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34字,读完约8分钟

接近了农历九月,又接近了重阳节。 很久以前,古人们在这一天看菊花,爬高,喝酒,享受秋天。 到了现在,农历9月9日已经是中国的“老人日”,以前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 年,重阳节成为法定假日。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九九登高”是重阳的第一活动。 到现在为止,重阳节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那古老的北京什么时候有重阳登高的风俗? 历代帝王在哪里登顶? 老百姓在哪里过重阳?

重阳的“登高”很早以前就从东汉传来了

明清时已经是北京重要的民俗活动

关于“重阳节”的由来,据一说,有从战国开始的说法,也有从汉代开始的说法,也有从三国开始的说法,据说现在通行的是汉代的“桓景避灾”的传说。 南向梁吴均《续齐调记》记载,东汉时豫州汝南(今河南汝南县)有一个叫桓景的人,家乡发生了疫情,他去南山礼拜仙人费长房学艺。 有一天,费长房说,9月9日他家发生了大灾害,全家人都需要“绛囊、盛茱艄系胳膊,喝菊酒”,渡过了这个强盗。 他听从仙人的指示举家登山,还是幸免于难。 从那以后,9月9日登高虽然俗,但经过千年的进化,重阳登高不是为了避魔,而是成为了赏秋、祈祷、故乡、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民俗文化活动。

重阳登高之俗,史籍记载较多。 西汉刘歆《西京杂记》中写道:“三月上巳,九月重阳,玩女性游戏,这个矿变高了。 ”。 隋唐名医孙思邈《千金方月令》也说:“重阳节,一定要以佳肴酒登高眺望,作为时宴的游赏,让秋志开心。 酒必茱艄,甘菊普遍,醉而归。 ”。 唐以重阳节为民俗节日,登高为第一活动,文人吟诵诗文,如杜牧有“九日齐山登高”、李白“九日龙山饮”、郑绘有“九日登高怀邵二”、黄甫有“登山歌”、杜甫有“登高”,其中王维的“九月” 遥知兄弟爬到高处,少了一个朱丽叶。 宋代的重阳节更热闹,根据《武林旧事》,南宋宫廷于9月8日安排,在殿内排列“列万菊”,点亮“菊灯”,等待第二天的盛大游玩。 宫外的人们用“喝新酒”“泛点簪菊”庆祝这个节日,同时赠送“菊饼”。

明清时期,“重阳登高”成为都城重要的民俗活动,帝王和百姓将于9月9日登高望远。 明代史玄《旧京遗事》中记载着“万寿山俗云炭山,圣上重九日登高”。 《明宫史》也说:“殿北是万岁山,俗称煤山……在山上,土蹬路,每重阳一天,圣车登上山顶,可以留名远方。 ”。 清代的《燕京岁时记》称“京师称重阳为9月9日。 每次9月9日每个人都拿着壶搬楹,一出去就贵了。 ”。 清抄本《大兴县志》上写道:“( 9月) 9日,载酒,拿茶炉、食盒,以园西丘阜为娱乐,说“登高”。 ”。 光绪5年( 1879年)《通州志》上写道:“9日蒸粉面,放在枣、栗子上,说‘花饼’。 中间有人摘菊花载酒而上。 》民国时《房山县志》、《顺义县志》等文献中有9月9日老北京人的“蒸饼”、“相率登高”的记载,仔细看都重阳节的盛况。

明清帝王“重九登临”献上祈祷

我经常去兔子山、山秀山、景山和香山

明代北京已经有“重九登临”一词。 也就是说,每年农历9月初9点,帝王一定会爬到高处拜佛,祈祷福寿平安,顺便看京都的风景。 帝王登山的地方在御园中很多,最有名的地方是兔儿山、堆秀山、景山、香山。

兔儿山在西安门内(今府右街图案山路附近),明朝属于西苑。 山为石头而建,又称“小山子”、“蓬莱”,分东西,可绕道到达山顶,山高约50丈。 站在兔子山周围俯视,整个城市都展现在眼前。 山的北侧有大光明殿等建筑物,可以眺望和休息,所以被明帝选为重阳登高处。 到了重阳节,宫鉴内臣说:“穿重阳景菊花补衣服,吃迎霜兔、菊花酒。 ”。 天启5年( 1625年)重阳节,燧宗朱由学校带着宫眷登上兔山,来看歌舞,以为是同乐。 《天启宫语》里有诗记录。 “美人眉黛月是同一首歌,武士高暮归。 被罗阳桥下的曲子吓了一跳,每年绕着兔子山转。 ”。 崇祯皇帝也登上这里,写着“重阳车床,共进菊怀”的诗句。 现在这座山消失了,形成了街道,后来被称为“图案山路”。

