地位。 他进出俗雅之间,创造了自己的文学世界,把从前流传下来的主题素材和文体推向了顶峰。 但是,在“新文学”开辟天地的时代,张恨水甚至很难在文学史中得到位置。 于是,张恨水不再是张恨水,而成为中国小说转型期的独特文学现象。

1成名就在争论之中

从张恨水的小说广为人知之初,他就受到了新文学阵营的攻击——那一般不是对比他的个人,而是走向所有所谓的“古老”文艺。

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中国文坛发生了最激烈的变革。 以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新文学倡导者的声音刚传开。 他们的态度激进,力量薄弱,为了与网民争夺阵地,他们无法与巨大的古老文学体系共存,自己寻找批判的目标,以《鸳鸯蝴蝶派》和《星期六》为代表的通俗小说成为被他们攻击的重要对象,《游戏的消息情节》

那时的张恨水,远离了这个思想风暴的中心。 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吹响文学革命号角时,22岁的张恨水在安徽潜山老家徘徊,烦恼着如何找到合适的工作,母亲支持父亲早逝的家。 他从小接受补习班的教育,喜欢读《聊斋》《水浒传》等以前流传下来的小说,特别爱金圣叹的批评。 在苏州蒙藏垦植学校短暂的学业生涯中,还在商务印书馆《小说月报》的杂志上投过两篇短篇小说。 他也读了一点外国小说,大多是林纾的文言文翻译。 乍一看,青年张恨水接触过,想尝试,从那里得到兴趣的这些复印件,实际上多少受到过新文学阵营的批评。

流浪了几年后,24岁的张恨水来到北京,他曾经梦见北大旁听,但摆在他面前的首要任务是谋生,养家糊口,所以只要有报社和通讯社的工作,学问的想法很快就放弃了。 到1924年,张恨水加入了成舍我创办的《世界晚报》,担任副刊编辑,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代表作《春明外史》也从此在《世界晚报》副刊上连载。 这本小说以皖中记者杨杏园为中心,展现了当时北京官场和社会的“乌烟瘴气,黑暗之地”,清末的谴责小说和黑幕小说的影子隐藏着。

出类拔萃的才能出现,小说很快受到欢迎,当时的同事回顾说:“也有很多网友买晚报,先读这本小说,在报社前等待晚报出版的人。” 在《春明外史》最近5年的连载期间,张恨水又开始在长篇《金粉世家》的《世界日报》副刊上连载。 这部以清寒家出身的女性闲秋和国务总理之子金燕西结婚悲剧为主线的小说,描写了结构宏大、完备、金家三代百十人的人物,还描写了从豪门衰退、从树上凶猛散落的结局。 “金粉世家”打动了很多市民网民,特别是女性网民的心,为张恨水变得更有名,来自任何阵营的人都不能忽视他的存在。

1930年,《春明外史》已经结束了最终篇,《金粉世家》慢慢进入佳境时,张恨水对应上海《情报》副刊《快活林》主编严独鹤的合同,在《情报新闻》上连载了《笑缘》,这部作品比以前的两部代表作更长。 《讽刺屋》很快出版了单行本,之后12次也没有被改编成电影,在各种戏剧和讲谈的舞台上被频繁改编,但由于网民的意见不尽,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反间笑话屋”、“新笑屋”、“讽刺屋”等伪书、续书。

来自安徽省乡村,一个人来北京拼命战斗的张恨水,就这样成为了有名的大作家。 受市民网民的欢迎,在他的新文学批评家看来的“重要性”也同样迅速提高。 邓秋白在1931年6月发表的《学阀万岁》一文中说:“第二座城堡中只有不擅长欧化文和上古文的‘古人’,所以在他们的文坛上称霸国王的是张恨水、严独鹤、天笑、西神等什么黑幕、侠义、艳情、宫闵和侦探…… 把张恨水的名字放在“鸳鸯蜻蜓”的几个人的首位,是其影响很大的另一个承认,归属张恨水所属的流派和阵营的确定。

张恨水本人不怎么和“鸳鸯蝴蝶”的主将交往,也没有在其主要刊物“星期六”等上发表过作品,但为了他使用的章回体,关于男女爱情的主题素材和受到市民阶层欢迎,被指出是“鸳鸯蝴蝶”的代表作家 1932年,钱杏邨在《上海事变与鸳鸯蝴蝶派文艺》中指出,张恨水是“封建馀罪鸳鸯蝴蝶派作家”的代表,是“通常受封建馀及一些小市民阶层欢迎的作家”中的“骄子”。 过激的眼睛使左翼批评家们看不到张恨水注入章回小说的新意,对他的小说中俗气、雅中有俗气的独特追求也不感兴趣。

