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33字,读完约7分钟
在网上购买理财产品,通过直播选择资金,在朋友圈投资保险……如今,随着移动支付深入到消费场景,人们的理财意识得到了激发,理财方式得到了创新。事实上,新技术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了一些不法分子一个机会。
2019年3月15日,“714高射炮”和常规贷款被曝光。在过去的一年里,一些欺诈者“换汤不换药”,继续用“高利率和低利率”之类的噱头“欺骗”消费者。一些骗子玩了一个新的“角色扮演”的把戏:不仅假装是一个正式的金融平台来炮制“李鬼”应用,还假装是一个“好心人”,声称能够“收取坏的,在安全秒内兑现”...很多网友感叹:“我走的时间最长。”
金融消费者应该如何快速识别这些新的欺诈方案?当我们不幸被“抓住”时,我们如何“撕裂”骗子以避免进一步的财产损失?人民金融使用大数据和真实案例给你一个详细的解释。
金融服务变成了抱怨。信用欺诈在“重灾区”是最常见的
人们呆在家里,骗子来自天堂?事实上,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金融服务变得越来越便捷,这也使得金融诈骗案件呈现出较高的发生率。此类案件不仅在形式和模式上频繁发生,而且在犯罪手段上也不断更新。
根据百度发布的2020年百度315搜索大数据报告,在过去一年中,在投诉相关搜索最受欢迎的八个行业中,在线购物和金融服务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重灾区”。
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砍头”及相关“暴力催收”现象仍是消费者关注的热点投诉问题。
根据投诉平台腾讯110的统计,在2019年的金融信用欺诈类型中,信用贷款欺诈占68.3%;投资和金融欺诈位居第二,占25.5%。两者之和占90%以上。此外,造假和集资诈骗的比例分别为3.7%和2.4%。
从性别分布来看,男性受骗的比例远远高于女性,贷款需求更大,占67.9%;从各年龄段被欺骗的情况来看,25-40岁年龄段的比例接近60%,其中40-55岁年龄段损失最大,人均被欺骗金额超过1万元。
“李鬼”应用创造“皇帝的新衣”
出生于1994年的浙江人小吴告诉记者,他最近在网上贷款中几乎损失了近1万元。
小吴说,有人打电话问他是否需要贷款,当他得到肯定的回答时,他就加了微信,让他下载一个名为“人人贷款”的贷款应用。从那以后,一系列令人费解的要求接踵而至。
“当我填写信息时,显示有1万笔贷款经过审批,但升级vip取现需要898元。我开完会员卡后,我说我的收款银行卡填错了,我必须先付3000元的押金来换卡号,然后才能取款。但当我支付3000元时,我说我的资金被冻结了,要我支付5000元解冻资金。”小吴回忆说,只是到了这一步,他才开始发现不对劲,并没有继续付钱。对方发现后,他删除了小吴。
据投诉平台腾讯110称,小吴遇到了欺诈者炮制的“李鬼”应用。
记者了解到,这是一种新型的欺诈行为,许多正规的金融平台都表示他们已经被“招募”。京东数码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前,网上出现了一些使用京东理财产品标识的贷款应用,经分析,都是骗子伪装的“皇帝新装”。
简而言之,欺诈者使用正式金融平台的标志来开发和销售假应用。一旦客户通过应用程序注册了他的贷款需求,虚假的客户服务将会出现,客户将通过收取手续费、额外费用或开通vip权限而被骗。
"这和有人在网上开了一家假冒的银行网点没有什么不同."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李鬼”应用的出现实际上将把类似的欺诈转移到网上前线,但不同的是它有更多的形式,更大的客户群和更坏的影响。
曾刚建议,消费者不要随意从互联网上的未知来源下载应用,而是选择在官方网站或正规应用商店上下载标有官方或正版的应用。同时,他们还应该关注应用的应用开发信息,以判断它们是否是官方应用。
假装是一个“好心人”来贷款
"网上贷款记录会影响个人信用信息!""您的账户异常,需要转到指定的安全账户!".....突然听到这些来自“好人”的提醒,大多数人不禁恐慌。
最近,一种新型的欺诈行为频繁发生。欺诈者首先通过非法手段获取消费者信息,然后用上述言辞联系消费者,谎称他们的资金或账户有“大麻烦”,但作为“好心人”或常规客户服务,他们可以帮助他们立即解决。
据了解,诈骗者在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后,会以取消原有的点对点借贷记录为幌子,诱骗消费者在新的网上借贷平台上进行借贷,然后将刚刚借出的贷款转移到诈骗者控制的指定“账号”上。当消费者突然意识到,骗子在他的脚上抹了油,然后消失了。
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会长肖莎(601988)认为,当网上贷款平台逐渐走向时代发展的前沿时,普通人相对关注的是各种网上金融平台的信用修复等一系列问题。
“这种趋势已成为欺诈者利用消费者担忧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看出,新的金融欺诈已经发生了时间上的变化,手段更加多样,更加混乱。”肖洒说。
平安普惠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程瑞提醒消费者要珍惜个人信用信息,按时还款,不要相信异常信用信息或修改负面信用信息等骗局。同时,在购买金融产品时,应仔细阅读合同文本,尤其是特殊条款和除外条款,以便识别产品风险。
肖萨建议,金融消费者在接到自称是官方工作人员的可疑电话时,应该记得保持警惕。对于有疑问的事项,我们应该通过官方渠道进行咨询,及时鉴别真伪。
用“流行病”的概念创造一种虚拟货币
“快来抢购新发行的‘冠状病毒密码币’。这笔资金将用于在海外制造口罩,还将用于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研发。高回报是有意义的,优点是无限的!”
“流行病概念+区块链概念+高收益财务管理保证”。当你听到上面的话时,你感到兴奋吗?事实上,这是最近的一次投资和金融欺诈。
据北京银监局介绍,近日,鉴于公众居家防疫的特点和通过互联网或手机获取信息的普遍途径,犯罪分子打着“区块链”概念的幌子,大肆宣传“冠状病毒币”等虚拟货币,声称筹集的资金被用于在国外修建口罩和防护服工厂,或研发生产冠状病毒疫苗,并承诺高额回报以骗取受害者钱财。
随着社会金融服务和消费习惯的变化,“零接触”在线金融服务不仅使普通人(603,883,咨询股)享受到7*24小时的服务,而且有助于金融机构降低运营成本。
然而,风险和机遇并存,像“冠状病毒密码货币”这样的金融欺诈也层出不穷。其实质是“变汤不换药”。在流行概念的幌子下,进行非法筹资,投资者受到虚假投资目标、虚假宣传和高利率诱惑的伤害。
据腾讯110统计,在2019年的主要金融信用欺诈类型中,投资和金融欺诈占第二位,达到25.5%。与此同时,中国警察网和支付宝发布的数据显示,5名成年人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忽略了收入风险,其中一半是90后。
对于越来越多的新金融欺诈,曾刚表示,监管机构和执法人员应该敢于“亮出他们的剑”。
“应该坚决打击和清理不合格的应用程序。同时,对于复杂类型的金融欺诈,应对整个产业链进行强力打击,形成更好的约束环境,从根本上减少对金融消费者利益的损害。”
此外,他建议监管当局应提高相关金融服务的准入门槛,并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教育。
(应被申请人的要求,文中的小武是化名)
标题:新型金融诈骗套路多 骗子也爱“角色扮演”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zx/5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