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85字,读完约9分钟
[ 10月21日芒康]通过四川和西藏界河金沙江向西行驶40公里,到达川藏公路入藏后的第一个兵站——海通兵站。 海通兵站建于1964年,现有20多名官兵,为入藏车队提供住宿,每天保障400多人。 距离海通兵站25公里的川藏道路沿线分布着近150米的泥石流多发区域。 每年7~9月的雨季,入藏船队容易因频发的塌方和泥石流而受阻。 车队受阻时,兵站必须负责受阻部队的热食保障。
[ 10月20日西藏昌都境内天然乌公路] 19日晚,川藏公路西藏昌都境内天然乌公路发生二次塌方。 18日上午9点半塌方后,武警交通二支队30名官兵连续2天在现场紧急抢走80米以上的塌方道路。 夺取现场,第二大队长刘光虎介绍说,塌方道路预计今晚8点开通。
[ 10月17日巴塘] 10月17日,川藏兵站某集团股长周文质终于在巴塘会见了藏族恋人肖勤媛。 两人的相遇是自去年4月恋爱以来的第10次。 因为周文质的部队驻扎地是雅安,肖勤媛的员工在巴塘,所以两人手牵手后体会着异地恋的纠缠和痛苦。
[ 10月15日15:00 ]采访后,媒体离开康定大站,前往海拔3224米的雅江兵站。 在两个兵站之间的盘山路上,有兵站部的汽车团运送难民营的车队在安全地行进。 (中国青年报新闻网记者王达摄)
[ 10月15日12点]在《川藏线纪行》采访后,媒体抵达康定大站。 图为兵站部某汽车团长黄晓强在日光棚接受采访。
[ 10月15日8:30 ]《川藏线纪行》采访后,新闻团告别泸定兵站,前往康定兵站。 途中,路遇见了泸定桥。 泸定桥也称为“铁索桥”,13根碗口粗的铁链与大渡河两岸相连,下面排列的9根锁链铺成桥面。
[ 10月15日上午7点]夜宿泸定兵站所在的汽车团运输油营队已做好准备,将成为西进康定大站。
[ 10月14日18:00 ]采访后,新闻团抵达泸定兵站。 上午7点半从夹江驻地出发的兵站部某汽车团的运油营前进了252公里,夜宿泸定兵站。 为了确保夜间的油料安全,该营地的司机晚上直接睡在驾驶室,遮住了自带的军队,受到了御寒。 图为身高190厘米的该营地5连1排副长张龙侃夜宿司机室。
[ 10月14日上午9点]《川藏线纪行》采访后,媒体来到了1950年18军进军西藏的出发点三苏祠。 在三苏祠前面的广场上,71岁的退休教师杨中美指着周围回忆起了当时的情况。 那一年,杨中美7岁,聚集在群众中观看18军50师154团的誓师大会。 据说,当时眉山唯一拥有400米跑道的体育场里挤满了观众,目睹了154团前往西藏。 记者王达
[ 10月14日上午8点]川藏兵站部的汽车团进藏运输队集结出征,成为今年最后一次上线。 这样的任务将顺利安全完成,该团将实现运输任务连续10年的“零死亡”。
[ 10月13日16:30 ]《川藏道路开通60周年纪念川藏线纪行》采访后,新闻活动出发仪式在川藏兵站所在的汽车团举行。
1954年7月,川藏道路开通。 同年,川藏兵站部组成,首要承担进藏国防运输任务。 60多年来,“不怕苦、不怕死、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二把手”精神不断激励川藏兵站部官兵,并激励川藏线“艰险无畏、条件恶劣不倒”
未来10天内,中国青年报新闻网记者将快速赶往川藏线南线,以全媒体形式报道川藏兵站部官兵征召川藏运输线一事,展现川藏线60年的变迁。
[ 9月28日16:40当雄机务站] 9月28日16时40分,在《青藏线纪行》采访后,新闻团抵达海拔4238米的当雄机务站。 机务站位于当雄县的老羊村,已经义务向该村和周边村庄供水40余年。
[ 9月28日16时藏北八塔] 9月28日下午4时,在《青藏线纪行》采访后,媒体从那曲县黑河兵站前往当雄兵站,途中经过青藏线上有名的礼拜所——藏北八塔。 藏族老人在这里朝圣。 他左手拿着转经圈,右手拿着白色手机,在打电话。
[ 9月28日12:30黑河兵站] 9月28日晚12点半,青藏兵站所在的汽车团3个队伍前往海拔4500米的黑河兵站。 黑河兵站副政治辅导员汪超已经带兵在门口鸣锣接队。 汪超说,这样的欢迎仪式是青藏线上自古流传下来的,每当队伍进入兵站,都向高原的汽车兵表示敬意。
[ 9月27日17点安多县]《青藏线纪行》采访后,媒体抵达4590米的安多兵站。 安多兵站稍作停摆后,采访团来到兵站共建公司安多县中学进行采访。 在操场上,藏族孩子们在打篮球和跳街舞。 他们只会说简单的中文。 看着记者的照片,你看起来很兴奋,很害羞。
