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951字,读完约10分钟

国人的习性把现代医学称为西医,显示出与中国以前传下来的医学不同。 其实现代医学是世界医学,西方各国自身也从各种形式的以前开始传入医学,但也有至今作为替代医学传入民间的。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顺势疗法。 是德国乡村医生哈尼曼在18世纪发明的。 1796年,由于对当时的医学乱药不满,哈尼曼转行翻译英文医学书时得知金鸡纳可以治疗疟疾。 他自己尝试药物的作用,服用大量金鸡纳,出现副作用。 据他说,这些症状和疟疾很像。 他提出了由于这个灵机一动,健康人出现某种疾病症状的,是治疗这种疾病的良药的理论。 他基于这个理论发明了“顺势疗法”,表明它不同于常规的“对抗疗法”。

““分子顺势疗法”来了!”

为了不产生药物的毒性,哈尼曼提出了用水稀释药物,将药物稀释好几倍药效就会变强的惊人理论。 哈尼曼建议,大多数药物应该稀释到10的60次方倍。 这是什么概念呢? 往海里滴水,不过是10的26次方。 也就是说,顺势疗法药物比较有效成分的浓度比沧海粟低得多。 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开顺势疗法的药,用尽全世界的水还不够吗? 怎么配合? 其实有中学化学常识的人很容易做到。 不需要一次也不重复地稀释。 如果使用连续稀释的方法的话,稀释几倍也好,几次也好。

““分子顺势疗法”来了!”

以国内销售的稀释到10的2.3倍的“护肝液”为例,取一粒护肝药(任何药物其实都不重要,最后都是水),用水溶解,取出其中1毫升(原液),滴到1升水中, 从里面取出1毫升,滴在1升水里混合,就会稀释到10的6次方倍。 如果继续这样稀释,一共需要十几分钟,连续操作8次,最后只需要加入100毫升的水,就可以得到100毫升的“护肝液”。 每30毫升1000毫升多。 如果你不扔掉所有的稀释液,全部配合到“护肝液”中,理论上1毫升原液就可以得到10的23次方毫升的“护肝液”,但是这样整个中国的水都会被你使用。 其中的价格其实是水,第一粒药的费用和劳动价格微不足道。 这还不足为奇。 顺势疗法有一种药物,用水将鸭肝和鸭心组织的小块稀释到10的400次方倍。 这种“药”在美国的年销售额为2,000万美元,一只鸭子就可以满足所有的原料要求。

““分子顺势疗法”来了!”

根据阿伏伽德罗定律,1摩尔的任何物质中都含有约10的24次方个分子。 也就是说,稀释到10的24次方倍后,并不含有被稀释成分的一个分子,都是水分子。 所以买顺势疗法“药”,就是高价买水,吃顺势疗法“药”,就是喝高价的水。 但是,国外还是有很多人愿意花大钱“喝水”。 例如,中文很好,经常出现在中国电视节目中的法国年轻人,相信顺势疗法,在某个节目中对我说顺势疗法“药”吃得很好。 顺势疗法的“药”如果有任何效果都不足为奇,则可能是这两个原因: 1、心理含蓄作用,或“安慰剂效应”,多种疾病通过心理含蓄治愈。 二、有些病,患者喝水有利于恢复健康。

““分子顺势疗法”来了!”

在现代医学崛起之前,滥用药物会对身体造成进一步的伤害,通过“喝水”治病反而有其合理之处。 顺势疗法在19世纪很流行,但进入20世纪后,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逐渐衰退。 20世纪20年代,最后一所顺势医疗学校在美国关闭。 目前,美国正规医学院没有开设顺序疗法专家,正规医院也没有使用这种疗法。 顺势疗法被国际医学界公认为伪科学、伪疗法,被认为是江湖骗术。 但是,海外民间相信其中很多。 其中也有大学教授和诺奖获得者。 他们想为顺势疗法提供科学依据,在药物稀释的过程中改变了水的结构,稀释到最后药物的成分消失,但水声称有药物的“记忆”,有药效。 这种观点不仅与物理和化学原理不一致,而且在逻辑上也不通。 用于稀释药物的水不是空,而是在循环、流动、运输、纯化等过程中接触无数杂质,应该留下多少物质“记忆”! 为什么只有稀释时接触的药物才能供水留下“记忆”?

““分子顺势疗法”来了!”

顺势疗法也与时俱进,试图与分子生物学结合。 这个“分子顺势疗法”的领导者是艾滋病毒的发现者之一,法国著名的病毒学家吕克·蒙塔尼。 近年来,蒙太奇声称发现了一种新现象,即高度稀释的水溶液中的细菌dna和HIVDNA促使水分子发射电磁波信号。 无论是将dna稀释到10的18次方倍,还是理论上dna分子不再存在,都能够检测出电磁波信号。 他主张可以从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患者的高度稀释的体液中检测到这种电磁波信号,这些神经系统疾病是肠道细菌跑到大脑受伤引起的,可以用抗生素治疗,也可以用某种频率的电磁波从细菌dna中去除电磁波

““分子顺势疗法”来了!”

蒙妮妮在国外到处兜售这些“革命性”的学说,不仅得不到任何帮助,还成了笑柄。 据悉,2008年发现HIV并与人共享诺奖后,在海外学术界的境遇没有变化,但中国聘请全职教授,投资3亿元设立以他命名的生物医学研究所,专门研究这一“分子顺势疗法”。 这位本应退休的78岁老人,因拥有诺奖获得者的称号,得以开创国内高校聘请诺奖获得者担任全职教授的先例,终于在中国焕发了青春,在中国引领了医学革命。

““分子顺势疗法”来了!”

