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35字,读完约3分钟
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方面,监管部门不断敲响合规管理的警钟。
记者了解到,监管部门近日对今年上半年的银行案件进行了调查,并报告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风险和问题。据调查,信贷领域是欺诈案件高发区,其中“借假名字”和虚假质押是两个突出问题。
“借用冒名顶替者”来加速原型
今年以来,银行信贷领域出现了许多欺诈案件,其中冒名顶替骗取银行信贷资金的案件频频发生,给银行机构带来了风险。
所谓“冒名贷款”,是指借用或冒用他人的信息和资料,以他人的名义向银行贷款。值得注意的是,“冒名顶替”贷款的目的是为了套取银行信贷资金,而且大部分贷款不会正常偿还,导致银行信贷资金流失。
今年以来,许多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借贷冒领”案件的高发机构,开展了专项整治活动。据记者了解,某地方的一家农村商业银行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收到了100多起“被贷款”的投诉,“被贷款”和“信用不良”给冒名顶替者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和声誉损失。对于这些“贷款人”来说,清除不良信用记录需要很多时间和多个程序。
对于这种破坏正常金融秩序的行为,监管机构今年加大了打击力度,以加快隐藏案件的侦破。
据了解,今年以来,广东、山东等地区开展了收不良贷款和打击恶意逃废债务的行动,加快了风险清理速度,加快了“借贷冒领”贷款案件的曝光,防止了案件风险进一步恶化,净化了信贷环境,确保了信贷资金安全。
虚假贸易融资再次成为焦点
在贷款欺诈案件中,虚假抵押贷款欺诈案件时有发生。此类案件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编造贷款申请材料骗取贷款,提供虚假的保证金质押等。、或企业通过伪造材料私下释放质押物,导致质押物暂停空.
值得注意的是,应收账款欺诈案最近引起了市场的极大关注。7月份在诺亚财富曝光的成兴国际应收账款案,由于涉案金额巨大,涉及众多资产管理机构,引起了市场的极大关注。这起贸易融资案件的曝光,将把“贸易背景真实性”的拷问再次推到风口浪尖。
事实上,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行政处罚案件中,银行和金融机构因忽视“行业背景真实性”环节而受到监管严厉处罚的案件并不少见。一项监管调查显示,今年上半年,2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遭遇应收账款融资欺诈案件,涉案金额约90亿元。
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此类案件一般具有“一站式”和连续犯罪的特点。一方面,欺诈者虚构应收账款债权,伪造应收账款债权确认书、债权转让通知书等。,并派人冒充债务人的工作人员在贷前调查中蒙混过关;另一方面,在一个机构成功实施后,欺诈者在其他机构相继重复实施。
就在今年7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推进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从业务模式和风险控制两个方面为银行、保险机构等从事供应链金融的机构提供了业务标准。文件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时,应对交易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进行尽职调查和专业判断;坚持真实交易背景,严格防范虚假交易、虚假融资和非法获利。坚持交易信息的可用性,并确保直接获得第一手原始交易信息和数据。
标题:骗贷案件多发 高压监管让“李鬼”现原形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zx/9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