2不自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张恨水在20世纪30年代受到的批评和批评,不影响他的受欢迎程度和商业上的成功,但在之后的几十年现代文学史的著述中紧随其后。 正如解炳璋在书中叹息的那样,“现代文学的课程设置没有张恨水的位置”。 20世纪40年代,对张恨水有比较公正和平的评论,比如茅盾在文案中说:“近30年来,使用《章回体》抛弃了善,使《章回体》得以延续新的生命,所以必须首先推荐张恨水先生。” 但是,张恨水有些“进步”的色彩,不能真正处理他在文学史上的不自然。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文学史上没有张恨水的一席话。 从1980年代开始,很多被埋没的现代作家被“撤回”,受到重视。 比如张爱玲、沈从文等来到了阅览热潮,但相比之下,张恨水依然很寂寞。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编撰的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可以从关于《通俗小说》的两章中读出对张恨水更公正的介绍和评价,比如张恨水《迅速发展成为社会言情小说的集大成者》、《章回小说体制》 但是,如果打开辅助性的“课程学习指导”,就会发现这第二章绝对不是需要重点说明和把握的复印件。

为什么呢? 张爱玲,沈从文的接受,是革命话语淡出文学史的结果,他们的作品游离在革命主潮之外,但毫无疑问是新文学结合的结果。 张恨水涉及的是更深、更基本的文化矛盾——新与旧、俗与雅。 现代文学史不仅仅是时间分割,而是以文学革命为开端,讲述“中国文学如何现代化”的历史,像张恨水一样从以前就传入文学,聚焦于温和的改革创新和改造的作家,真的无处不在。 他不是新文学的顽固反对派,相反会继续吸收新文学的养分,但永远赶不上先驱们的脚步。 所以,越公正地对待他,他现在在文学史框架内的位置就越游离。

俗与雅的冲突,是勾结自古以来的大话题。 杨义在1995年发表的《张恨水:热闹中的寂寞》中说:“文学史的创作似乎比普通民众阅读更有戒律,但偏偏在通俗的地方表现出沉默和寂寞,说明了高雅的学术品位。” 事实上,这不仅仅是文学史创作中的现象吗? 越是受市井人士欢迎的作品,越是商业上成功的作品,越难以得到文化精英阶层的正视。

解玺对张恨水的乐趣也来自于此,他与自己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大众文化,发现围绕张恨水的争论,讨论大众艺术的价值问题是共通的,但他自己的心情是“有时精英文学有点霸道,自以为是, 所以,他关注张恨水,认为一定要处理的问题包括“中国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包括其中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性、生活态度,应该如何认识”。 真的必须毫无意义地扔掉吗? “通俗文学、城市市民文学的存在有必要性和合理性吗? 有独立的文学价值和适用于自己的审美批评标准吗? ”。这些问题不仅是张恨水,现在也不一定能很好地回答。

3真实的张恨水在哪里?

尽管长期被争论的声音笼罩着,当时张恨水没有公开回答新文学界的批评。 成名几年后写“写一生的回忆”,但“我没有正式制作星期六派的复印件,但没能赶上那个小组。 但后来人们说我是星期六的文人,那不是非常冤枉。 因为我在开始写之前,就做了这样的胚胎。 ”。 他人品矮,和平,工作勤奋,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文人的修养,有自己的冷静和大体。

结果,张恨水和他主办的报纸,真的实现了“不党,不群”。 他放低身段,为市井人士写文章,为普通人做报纸,他自己总结了制作《世界晚报》副刊的宗旨,抱着的信条是“卑之无非常高论”。 其大约第三章是: 1、绝对不说大问题。 二、绝对不批评大人物。 三、不研究深奥的学问。 追求的是让大家感到有趣和兴趣。

他的文章也同样贴着市井,说“没有什么高论”。 写《金粉世家》时,新文化之风已经吹遍各地,张恨水却没有让冷秋走上革命之路。 “受故事限制,我写不出那种超现实的事情”,“什么样的男女,除了衣食住行,就算他说他有现在的青年思想,那也无法想象”。

这种创作和制作报纸的观念,与“启蒙”们有很明显的区别。 后者必须通过文学,表现自己的“主义”,传达特定的意识形态。 张恨水对时代的认识,对新事物的接受,正是和很多普通人一样具有被动性,不是站在启蒙者的立场上领导的。 20世纪的中国很启蒙,鲁迅的《〈呐喊〉自序》中对“铁房”的比喻词还留在耳边,但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回头的时候,能发现一些隐藏的东西吗? 同样做了多年的新闻记者,编辑新闻副刊的解璋有着这样的反省:把自己放在与民众平等的地位上思考问题,而不是用启蒙、教育民众的构想来制作报纸。 这件事本身有问题吗? 张恨水没有以“道具化”的构想把小说当报纸,其中至今还有值得参考的地方吗?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于张恨水的传记、回忆录出版很多,研究论文也很多。 但是,其主旨还接近张恨水的“颠复”,纠正了以往的偏向,但对文学和新闻生涯的真正研究还不够。 叹息张恨水研究不足的解靖璋说:“张恨水写了3000多万字,我们读了多少? 我们读过三百万字吗? 没有”在批评和翻译的文学史漩涡中,如何寻找和认知真正的张恨水? 在这篇文章写作的职业生涯中为普通网民写了另一个精彩的故事的作家在后面给我们留下了难题。

记者李妍

标题:“张恨水:游离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通俗小说大家”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jy/21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