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976字,读完约12分钟
每个考试季节,网上都会出现段子。 这个段子是两个名单。
最初的名单有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汀、刘福姚、刘春霖等。 第二部分名单是顾炎武、李时珍、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李渔、蒲松龄、洪秀全、盛宣怀、袁世凯等。 而且,在上述名单中,哪个组的人知道得更多?
答案很明显。 前者都是曾经的科举状元,后者都是落第秀才。 确实通过了科举考试,古代的读书人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通过科举考试的只有少数人。 毕竟,考试除了实力以外还有很多因素。 因此,“不及格”的读书人中,依然有不少人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孟浩然
取功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 689—740 )出生于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的书香世家,唐玄宗开元年间孟浩然科举不及格,仕途穷困,后不谄媚风俗世,修道隐居终身。 孟浩然留下了许多有名的诗篇,被称为唐代有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与王维并称“王孟”。
孟浩然坎坷的“功名”之路非常坎坷。 孟浩然年轻时躲在鹿门山,专心致志地读诗书,弱冠后辞去父母远行,广交四方朋友,见到公卿名流,寻求取士的机会。 开元12年( 724年),唐玄宗在洛阳,孟浩然要求洛阳工作,但一无所获。
两年后,孟浩然从襄阳出发到扬州,经由武昌,他遇见了比他小12岁的李白约武昌,两人在短暂的交往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告别时,李白在黄鹤楼作诗为孟浩然送行,并写了千古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的广陵》。
开元十五年( 727年),接近四十岁的孟浩然,第一次去长安进行科举考试。 第二年初春,孟浩然在长安创作了《长安平春》的诗,表达了渴望和及格的心情,但那一年孟浩然科举不合格。 正好这一年,孟浩然和王维相交,王维是孟浩然的画像,两人成了忘年之交。
根据《唐撺言》,科举未中后的一年,孟浩然周游长安,王维推荐他当官员,但一直没有机会。 有一天,王维在宫禁期间定价,私自邀请孟浩然来当值进行面谈。 突然报道唐玄宗来了这里,王维慌忙隐瞒了孟浩然。 玄宗来了之后,王维又觉得孟浩然不在这里是不妥当的,可能会招致欺骗君主的罪过,所以王维演奏皇帝,玄宗不介意,他也听了孟浩然的诗名,在那里召唤孟浩然。 孟浩然给皇帝读了诗,读了“不才明主弃,多病逝者疏”这句话,玄宗有点不高兴,“卿不求官僚,朕不弃卿,什么也没做吗? ”。 孟浩然说自己“无才”,但皇帝听到了,这是以自嘲的形式发牢骚,玄宗不高兴是很自然的。
唐开元二十二年( 734年),孟浩然回到襄阳鹿门山隐居。 唐开元二十五年( 737年),有当时有名的伯乐汉朝宗,被称为汉荆州。 李白在《汉荆州书和》中写道。 “白闻天下的谈士聚集在一起,说‘不封万户侯,希望你认识汉荆州’。 汉荆州向朝廷推荐崔宗之、严武、蒋汀等。
韩朝宗答应和孟浩然一起去首都长安。 孟浩然在和朋友喝酒。 家人对他说:“不要喝。 我和韩先生约好了。 你要去长安面试吗? ”。
孟浩然说:“已经这样喝了,还管着他。”
真的脾气孟浩然错过了再次进入公司的机会。
唐开元二十八年( 740年),大诗人王昌龄拜访孟浩然,两人非常欢迎,孟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生叫他不要吃海鲜,襄阳人接待客人一定要做饭——查头鲫。 由于饮酒过度,炎症加重,孟浩然最终病情恶化而去世。
将近一百年后,与孟浩然有同样经验的诗人张瑁不远千里,去襄阳参观孟浩然的故居,写了《题孟处士宅》:“高才为什么贵,也许下位更聪明。 孟简有节,襄阳浩然。 ”。
李贺
不得不避开禁忌,远离科举
说到不参加科举的理由,不仅是成绩不够,对于才华出众的唐代诗人李贺来说,命运给他开了个大玩笑——他因为“禁忌”而远离了科举考试。
