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550字,读完约16分钟
年初,属于林少华的个人的重要动态是,村上春树和“被束缚”的林少华将从大学退休,结束35年的教师生活。
提起村上春树,新闻网民仿佛“本能”一样想起林少华。 去年夏天,上海译文出版社刚获得“刺杀骑士团长”简体中文事件出版权时,大家立刻疯狂猜测中文版译者。 更确切地说,是推测“是否是林少华”。
去年7月16日,林少华在微博上拍的翻译日语文件的照片,角落的页面报道说“泄露了”了真相。 有人瞪大眼睛研究后说:“翻开手中的原着,翻到第268页,果然是真的! ”。
《刺杀骑士团长》是林少华翻译的第42本村上春树作品。 新年,粉丝们期待着这本书的简体中文译本发售。 同时,林少华也在微博上发表了“将在中国海洋大学完成‘最后一堂课’”的消息。
前几天,林少华在接受中国青年报新闻网独家采访时,谈到了作为大学教授的“最后一堂课”,还谈到了与村上春树长久“联系”的文学翻译人生。 辞去“教书匠”的身份,林少华作为翻译者、作家的旅行,还没有休息过。
最后一节课读村上春树的短篇,希望学生成为日语世界的“定居者”。
林少华把他此前的人生概括为: 1972年进入大学,1979年考研,毕业后成为大学教师,1985年翻译28集日本电视连续剧《命运》,1989年翻译《挪威的森林》,1999年从广州到青岛
作为“教书匠”的林少华,最后的课怎么样了?
林少华描绘了他以前“想象”的场面。 “最后一堂课最好是一两百人的阶梯教室,或者至少四五十名本科生合班。 张笑颜,亮晶晶的眼睛,百花争艳,星月交辉——这样的场景很好。 ”。
很遗憾,他最后一节课是只有10名研究生的“日本文学概论”,“我一进入教室班长,就代表全班给了我花。 花束中有感谢信,也有留恋之情”。
这门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文证论、范文赏析。 林少华选择了村上春树的短篇《大象的失踪》。 “上周说了一半,只剩下一半了。 总之让两个研究生读了两段。 一个人齐声读,一个人不要闹别扭。 课下一定没有好好预习,但我没有批评。 最后一堂课,最好留下温暖的回忆”。
在外语教学方面,林少华觉得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区别是前者讲意义,后者讲语境,前者阅读理解能力强,后者观赏能力强。 “本科生应该举一反三,研究生需要一知十。 进来说,本科生求知,研究生审美。 眼前的十个人,应该说还处于过渡期。 原书阅读量不足,还没有形成良好的sense、语感。 如果没有良好的语感,就很难进入语境观赏和审美的天地。 ”。 林少华表示了自己的担心。 这样,“文学”就变成了“身无分文的学”,变成了与生命体验和生活无关的“概论”,也许就是获得文学硕士学位的纯粹方便。
最后一堂课,林少华说他从功利的角度指导学生“庸俗”。 本科4年,研究生3年,如果7年都没能成为另一个由日语构成的世界的“定居者”,一直留在“游客”的话,你不觉得7年吃亏了吗?
“学生们毕竟很聪明,没有不愉快的表现。 相反,下课后,要一起刷来拍我研究室的照片,笑着做v的手势,举手模仿。 v? 就这样,我35年的教师生涯至此胜利落下帷幕。 ”。
10年前,我上次见到村上春树是翻译者的幸运,遇到了一位文案有渊源的作家。
你怎么看待自己和村上春树近30年的“绑定”关系?