国人的习性把现代医学称为西医,显示出与中国以前传下来的医学不同。 其实现代医学是世界医学,西方各国自身也从各种形式的以前开始传入医学,但也有至今作为替代医学传入民间的。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顺势疗法。 是德国乡村医生哈尼曼在18世纪发明的。 1796年,由于对当时的医学乱药不满,哈尼曼转行翻译英文医学书时得知金鸡纳可以治疗疟疾。 他自己尝试药物的作用,服用大量金鸡纳,出现副作用。 据他说,这些症状和疟疾很像。 他提出了由于这个灵机一动,健康人出现某种疾病症状的,是治疗这种疾病的良药的理论。 他基于这个理论发明了“顺势疗法”,表明它不同于常规的“对抗疗法”。

““分子顺势疗法”来了!”

为了不产生药物的毒性,哈尼曼提出了用水稀释药物,将药物稀释好几倍药效就会变强的惊人理论。 哈尼曼建议,大多数药物应该稀释到10的60次方倍。 这是什么概念呢? 往海里滴水,不过是10的26次方。 也就是说,顺势疗法药物比较有效成分的浓度比沧海粟低得多。 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开顺势疗法的药,用尽全世界的水还不够吗? 怎么配合? 其实有中学化学常识的人很容易做到。 不需要一次也不重复地稀释。 如果使用连续稀释的方法的话,稀释几倍也好,几次也好。

““分子顺势疗法”来了!”

以国内销售的稀释到10的2.3倍的“护肝液”为例,取一粒护肝药(任何药物其实都不重要,最后都是水),用水溶解,取出其中1毫升(原液),滴到1升水中, 从里面取出1毫升,滴在1升水里混合,就会稀释到10的6次方倍。 如果继续这样稀释,一共需要十几分钟,连续操作8次,最后只需要加入100毫升的水,就可以得到100毫升的“护肝液”。 每30毫升1000毫升多。 如果你不扔掉所有的稀释液,全部配合到“护肝液”中,理论上1毫升原液就可以得到10的23次方毫升的“护肝液”,但是这样整个中国的水都会被你使用。 其中的价格其实是水,第一粒药的费用和劳动价格微不足道。 这还不足为奇。 顺势疗法有一种药物,用水将鸭肝和鸭心组织的小块稀释到10的400次方倍。 这种“药”在美国的年销售额为2,000万美元,一只鸭子就可以满足所有的原料要求。

““分子顺势疗法”来了!”

根据阿伏伽德罗定律,1摩尔的任何物质中都含有约10的24次方个分子。 也就是说,稀释到10的24次方倍后,并不含有被稀释成分的一个分子,都是水分子。 所以买顺势疗法“药”,就是高价买水,吃顺势疗法“药”,就是喝高价的水。 但是,国外还是有很多人愿意花大钱“喝水”。 例如,中文很好,经常出现在中国电视节目中的法国年轻人,相信顺势疗法,在某个节目中对我说顺势疗法“药”吃得很好。 顺势疗法的“药”如果有任何效果都不足为奇,则可能是这两个原因: 1、心理含蓄作用,或“安慰剂效应”,多种疾病通过心理含蓄治愈。 二、有些病,患者喝水有利于恢复健康。

““分子顺势疗法”来了!”

在现代医学崛起之前,滥用药物会对身体造成进一步的伤害,通过“喝水”治病反而有其合理之处。 顺势疗法在19世纪很流行,但进入20世纪后,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逐渐衰退。 20世纪20年代,最后一所顺势医疗学校在美国关闭。 目前,美国正规医学院没有开设顺序疗法专家,正规医院也没有使用这种疗法。 顺势疗法被国际医学界公认为伪科学、伪疗法,被认为是江湖骗术。 但是,海外民间相信其中很多。 其中也有大学教授和诺奖获得者。 他们想为顺势疗法提供科学依据,在药物稀释的过程中改变了水的结构,稀释到最后药物的成分消失,但水声称有药物的“记忆”,有药效。 这种观点不仅与物理和化学原理不一致,而且在逻辑上也不通。 用于稀释药物的水不是空,而是在循环、流动、运输、纯化等过程中接触无数杂质,应该留下多少物质“记忆”! 为什么只有稀释时接触的药物才能供水留下“记忆”?

““分子顺势疗法”来了!”

顺势疗法也与时俱进,试图与分子生物学结合。 这个“分子顺势疗法”的领导者是艾滋病毒的发现者之一,法国著名的病毒学家吕克·蒙塔尼。 近年来,蒙太奇声称发现了一种新现象,即高度稀释的水溶液中的细菌dna和HIVDNA促使水分子发射电磁波信号。 无论是将dna稀释到10的18次方倍,还是理论上dna分子不再存在,都能够检测出电磁波信号。 他主张可以从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患者的高度稀释的体液中检测到这种电磁波信号,这些神经系统疾病是肠道细菌跑到大脑受伤引起的,可以用抗生素治疗,也可以用某种频率的电磁波从细菌dna中去除电磁波

““分子顺势疗法”来了!”

蒙妮妮在国外到处兜售这些“革命性”的学说,不仅得不到任何帮助,还成了笑柄。 据悉,2008年发现HIV并与人共享诺奖后,在海外学术界的境遇没有变化,但中国聘请全职教授,投资3亿元设立以他命名的生物医学研究所,专门研究这一“分子顺势疗法”。 这位本应退休的78岁老人,因拥有诺奖获得者的称号,得以开创国内高校聘请诺奖获得者担任全职教授的先例,终于在中国焕发了青春,在中国引领了医学革命。

标题:““分子顺势疗法”来了!”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zx/24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