李贺( 791-817 ),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 李贺祖先是唐高祖李渊的叔叔,他属于唐宗室的远枝,因为“皇室子孙”的身份,他常被称为“唐诸王子李长吉”。
李贺年轻时就聪明,智慧非凡。 21岁的李贺参加了河南府的考试,一举及格,年底应该去长安进士科。 但是,“没有打开扇子的狛狗”遇到麻烦,竞争对手认为李贺父李瑨肃的名字“瑨”和“进士”的“进”音一样,必须冒着家族的禁忌退场。 根据当时的规定,考生一发现问题上出现了祖先的名字,就不得不诉说腹痛退出考场。 李贺不能只以早逝的父亲的名字参加考试,他黑暗离去的背后多少含有不满和无奈。 后来韩越生气地“禁忌辩论”,文质问。 “父亲叫瑨肃,儿子不能进入学者。 如果父亲叫仁,儿子不是不能做人吗? ”。 当时韩愈爱才推荐才的好故事。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而且对避讳的要求不同。 唐太宗李世民在唐高祖的时候当过宰相,高宗后来为了避免禁忌,宰相改名为同中书门下的平章事,避免国王的禁忌。 杜甫的父亲叫“杜闲”,杜甫在诗中不用“闲”字,是为了避免尊亲的禁忌。 冯道(字为可道,号为长乐老,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星期四早上十君,拜相二十多年,官场称“不倒翁”)某门客在冯府读“老子”时,将“道可道,非常道”读为“不可说,不可说”。
一年后,李贺因病辞去了职掌祭祀的九品小官,奉礼郎,回了老家。 四年后,27岁的李贺郁郁寡欢。
一生短暂,生前没有功名,但并不妨碍李贺在诗歌中的成就。 李贺给世界留下了“乌云推城破坏城堡”、“公鸡一声清白天下”等千古佳句。 后来,他和李白、李商隐合称为“唐代三李”。 晚唐李商隐,杜牧为他写序传达。 光化学二年( 899年),李贺也被追赠为进士。
有趣的是,李贺是后世被称为“鬼才”的诗人,有很多理由。 才子在大众心中自然相貌很好,但李贺相貌丑陋,身材瘦小,眉毛几乎在一起,手指很长。 这就是其中之一。 其二,他多年生病,多次踏入“鬼门关”,有着奇怪的思想。 三是句子像那个人,诗像那个人,诗是众神鬼魅主题的素材,他在诗中经常采用“鬼”“哭”“死”“血”字。
唐代生前没有进士,死后有因其成果而被赐予进士的诗人。 那就是“花间语派”的祖温筠。 温庭筠( 812-866 ),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县(今山西省祁县)人,初唐宰相温彦博的子孙。 在唐代文学史上,温庭筠是当时的人物,诗与李商隐齐名,被称为“温李”。 单词与韦庄并驾齐驱,被称为“温韦”。
温庭筠的绰号“温八叉”。 史书上记载“温八叉”外号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温庭筠进入科场也不打草稿,叉八次手就能打八韵律诗,所以有“温八叉”的外号。 唐代的科举考试讲究诗赋,这种说法不足为奇。 另一方面,温庭筠虽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屡次不合格,但因为科场经验丰富,文采好,所以经常被别人称为“犯人”。 《唐才子传》中简略记载了“八名私占教授”,也就是为八人当过枪手,被称为“温八叉”。
温庭筠文采飞扬,总是给别人做“犯人”,但他自己的考试道路非常坎坷,屡试不爽。
温庭筠精通音律,其诗辞藻华丽,穗艳精巧。 其词更刻意精进,重视词的文采和声情,艺术成果在晚唐诸语言人身上,被尊为“花间派”的创始人,对词的迅速发展影响很大。 温庭筠的代表作《菩萨蛮》当时风靡一世,在高级楼堂会馆以唱《菩萨蛮》为时尚。 温庭筠如果现在还活着,绝对是粉无数的“网红”。 温庭筠去世34年后,韦庄奏补录,温庭筠赐予进士。
唐代有对诗坛做出巨大贡献的诗人,也没有合格者。 他是贾岛。 贾岛( 779-843岁)年轻时出家为僧。 受韩越教育,回归科举(宋太祖太平兴国8年,983年,朝廷直接下文,禁止僧道回归),但精疲力尽。
根据《鉴戒录》,贾岛在参加科举考试时,经常对先辈无礼,朗诵《病蝉》这首诗,吐露他的愤懑,讽刺诗人有空前的才能无效,王公大臣徇私舞弊。 之后,由于贾岛的诗歌才能,被任命为四川剑南道遂州长江县(今四川蓬溪县)的主簿。 843年,贾岛普州司仓入伍司户未就职,贾岛病逝。
贾岛一生,正如诗句所说,“得到两句三年,一吟二泪流”,锻炼了很多精品。 有名的《鸟宿池边树,僧人敲月下门》就是其代表性作品。 他叫他“诗奴隶”,和孟郊外一起叫他“郊外瘦”。 贾岛对诗的贡献不仅是苦吟,在晚唐时代,他的诗形成了有特色的流派,影响很大。
唐伯虎