林少华说:“我没有其他能力,只玩弄咬文嚼字这种雕虫小技巧。 在翻译方面,正好遇到了村上春树这种文案风格相似的人,以及有文案边缘的人。 ”。 林少华认为,这可能不仅是他的翻译者的幸运,也可能是“作者的幸运”。
林少华坦言,文案边缘不仅是文案本身的边缘,文案背后的东西,如气质、脾性、日常感受、价值取向等。 “我必须承认,这一点我也有与村上格格不入的地方。 例如我也内向,喜欢孤独,不打算追随大家,有个人主义倾向等等。 当然也有不同的地方。 就像村上喜欢的爵士乐一样,我的耳朵里完全有噪音。 ”。
两个个体最近一次见面是在2008年10月末。 林少华记得和村上春树谈论的最有趣的话题是关于鲁迅的。 “日本鲁迅研究专家、东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藤井省三认为,村上的作品受到了鲁迅《阿q正传》的影响。 作为中国人,我当然对这个发现很有趣。 见到村上本人的话,当然要直接确认是否看了《阿q正传》。 村上确定他看过”。
林少华问他写的q先生是否受鲁迅阿q的影响,村上春树说那是“偶然一致”。 林少华回忆说:“他显然对鲁迅怀有敬意。” “鲁迅可能是最容易理解的。 因为鲁迅有很多水平,有面向现代的,也有面向国内和国外的,和俄罗斯文学很像。 ”。
关于村上春树的最新作品《刺杀骑士团长》,去年春天在日本出版后不久,林少华说:“看着看着就觉得技术发痒、手痒,想马上把一行日语翻译成中文各一行稿纸的绿色方格——我不用电脑……天佑。
迄今为止,林少华翻译了41本村上春树的作品,感觉这次重新翻译没有什么不同。 “译者解决的是文体,文体是成熟作家的胎记,决不脱离其宗”。
学生喜欢的东西可以自己给,本身就是“诱惑”
在林少华眼里,世界上最需要做的事至少有两件。 一是种树。 第二个是教师。 幸运的是,这两件事他做了,也喜欢做。
林少华在乡下房子前面的房子后面种了100多棵树,篱笆外面种了柳树、榆树、桦树、五角枫等。 在篱笆上种植杏、桃、李、梨、樱桃等果树。
“教了35年,说实话,越干越想干。 所以我不太想辞职。 我喜欢学生,喜欢学生在课堂上热烈的眼神,喜欢讲座会场上的笑容、掌声、笑声。 学生们显然喜欢听我说话。 学生们喜欢的东西还可以给一定程度。 这本身就是“诱惑”啊。 ”。
大学“最后一堂课”结束后,本班的学生拿着书找林少华签名,或者其他学院的学生过来要求签名拍照。 这让林少华有点感动,所以提议一起去喝酒,老师邀请了。 老师和学生围着饭桌边吃边喝边聊,不知不觉就过了两个小时。
师生交换话题,自然绕不过村上春树。
林少华说,以前的学生来找自己讨论村上春树的作品,几乎都是“日常性”的:在课外,大家经常寄信,发网上微博和帖,发微博私信,发微信等等。 上课的时候,林少华也让他们上瘾了——他有研究生选修课“日本文学特讲”,就是先和研究生们讨论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
林少华也在课堂上和学生讨论他自己的翻译笔。 在研究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和本科生的“日汉翻译”课上讨论。 讨论的重点是如何再现村上春树原作的文体和语言风格。 “文学翻译,极端地说,关键不是翻译是否正确,而是翻译得好像不像一样。 首先,不是像形状,而是像上帝。 当然,形神兼类似的东西比较好”。
因为自己不太会上网,所以林少华在翻译时,偶尔会请学生在“刺杀骑士团长”中查找通常词典中没有的爵士乐用语等“外来语”。
1月2日,在微博上发布即将退休的消息时,林少华离开讲台时写道:“满脑子都是渐入佳境的日语,满肚子都还满满的文采。” 行间似乎有“一切都不会结束”的意思。
“很抱歉,我的日语单词量足够大,翻译时几乎不需要查词典,所以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翻译八十多本书。 但是,我觉得我的口语通常有技术上的限制。 最近,感觉那个制约好像突然变少了,孙悟空头上的乐队好像突然脱落了一样——似乎进入了佳境。 林少华接受采访,详细说明了自己的心境。 “关于文思,作为人文学科的老师,读了半生的书,过了60岁才是学术的盛年。 例如,以前abcd各自为政,但现在abcd融合后开始发酵,似乎有了新的东西。 那时引退的水门“咣咣”地掉了下来。 很遗憾,什么也做不了”。