[ 9月27日15时唐古拉山口]在《青藏线纪行》采访后,媒体抵达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 这也是整个青藏线的最高点。 在这里,总后青藏兵站部某汽车团3营教员闫红磊带兵重温了入党的誓言。
[ 27日12点唐古拉山兵站]在《青藏线纪行》采访后,记者团抵达海拔4860米的唐古拉山兵站。 总后青藏兵站部某汽车团3营7连战士张文轩说,唐古拉山是青藏线上最美的地方。
[ 9月27日11点雁石坪] 9月27日11点,在《青藏线纪行》采访后,媒体来到海拔4670米的雁石坪泵站。 泵站主要承担输油管道的输油任务,是青藏线上的“三站”之一。
[ 9月27日上午8点半,车队开往唐古拉兵站]上午8点半,青藏兵站所在的汽车团3个车队发动车辆,缓缓离开沱河兵站,前往唐古拉兵站。 在青藏线,车队排起长队,一辆车相距约150米。
[ 9月26日20时沱河兵站]兵站提供被子、枕头、热水,但士兵们会带床单被罩,离开时带走。 光是这个项目,就可以减少沱河兵站冲洗污水排放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在海拔4536米的沱河,高原的反应已经很强烈,兵站宿舍都备有氧气码头。 对第一次来高原的记者来说,这是漫长的一夜。 头痛得像宿醉一样,心跳快睡不着,干燥空气息划破鼻腔,为了确保足够的氧气,只能用嘴呼吸。
[ 9月26日晚7点40分长江源]《青藏线纪行》采访后,新闻团来到了海拔4500米以上的长江源。 沱河从这里流下来,夕阳的余晖中漂浮着波浪。 这里离沱河兵站非常近,停留一会儿后,我们会在夜色中进入沱河兵站。
[ 9月26日14:30分5道梁兵站]5道梁兵站吃完午饭后,青藏兵站部某汽车团3营7连的95后士兵叶翔翔翔坐在驾驶位置休息。 叶翔翔参军两年,经历了汽车驾驶三级培训和“保险”环节,才刚刚开始“单放”。
[ 9月26日下午2点5道梁兵站]采访团到达海拔4617米的5道梁兵站。 20世纪50年代,慕忠生将军率领修路大军此前,有人曾向同行询问这是哪里,不知道地名就越过了五道梁。 “五道梁”的名称来自这里。 因为格尔木和拉萨都很远。 因为在这之前有人说过“越过五道梁,很难见到父母”。
[ 9月26日13点半五道梁兵站]青藏线纪行采访后,新闻团抵达五道梁兵站附近的人行道时,昨天遇到了“上线”青藏兵站部的某汽车团三营队。 积水形成的水坑堵塞了人行道,车队和地方车辆都无法通行。 这里海拔4000米以上,官兵无视高原反应,马上用洋镐和铁锹疏通道路。
[ 9月26日可可西里]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高原的阳光照耀着雪山。 突然,一大团乌云涌来,盐粒大雪击中面包车,发出沙沙的响声。 冻土层很快就变成了白色。
[ 9月26日10点多昆兰峠]队进入可可西里,继续行驶,到达海拔4767米的昆兰峠。 这个时候,高原反应初发,为了确保缺氧,大家只能一步一步慢慢走。
[ 9月26日8点纳赤台兵站]纳赤台兵站是从格尔木出发后的第一个兵站,60年代成为青藏线上的红旗兵站。 兵站是青藏线保障汽车运输兵住宿的地方。
[ 9月26日上午7点格尔木]在青藏兵站部,走青藏线被称为“上线”。 今天,《青藏线纪行》采访团告别格尔木,正式上线。 我们的车沿着青藏线高速行驶在戈壁沙漠,开往海拔3572米的纳赤台兵站。
[ 9月25日10时格尔木兵站]总后青藏兵站某综合仓库勤务车的一系列官兵正在执行装卸籼稻的任务。 这些籼稻在兵站部汽车团的运输下通过青藏线送到拉萨。
[ 9月24日下午格尔木]总后青藏兵站部22家医院医疗小分队来到格尔木南郊的长江源村为村民义务巡视诊疗。 巡回诊疗包括心肺内科、创伤外科、普外科、五官科、血压测量等项目,免费为患者提供常用药品。
[ 9月23日上午,格尔木]格尔木烈士陵园群中埋葬了近400名英雄。 60多年来,780多名官兵为青藏线的建设和养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一些士兵在牺牲后无条件移动,当场埋葬在雪山冻土中。
[ 9月23日上午格尔木]《青藏线纪行》采访团抵达格尔木。 第一站吊在格木烈士陵园,采访团向长眠在这里的烈士献上花环。
标题:“川藏线、青藏线纪行”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zx/24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