堆秀山位于故宫御花园东北部,是人工堆砌的假山,高约14米,明称“堆绣山”,清干隆年间改称为“堆秀山”。 山下有条路,可以拾取到山顶御景亭,在这里可以俯瞰紫禁城,可以俯瞰西山。 《故宫史话》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的时候,皇帝和后妃一起登上这个例行公事观赏景色,黄色琉璃瓦在晴天空下很耀眼。” 据说干隆帝多次让贵妃魏佳氏登上这里,给予了很多报酬。

景山(即万岁山)位于北京市中心轴线上,海拔约88米,站在山顶上俯瞰城镇,清代帝王重阳时多爬这里。 据说康熙皇帝连续6年在重阳节带领文武百官登上山顶,祈祷纳祥,题为“九日幸景山登高”的诗。 “秋色净楼台,登高紫禁隈。 千门雁度,万井雫烟开。 翠锋舆,云跟着豹子的尾巴。 佳辰欣宴奖,菊花杯满了。 ”。

都西北部的御园香山、玉泉山、万寿山,群峰秀丽,视野开阔,也是清代帝王重阳登高的好地方。 从干隆十一年( 1746年)开始,干隆帝几乎每年皇太后和重阳节那天登香山,写下了《名山初试菊宴,九日登高古所传》的诗句。 光绪二十二年( 1896年)重阳节,清末“两代帝师”翁同鸒在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陪同颐和园西北的金山登高,随后在日记中写道:“饭罢工游乐场,坐北楼。 因为进入了遗光寺,和僧秀山登山后,小亭。 亭在山脚下,俯瞰昆明湖动乱的树梢,云也很高。 ”。 第二年9月9日,他陪同慈禧太后、光绪帝等,从静宜园梯子云山馆登上香山,献上高尚的祈祷,去了十方普觉寺(即伏佛寺)的年香。

北京民众登顶

我经常去古刹禅林

五塔寺、天宁寺、

法藏寺燕墩等

古代,北京城的园林多为王室禁苑,人们禁止入内。 因此,人们必须在城外寻找登高观光地,因为寺院的高台、高塔、高丘、山地,所以没能窥见秋天的景色。 首都的人非常精致,根据距离,南北城市的人各有自己的攀登场所。

北城居民多登上位于都城西北的五塔寺、土城、钓鱼台、白塔寺。 五塔寺原名“真觉寺”,位于西直门外白石桥以东的长河北岸,“台高五丈,边缘石阶可攀,极目四方,长河蜿蜒,乱叶丹心,西山凝紫,不见美景。 ”。 《帝京岁时纪胜》说:“重阳日,北城居民登上阜成门(其实是西直门)外真觉寺五塔金刚王座台。” 直到近代,这里依然是人们登上高重阳的地方。

土城是元代城墙的遗迹,直到清代只剩下冈丘。 清静亭《都门汇编》中有“竹枝语”。 “土城关外去爬山,载酒吟诗感兴趣,望着蓟马的门烟树外,有几个人感到忧郁。 ”。 杨静亭住在嘉庆、道光年间,《都门汇》写于道光二十五年( 1845年),可见当时北京人的登高之地以北土城为优先。

南城的居民多登在天宁寺、法藏寺、燕脚、陶然亭等地。 天宁寺位于广安门外,地势高亢,金秋以菊花多而闻名,成为首都人们登高观赏菊花的好地方。 清静山《增订都门杂咏》有一首诗。 “天宁寺有一个很好的楼台,每当深秋的菊花又开了,倾城车马就动,看花还带玉人来。 ”。 清末民初夏仁虎着的《旧京秋语》中也有“九月登高昔日在天宁寺”的诗。 “天宁扫塔江亭醉,九日登高会自榨。 踩着炭堆来到万岁,琼楼玉宇尝试高寒。 ”。

法藏寺位于天坛东边,有弥陀塔,俗名“法塔”,“高10丈,七级八面,面有窗户,各窗户有佛,塔内有旋转梯子。 ”。 清末震钧《天咫偶闻》中写道:“天坛东边有法藏寺,浮土(屠)为十三级。 登之,看上去很远,都人重九爬这里。 ’不幸的是,这座弥陀塔在1971年被摧毁了。

燕脚又称“烟脚”,位于永定门外,一座宽度狭窄,平面为正方形的脚凳,建于元代,是旧京的“五镇”之一,台上竖立着一座清干隆帝的控制碑。 脚台西北角有两个石门,入门后可以捡班攀登,历45级,到达台顶,为了城南地势较高的地方,直到重阳节,南城居民来这里祝福。

清朝灭亡后,皇家园林陆续整治为公园,北海琼岛白塔和景山五亭、香山半山亭、万寿山佛香阁和京西碧云寺、法海寺、八大处、望儿山(即百望山)、石景山、樱沟也成为北京人重阳登高祈祷之地。 (户力平)

标题:“老北京人重阳登高上哪儿”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jy/21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