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34字,读完约8分钟

天人在相隔近半个世纪后,“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与中国应用语言学家李佩这位伉俪如今挥之不去。 4月5日,后代将两人的骨灰集中埋葬在一起,地点被选为中科院力学所——他们回国时的出发点。

“一抔土一束花,再别郭永怀和李佩”

扫二维码,看相关h5。

黄土,白菊束,繁冗仪式,没有高官致辞,在亲友师生的缅怀与关注下,“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及其夫人、中国应用语言学家李佩两位遗骨葬在一起。 时隔49年,两位老师以这种形式再次相遇。

“一抔土一束花,再别郭永怀和李佩”

这一天是4月5日,清明节后的第一天,共同埋葬地点被选为中科院力学所——郭永怀和李佩当初回国时的出发点。

当初在这里,郭永怀成为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组织者和创始人之一,中国核武器研究开发机构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 李佩则和李政道一起帮助中国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被誉为“中科院最美的玫瑰”。

“一抔土一束花,再别郭永怀和李佩”

现在,人们再次目送着被科技界称赞的伉俪。 上次送别是在今年年初,李先生去世,当时引起了“李佩步一时代”的讨论。 往前走,有点旧,1968年,郭永怀乘飞机坠毁殉职,人们为失去郭先生而悲伤,更为他和警卫小牟利“在生命最后时刻选择用身体保护机密资料”的壮举感慨不已。

“一抔土一束花,再别郭永怀和李佩”

虽然过去近半个世纪了,这些事情也在反复谈论,但两个老师周围的学生和老同事依然想不厌其烦地交谈。 有时也会爆发以前未曾出现在报纸上的“猛料”,但只有一个想法。 我想用这个来纪念和缅怀两位老师,鼓励后辈老一辈科学家优秀的以前的传承。

“一抔土一束花,再别郭永怀和李佩”

合葬仪式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缅怀郭永怀和李佩的纪念大会,本来只在各发言者呆了几分钟,郭永怀的学生、上海大学教授戴世强却讲了近40分钟,一口气讲了7个故事。

“一抔土一束花,再别郭永怀和李佩”

“人的一生,总会对你产生深刻的影响,有几个一生难忘的人。 老郭,老李是我人生中的那两个人。 ”。 1962年10月4日,他第一次见到导师郭永怀时,郭先生带着“象征性”的笑容,清晰地记得“怎样才能成为研究生”。 你们和你们之后的两三代人,将成为国家力学事业的铺路石”。

“一抔土一束花,再别郭永怀和李佩”

之后,这句话成了戴世强的座右铭。 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戴世强都说自己会想起这句话,并自问自答。 “郭先生让你做铺路石,你做好了吗? ”

别人的话,台下的力学所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郑哲敏有时会用手帕擦眼角。 作为曾经的老同事,郑哲敏目送郭永怀,今年却目送李佩。 去年12月,他和国科大的同事一起去看望了李佩。 那天是李先生的生日。

“一抔土一束花,再别郭永怀和李佩”

“李先生去世的时候,有人说她带走了一个时代,是吗? ”。 国科大常务副书记、副校长董军社自问,郭永怀和李佩离开,不是带走了时代,而是为我们诠释了一个时代个人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和担当,应该有什么样的忠孝大义。 他们在时代大潮面前做出了“从条件优越的美国回到当时贫困和贫弱的新中国,以小我为代价,推进一国的快速发展和增长”的价值选择。

“一抔土一束花,再别郭永怀和李佩”

这也是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庆明这几天来思考的问题:我们到底应该向两位老师学习什么?

“要学习郭永怀老师实事求是、不跟风的品格。” 谈明记得1959年初出现了“大跃进”的弊端,但几乎没有人囿于大环境“不跟风”,而郭永怀则不同。 谈明在当时的所有员工报告会上表示,郭氏向所有人确定“不要彻底参与,要多次搞我们的科学”。

“一抔土一束花,再别郭永怀和李佩”

对于李佩,庆明记得的是信中的故事。 那是20世纪50年代末,他刚从中科院力学所毕业,马上写信,向院领导反映问题:七八个人住集体宿舍,中间挤了两张小桌子,晚上不能做研究。

“一抔土一束花,再别郭永怀和李佩”

他惊讶地发现,这封信被院领导交给了李佩,李佩找到他说:“你的信写得真好! ”。 而且,希望他找越来越多面临同样问题的年轻人,一起发表意见。 据李先生说,他正在考虑在院子里为年轻人建另一个集体宿舍。

“一抔土一束花,再别郭永怀和李佩”

倾注心血在中关村科学城的快速发展上,对科学的严谨、对学生和身边员工的关怀……两个多小时过去了,当天参加者在各种各样的过去中缅怀了两位老师。

“一抔土一束花,再别郭永怀和李佩”

集体默哀后,人们排起长队,手握白菊束,五人一组,鞠躬致敬,献花哀悼。

墓碑上刻着的铭文中写着“一对伉俣,两个传说。 怀瑾佩瑜,师表继承人”。 你们俩长眠在这里,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科学技术发展。