林少华表示,由于已有几所大学聘请他担任兼职教授,“还能继续咂着嘴咂着嘴,彻底‘不下课’”。
林少华对个人创作也有想法。 由于泥土和村庄怀着感情,林少华向往“采菊种豆打水灌园”和“倚杖望夕阳”的田园生活,并打算据此撰写林氏《瓦尔登湖》。 “我想以35年的教师生活为素材写一部新的《围城》。 模仿钱锺的书,把我看到的教授的众生跃然纸上。 前一本擦着手,后一本战战兢兢”。
林少华特别提到,他现在最大的愿望是“还债”。 “35年来,我一直忙于自己这个摊位,是向家人背上很多‘债’,尽量偿还的时候了。”
中国青年报新闻网见习记者沈杰群来源:中国青年报( 年01月23日 版)
年初,属于林少华的个人的重要动态是,村上春树和“被束缚”的林少华将从大学退休,结束35年的教师生活。
提起村上春树,新闻网民仿佛“本能”一样想起林少华。 去年夏天,上海译文出版社刚获得“刺杀骑士团长”简体中文事件出版权时,大家立刻疯狂猜测中文版译者。 更确切地说,是推测“是否是林少华”。
去年7月16日,林少华在微博上拍的翻译日语文件的照片,角落的页面报道说“泄露了”了真相。 有人瞪大眼睛研究后说:“翻开手中的原着,翻到第268页,果然是真的! ”。
《刺杀骑士团长》是林少华翻译的第42本村上春树作品。 新年,粉丝们期待着这本书的简体中文译本发售。 同时,林少华也在微博上发表了“将在中国海洋大学完成‘最后一堂课’”的消息。
前几天,林少华在接受中国青年报新闻网独家采访时,谈到了作为大学教授的“最后一堂课”,还谈到了与村上春树长久“联系”的文学翻译人生。 辞去“教书匠”的身份,林少华作为翻译者、作家的旅行,还没有休息过。
最后一节课读村上春树的短篇,希望学生成为日语世界的“定居者”。
林少华把他此前的人生概括为: 1972年进入大学,1979年考研,毕业后成为大学教师,1985年翻译28集日本电视连续剧《命运》,1989年翻译《挪威的森林》,1999年从广州到青岛
作为“教书匠”的林少华,最后的课怎么样了?
林少华描绘了他以前“想象”的场面。 “最后一堂课最好是一两百人的阶梯教室,或者至少四五十名本科生合班。 张笑颜,亮晶晶的眼睛,百花争艳,星月交辉——这样的场景很好。 ”。
很遗憾,他最后一节课是只有10名研究生的“日本文学概论”,“我一进入教室班长,就代表全班给了我花。 花束中有感谢信,也有留恋之情”。
这门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文证论、范文赏析。 林少华选择了村上春树的短篇《大象的失踪》。 “上周说了一半,只剩下一半了。 总之让两个研究生读了两段。 一个人齐声读,一个人不要闹别扭。 课下一定没有好好预习,但我没有批评。 最后一堂课,最好留下温暖的回忆”。
在外语教学方面,林少华觉得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区别是前者讲意义,后者讲语境,前者阅读理解能力强,后者观赏能力强。 “本科生应该举一反三,研究生需要一知十。 进来说,本科生求知,研究生审美。 眼前的十个人,应该说还处于过渡期。 原书阅读量不足,还没有形成良好的sense、语感。 如果没有良好的语感,就很难进入语境观赏和审美的天地。 ”。 林少华表示了自己的担心。 这样,“文学”就变成了“身无分文的学”,变成了与生命体验和生活无关的“概论”,也许就是获得文学硕士学位的纯粹方便。
最后一堂课,林少华说他从功利的角度指导学生“庸俗”。 本科4年,研究生3年,如果7年都没能成为另一个由日语构成的世界的“定居者”,一直留在“游客”的话,你不觉得7年吃亏了吗?
“学生们毕竟很聪明,没有不愉快的表现。 相反,下课后,要一起刷来拍我研究室的照片,笑着做v的手势,举手模仿。 v? 就这样,我35年的教师生涯至此胜利落下帷幕。 ”。
10年前,我上次见到村上春树是翻译者的幸运,遇到了一位文案有渊源的作家。
你怎么看待自己和村上春树近30年的“绑定”关系?
