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66字,读完约4分钟

钩沉 侯德榜:被渲染的和被冷落的 本报记者 杨芳 新闻网-中国青年报 2008-04-30 [打印] [关闭]

侯德榜( 1890~1974 ),又名侯启荣,字致本,福建福建福建福建省侯人。 与永利制碱企业创始人范旭东齐名被誉为中国近代民族化学工业的先驱。 作为中国化学工业的创始人,侯德榜最广为人知的是《侯氏碱法》。 真正使他出名的国际学术界“侯氏碱书”,长期以来被冷落在历史的角落里。 《侯氏碱法》最早于1939年试验。 那一年,这家永利企业的工程师,去德国购买了一项叫做“察安”的碱性专利。 南开大学1986年出版的《侯德榜》一书如此描述这位中国科学家在谈判中受到的“侮辱”:德国工厂方面东躲西躲,虚与委蛇,特别涉及技术层面,讳莫如深。 除了价格昂贵的困难之外,还提出了“采用察安法专利的产品不得在东北三省销售”等无理要求。 这样的“丧权辱国”的条件,是不能接受“大义凛然”的侯德榜的。 众所周知,当时东北三省已经被日本占领,德国的条件无异于公开否定中国的领土主权。 书中说,义愤填膺的侯德榜在兴奋过后反而平静了下来。 他深深地发誓。 “如果长了黄色的头发、绿色的眼睛,我们的黑色头发、黑色眼睛的人就不会了吗? ”。 同样,“纯碱制造”这本“侯氏碱性书”也是在爱国的热情中产生的。 永利牌“红三角纯碱”诞生后,侯德榜深深感受到“外国人垄断技术创新的困难”,为了“发扬炎黄子孙兼善天下的风格”,他决定写一本专业书,向世界发表了10年苦战中获得的治碱经验。 这种民族感情的笔调几乎与侯德榜的各种传记相勾结。 一位化学史研究者知道记者要写侯德榜,建议先读国外编的《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 因为关于其中的评价和史实,没有这样的色彩。 北京大学化学系博士生叶青对中国近代治碱史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这种语境下,《侯氏碱法》的历史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被国人夸大了。 据该化学史博士生考证,《侯氏碱法》初试原本在香港、上海、纽约3地进行。 但是,国内许多教科书都强调,试验场所是设备和原料都不足的四川省,那是永利企业抗战时期搬迁的地方。 不仅如此,这种碱疗法本来由永利企业自己命名,但在国内许多公开资料中,无意中被误读为国际化学工业界命名。 侯德榜在1935年获得中国工程学会第一块荣誉金牌,也是由于《侯氏碱法》的创立,但实际上,光从时间上来评价,就可以看出这两者完全没有关系。 支持这种渲染的,是另一个学术造诣“纯碱制造”的冷门。 这本1933年出版的英语着作,一问世就被美国《科学》等权威杂志报道了。 直到2004年,书中的观点一直被美国科学引用索引( sci )引用。 但是,在国内学术界,这本《侯氏碱性书》受到了冷遇。 传记《侯德榜》一书用了十多页介绍了这本专著,其碱疗法占了几十页的篇幅。 在sci的检索中,也没有一个中国作者的论文引用了“纯碱制造”。 明明属于同一个体的成果占有同等的学术地位(甚至“纯碱制造”更高),为什么会处于不同的地位? 叶青将其原因归咎于“实业救国”和“科学救国”的不平等。 她分析说,《侯氏碱法》是一门可靠的技术,充分满足了国民追求强国急功近利的愿望,但《侯氏碱书》所反映的科学和学术精神,从来没有受到国民的关注和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侯德榜成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担任化学工业部副部长等职,这些身份也或多或少地以《侯氏碱法》为至高无上的地位。 一点当事人说,当时的教科书相对于其他碱疗法“拼命贬低”。 而且,全国性的化工公司开始推广这种中国人自行开发的碱疗法。 但是,实际上,“侯氏碱法”由于工序多而复杂等原因,适合于大企业。 据说,当时急需成立的几十家化工企业中,有些不堪重负。 这大概是侯德榜本人没有料到的。 在叶青掌握的侯德榜和朋友的通信中,这位前辈表达了对这种“一边倒”风格的担忧。 遗憾的是在他去世六年后,这个错误的指导在化工部的内部会议上被纠正了。 研究完这些小故事后,叶青不由得感叹:“如果国人的思想重视器物和技术方面,我们的强国之路非常遥远。” / h// h// h /

标题:“侯德榜:被渲染的和被冷落的”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zx/24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