本报北京4月5日电

中国青年报新闻网记者邱晨辉源:中国青年报( 年04月06日 版)

黄土,白菊束,繁冗仪式,没有高官致辞,在亲友师生的缅怀与关注下,“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及其夫人、中国应用语言学家李佩两位遗骨葬在一起。 时隔49年,两位老师以这种形式再次相遇。

“一抔土一束花,再别郭永怀和李佩”

这一天是4月5日,清明节后的第一天,共同埋葬地点被选为中科院力学所——郭永怀和李佩当初回国时的出发点。

当初在这里,郭永怀成为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组织者和创始人之一,中国核武器研究开发机构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 李佩则和李政道一起帮助中国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被誉为“中科院最美的玫瑰”。

“一抔土一束花,再别郭永怀和李佩”

现在,人们再次目送着被科技界称赞的伉俪。 上次送别是在今年年初,李先生去世,当时引起了“李佩步一时代”的讨论。 往前走,有点旧,1968年,郭永怀乘飞机坠毁殉职,人们为失去郭先生而悲伤,更为他和警卫小牟利“在生命最后时刻选择用身体保护机密资料”的壮举感慨不已。

“一抔土一束花,再别郭永怀和李佩”

虽然过去近半个世纪了,这些事情也在反复谈论,但两个老师周围的学生和老同事依然想不厌其烦地交谈。 有时也会爆发以前未曾出现在报纸上的“猛料”,但只有一个想法。 我想用这个来纪念和缅怀两位老师,鼓励后辈老一辈科学家优秀的以前的传承。

“一抔土一束花,再别郭永怀和李佩”

合葬仪式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缅怀郭永怀和李佩的纪念大会,本来只在各发言者呆了几分钟,郭永怀的学生、上海大学教授戴世强却讲了近40分钟,一口气讲了7个故事。

“一抔土一束花,再别郭永怀和李佩”

“人的一生,总会对你产生深刻的影响,有几个一生难忘的人。 老郭,老李是我人生中的那两个人。 ”。 1962年10月4日,他第一次见到导师郭永怀时,郭先生带着“象征性”的笑容,清晰地记得“怎样才能成为研究生”。 你们和你们之后的两三代人,将成为国家力学事业的铺路石”。

“一抔土一束花,再别郭永怀和李佩”

之后,这句话成了戴世强的座右铭。 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戴世强都说自己会想起这句话,并自问自答。 “郭先生让你做铺路石,你做好了吗? ”

别人的话,台下的力学所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郑哲敏有时会用手帕擦眼角。 作为曾经的老同事,郑哲敏目送郭永怀,今年却目送李佩。 去年12月,他和国科大的同事一起去看望了李佩。 那天是李先生的生日。

“一抔土一束花,再别郭永怀和李佩”

“李先生去世的时候,有人说她带走了一个时代,是吗? ”。 国科大常务副书记、副校长董军社自问,郭永怀和李佩离开,不是带走了时代,而是为我们诠释了一个时代个人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和担当,应该有什么样的忠孝大义。 他们在时代大潮面前做出了“从条件优越的美国回到当时贫困和贫弱的新中国,以小我为代价,推进一国的快速发展和增长”的价值选择。

“一抔土一束花,再别郭永怀和李佩”

这也是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庆明这几天来思考的问题:我们到底应该向两位老师学习什么?

“要学习郭永怀老师实事求是、不跟风的品格。” 谈明记得1959年初出现了“大跃进”的弊端,但几乎没有人囿于大环境“不跟风”,而郭永怀则不同。 谈明在当时的所有员工报告会上表示,郭氏向所有人确定“不要彻底参与,要多次搞我们的科学”。

“一抔土一束花,再别郭永怀和李佩”

对于李佩,庆明记得的是信中的故事。 那是20世纪50年代末,他刚从中科院力学所毕业,马上写信,向院领导反映问题:七八个人住集体宿舍,中间挤了两张小桌子,晚上不能做研究。

“一抔土一束花,再别郭永怀和李佩”

他惊讶地发现,这封信被院领导交给了李佩,李佩找到他说:“你的信写得真好! ”。 而且,希望他找越来越多面临同样问题的年轻人,一起发表意见。 据李先生说,他正在考虑在院子里为年轻人建另一个集体宿舍。

“一抔土一束花,再别郭永怀和李佩”

倾注心血在中关村科学城的快速发展上,对科学的严谨、对学生和身边员工的关怀……两个多小时过去了,当天参加者在各种各样的过去中缅怀了两位老师。

“一抔土一束花,再别郭永怀和李佩”

集体默哀后,人们排起长队,手握白菊束,五人一组,鞠躬致敬,献花哀悼。

墓碑上刻着的铭文中写着“一对伉俣,两个传说。 怀瑾佩瑜,师表继承人”。 你们俩长眠在这里,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科学技术发展。

本报北京4月5日电

标题:“一抔土一束花,再别郭永怀和李佩”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zx/23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