林少华说:“我没有其他能力,只玩弄咬文嚼字这种雕虫小技巧。 在翻译方面,正好遇到了村上春树这种文案风格相似的人,以及有文案边缘的人。 ”。 林少华认为,这可能不仅是他的翻译者的幸运,也可能是“作者的幸运”。
林少华坦言,文案边缘不仅是文案本身的边缘,文案背后的东西,如气质、脾性、日常感受、价值取向等。 “我必须承认,这一点我也有与村上格格不入的地方。 例如我也内向,喜欢孤独,不打算追随大家,有个人主义倾向等等。 当然也有不同的地方。 就像村上喜欢的爵士乐一样,我的耳朵里完全有噪音。 ”。
两个个体最近一次见面是在2008年10月末。 林少华记得和村上春树谈论的最有趣的话题是关于鲁迅的。 “日本鲁迅研究专家、东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藤井省三认为,村上的作品受到了鲁迅《阿q正传》的影响。 作为中国人,我当然对这个发现很有趣。 见到村上本人的话,当然要直接确认是否看了《阿q正传》。 村上确定他看过”。
林少华问他写的q先生是否受鲁迅阿q的影响,村上春树说那是“偶然一致”。 林少华回忆说:“他显然对鲁迅怀有敬意。” “鲁迅可能是最容易理解的。 因为鲁迅有很多水平,有面向现代的,也有面向国内和国外的,和俄罗斯文学很像。 ”。
关于村上春树的最新作品《刺杀骑士团长》,去年春天在日本出版后不久,林少华说:“看着看着就觉得技术发痒、手痒,想马上把一行日语翻译成中文各一行稿纸的绿色方格——我不用电脑……天佑。
迄今为止,林少华翻译了41本村上春树的作品,感觉这次重新翻译没有什么不同。 “译者解决的是文体,文体是成熟作家的胎记,决不脱离其宗”。
学生喜欢的东西可以自己给,本身就是“诱惑”
在林少华眼里,世界上最需要做的事至少有两件。 一是种树。 第二个是教师。 幸运的是,这两件事他做了,也喜欢做。
林少华在乡下房子前面的房子后面种了100多棵树,篱笆外面种了柳树、榆树、桦树、五角枫等。 在篱笆上种植杏、桃、李、梨、樱桃等果树。
“教了35年,说实话,越干越想干。 所以我不太想辞职。 我喜欢学生,喜欢学生在课堂上热烈的眼神,喜欢讲座会场上的笑容、掌声、笑声。 学生们显然喜欢听我说话。 学生们喜欢的东西还可以给一定程度。 这本身就是“诱惑”啊。 ”。
大学“最后一堂课”结束后,本班的学生拿着书找林少华签名,或者其他学院的学生过来要求签名拍照。 这让林少华有点感动,所以提议一起去喝酒,老师邀请了。 老师和学生围着饭桌边吃边喝边聊,不知不觉就过了两个小时。
师生交换话题,自然绕不过村上春树。
林少华说,以前的学生来找自己讨论村上春树的作品,几乎都是“日常性”的:在课外,大家经常寄信,发网上微博和帖,发微博私信,发微信等等。 上课的时候,林少华也让他们上瘾了——他有研究生选修课“日本文学特讲”,就是先和研究生们讨论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
林少华也在课堂上和学生讨论他自己的翻译笔。 在研究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和本科生的“日汉翻译”课上讨论。 讨论的重点是如何再现村上春树原作的文体和语言风格。 “文学翻译,极端地说,关键不是翻译是否正确,而是翻译得好像不像一样。 首先,不是像形状,而是像上帝。 当然,形神兼类似的东西比较好”。
因为自己不太会上网,所以林少华在翻译时,偶尔会请学生在“刺杀骑士团长”中查找通常词典中没有的爵士乐用语等“外来语”。
1月2日,在微博上发布即将退休的消息时,林少华离开讲台时写道:“满脑子都是渐入佳境的日语,满肚子都还满满的文采。” 行间似乎有“一切都不会结束”的意思。
“很抱歉,我的日语单词量足够大,翻译时几乎不需要查词典,所以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翻译八十多本书。 但是,我觉得我的口语通常有技术上的限制。 最近,感觉那个制约好像突然变少了,孙悟空头上的乐队好像突然脱落了一样——似乎进入了佳境。 林少华接受采访,详细说明了自己的心境。 “关于文思,作为人文学科的老师,读了半生的书,过了60岁才是学术的盛年。 例如,以前abcd各自为政,但现在abcd融合后开始发酵,似乎有了新的东西。 那时引退的水门“咣咣”地掉了下来。 很遗憾,什么也做不了”。
林少华表示,由于已有几所大学聘请他担任兼职教授,“还能继续咂着嘴咂着嘴,彻底‘不下课’”。
林少华对个人创作也有想法。 由于泥土和村庄怀着感情,林少华向往“采菊种豆打水灌园”和“倚杖望夕阳”的田园生活,并打算据此撰写林氏《瓦尔登湖》。 “我想以35年的教师生活为素材写一部新的《围城》。 模仿钱锺的书,把我看到的教授的众生跃然纸上。 前一本擦着手,后一本战战兢兢”。
林少华特别提到,他现在最大的愿望是“还债”。 “35年来,我一直忙于自己这个摊位,是向家人背上很多‘债’,尽量偿还的时候了。”
标题:“教书匠林少华的最后一课”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zx/25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