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42字,读完约3分钟
正是在这篇讲话中,毛泽东提出了关于“中间地带”的思想:也就是说,在战后美苏之争的国际格局中,中国革命是“中间地带”国家的革命。 作者杨奎松的《“中间地带”革命:在国际大背景下看到中共成功之路》一书,从此得名。 作者认为“中间地带”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 由于毛泽东明确了中国革命运动在国际格局中的特殊地位,中国共产党的战术决策打破了美苏关系的定式,走上了独立自主的成功之路。 杨奎松是党史研究名家,《中间地带》的革命:在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路》虽说是旧作品的修订本,但作者重视这部《少儿作品》,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代表作之一。
关于中国现代史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我们知道得很多,但似乎还很少:从中国共产党创立之初,到国共合作、北伐和“四一二”政变。 从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到二万五千里长征。 从西安事变到皖南事变从抗战胜利到内战爆发……如果我们把这些史实放在国际大背景下来看,本来就不简单的历史,显得更加庞杂。
1920年~1922年间,中国至少出现了7个自称共产主义的组织和政党。 但是,只有由俄罗斯提供经费、陈独秀等人组织的中国共产党幸存了下来。 但是,这个由主要知识分子、学生组成的政党面临的课题之一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和列宁的理论,中国只有200多万产业工人,这么少的工人如何进行革命。 在中国共产党的六大中,莫斯科以为此进行手术的方式改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并将其一半成员作为劳动者成分。
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权威始终存在的共产国际向中国共产党提供的经费支持政策指导也始终在后者曲折的快速发展中相互勾结。 博古肩负着中共中央领导的责任,不能服从群众,但由于得到了共产主义国际的承认,仍然很有权威。 毛泽东与张国焘的斗争也是通过在陕北恢复与共产主义国家的联系,确立了中央的“正统”地位。 共产国际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干预中共组织内部事务,是确定在王明和毛泽东的争论中以毛泽东同志为首。
这本讲述“成功之路”的书,特别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从最初模仿“苏联”到最终放弃的过程。 作者指出广州起义是与“十月革命”最相似的城市起义,同时打着“苏联”的旗号。 这里不是俄语名词,而是成功的革命范式。 按照共产国际的政策构想,中国共产党在1931年毛泽东等人终于开辟的根据地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但是,按照苏维埃革命方针行动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只存在了1070天,结果发生了战术过渡——长征。 到陕北以后,中国共产党从“工农苏维埃”改称“人民苏维埃”。 抗日战争统一战线形成后,中国共产党彻底放弃了“苏联”模式。
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得益于国际大背景,也受制于国际大背景。 特别是受到共产主义国家政策的影响。 从国际背景看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路,作者提问的一系列假设是,与中国相邻的不是苏联,而是美国,如果1937年日本没有全面入侵中国,战后苏联没有出兵中国东北,或者美苏之间没有走向敌对的冷战
作为历史研究者,作者当然知道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我们看到的是“事在人为”的必然。
标题:“共产国际对中共究竟起过多大作用”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zx/23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