说到科举经验凹凸不平的人,不得不提唐伯虎。 唐伯虎,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生于成化6年2月初4日( 1470年3月6日),据天干地支记载,这一年是庚寅年,他在家是长子,唐寅,字伯虎。
唐伯虎16岁参加秀才考试,29岁参加天府考试获得第一名,子孙也因此被称为“唐解元”。 30岁去北京考试时,他参与了考场的舞弊事件。
当时唐伯虎去北京参加会考,途中偶遇江阴“富二代”徐经(旅行家徐霞客曾祖父),两人见了旧识,莫逆之交,一起去北京考试。
徐经、唐伯虎到北京后,两人多次去礼部侍郎程敏政家“蹭饭”。 程敏政是当时的主考官,由于当年的出题偏差,考生失去了颜色,感叹题目太难了。 阅卷时,阅卷横梁拿着唐伯虎的复印件评价程敏政品。 程敏政读了以后也觉得文案很棒,不由得说“只有徐经、唐伯虎文案最好”。 结果,这句话被平时讨厌敏政的华昶听到了,所以华昶演奏孝宗皇帝,程敏政利用职务之便,解决受贿漏问题,不严厉追究的话,就会失去天下读书人的心。 朝野上下议论纷纷。
孝宗皇帝下令仔细检查,程敏政、徐经、唐伯虎被关在大牢里。 徐入狱后忍受不了酷刑,收买程敏政的家童取得了考题,把问题泄露给唐伯虎。 然后,刑部,limin审查,徐经又推翻了自己的供词,说它弯曲成了把戏。 孝宗皇帝下令“平反”,释放程敏政、徐经、唐伯虎出狱。 唐伯虎出狱后,所以事件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徐后来在家兴奋地看书,制作《贲门感集》表明自己的志向,程敏政负责辞职,解决甲方回到田地。
经历了这场不明的“牢狱之灾”后,唐伯虎自然也在科举心中落灰,他靠卖画为生,其才能成名。 正德年间,唐伯虎应宁王朱陈好的邀请去南昌发挥了其效力,后来发现宁王有不正当的心思,宦海沉浮,真的很久很难恋爱了,唐伯虎不得不假装疯狂逃离宁王府。
这些事情使唐伯虎游荡在江湖中,淹没在诗画之间,终于成为了一代名家。 唐伯虎的绘画中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为“吴门四家”、“明四家”。 在诗文中,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才子”。
顺便说一下,电影剧中唐伯虎妻妾成群,但他的真正生活并不像电影剧中所说的那样风流,而是“点”秋香。 唐伯虎19岁时娶了徐先生为妻子,几年后徐先生因病去世了。 27岁的时候,唐伯虎又继续和何氏结婚,何氏看到他的将来,决不离开。 36岁时,唐伯虎在苏州桃花坞购买了不动产“桃花庵”,与沈九娘结婚。 也许是因为这个名字,后来的人才说他有九妻。
蒲松龄
因考试错误被取消资格
蒲松龄( 1640-1715 )出生于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蒲家庄,父亲蒲槁因科举不合格弃儒从商,赚了相当丰厚的财产后,也不会被光复门庭遗忘,于是弃商归田,教教子。
蒲松龄9岁开始读书,19岁初参加了儿童考试。 但是,之后蒲松龄在科场奋斗了几十年,这次不合格。
清康熙二十六年( 1688年)秋天,山东乡考试正式开始。 舍内先生,48岁的蒲松龄自信地跑来跑去,写了好几页。 古代的科举考试有严格的书写规则,每页要写12行,每行写25字,按页码顺序写。 不巧,蒲松龄连忙写了一页也没写,但他被发现时,自己吓得魂不附体,“吓了六叶连肝肺,威胁三毛七孔心”。 当时越宽(俗称跨页,页码不相连)受到处罚,不得不退位。 蒲松龄也因越幅被取消考试资格,公布了。 之后,蒲松龄在家著书立,晚年留下洋洋洒了几十万词的“聊斋志异”,被当时的主政山东的学政施闰章称赞为“观书如月,运笔成风”。 从那以后,蒲松龄很有名,书没有脱稿,所以在朋友们之间传阅了。 蒲松龄72岁时,破例的贡献得到了弥补。
《聊斋志异》中有这样的故事。 叶生这个淮阳学子,他的文案语言最好。 有一天,淮阳来了新县令丁乘鹤,他很享受叶生的复印件,让他住在县厅看书,经常用钱粮援助叶生。 县里对叶生进行预备试验获得第一名后,丁县对叶生抱有更大的希望。 谁知道,叶生时运不好,没通过考试。 叶生失望地回家了。 之后,叶生的脸日益消瘦,表情也变得痴呆,不久叶生病逝了。 病逝后,他的魂魄跟着丁奉行的家,教丁公子取得功名,丁公子一年后,自己也考了中举人。 叶生得意忘形地回家时,他知道自己死了。 蒲松龄借用叶生的故事,讲述了科举倒闭的经历。
标题:“古代“落榜”名人 孟浩然未考取功名隐居鹿门山”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jy/21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