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39字,读完约5分钟
程艳芳和程艳亮正在为病人准备中药
记者华延安通讯员记者王摄影
核心提示| 20年前,19岁的程艳芳一毕业就来到郑州一家省级医院工作。她有机会留在省城,展示自己的才华,但她选择回到栾川县宋卡镇马泉村当一名乡村医生,以改善家乡“缺医少药”的问题。后来,我弟弟程艳亮学医归来,加入了她姐姐的乡村诊所。9日,他们被评为全省“最美乡村医生”。
村卫生所看医生很好,村民们来找大病和小病
15日,记者来到栾川县宋卡镇马泉村,发现村里有一个标准化的卫生所、一个输液室和一个诊断室。在诊室里,中药柜和西药柜是分开放置的。在输液室,程艳芳正在为65岁的村民刘桦量血压。
“我有血脂过高和高血压的老问题。如果我不舒服,我会在健康诊所吃一些药。村卫生所里满是药品。严芳和她的妹妹仔细地看医生。我开车去县城一个多小时,还是晕车。”刘桦说,村里1284名村民,不管是大病还是小病,都来到了村卫生所。
程艳芳说,马泉村“山高石多,出门可攀”,地形复杂,交通十分不便。开车到宋卡镇至少需要40分钟,到栾川县需要一个多小时。村卫生所有全套药品,村民们可以看到常见的疾病。
放弃省医院的工作,回到家乡的山村开诊所
然而,20年前,乡村诊所“缺少医生和药品”。程艳芳说,当时村里只有两个赤脚医生,医疗条件很差。此外,旅行不方便,村民们头痛发烧。他们都躺在家里休息,或者做些姜汤和凉茶。
正是这种“缺医少药”的记忆影响了程艳芳和他的弟弟程艳亮的人生选择,进而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1994年6月,从医学院毕业后,程艳芳去了郑州一家省立医院工作。她负责给窗口的病人吃药,她的工作简单而繁忙。后来,我在家乡当乡村医生的叔叔发了一条信息,说村里的医疗条件很差,并问她是否会回来。她不能担心她的村民,也不能忍受离开她的工作。
经过一个月的奋斗,她回到了马泉村,她的家人筹集了近1万元为她建了一个新诊所,只有一张桌子、一张床、一个探视箱、一个输液架、一个血压计和一个听诊器。恶劣的条件并没有打消她的热情。每天,她只有1.5米高,她还是一张娃娃脸。她很早就把诊所收拾好,等着村民来咨询。但是半年后,只有少数村民来看病。
“每个人都认为我太年轻,不相信我。我感到心里不舒服。回来是错的吗?”程艳芳说,在这个“冷板凳”期间,她读了很多医学书籍来充实自己。
用嘴吸出新生儿嘴里的粘液,给村民留下深刻印象
1995年,19岁的程艳亮毕业了。因为他热爱医生这一职业,又深受姐姐的困扰,他直接回到了家乡,在姐姐的诊所工作。“我姐姐去学校学习妇女和儿童。我学习了中医和西医。我们应该互相合作去看医生。应该更好。”15日,程艳亮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一年来的想法。
然而,村民们对此并不乐观,很少有人来诊所看病。
直到1995年初的一个晚上,一个临产的孕妇被她的家人送到诊所,她的羊水已经破了,去镇医院已经太晚了。程艳芳接生了婴儿。经过半个小时的努力,婴儿终于安全出生了。然而,婴儿没有哭,这吓坏了在场的每个人。程艳芳拿着棉签擦拭宝宝口鼻的粘液,发现喉咙里还有很多粘液,导致孩子窒息。然而,诊所里没有吸痰器,程艳芳立即俯下身,把孩子喉咙里的粘液一口一口地吸了出来。最后,她听到了孩子的哭声,每个人悬着的心都放下了。
这时,弟弟妹妹被认出来了,更多的村民来看这种病。这个村子位于钼矿区,每年都有许多矿工来看望他们的兄弟姐妹。在一个冬天的午夜11点,有雪和鹅毛。一个在山顶做饭的女人由于一氧化碳中毒而失去了知觉。程艳芳踩着脚下的雪,翻山越岭去参观工地。直到病情稳定,她才离开。“我回来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凌晨两点了。我的眉毛都是冰雹,我的裤腿都湿透了,我的手冻成了胡萝卜。”程艳芳回忆当年,说:
行医20年后,我挣了7万到8万元的账单
在健康中心,程艳亮向记者展示了他们的“发明”:一排装满草药的玻璃瓶,上面贴着标签。“村民们体力劳动强度很大,许多人患有风湿病。西药是消炎止痛的,我们用普通的中草药配制了六七种止痛除湿的药物。村民们把它们拿去洗,效果还不错。”
在程艳芳的家里,记者还看到了一叠约15厘米厚的钞票,上面写着患者姓名、用药情况、药价等信息,很多纸张都有明显的缺陷。“这是从1994年诊所开业的那一年写下来的。最少是几美元,最多是几十美元。一共是7万元和8万元。有些病人忘记带钱,有些手头没有足够的钱。他们中的许多人被遗忘了,有些人已经不在马泉村了。我们还没有收账。”程艳芳说道。
程艳亮说,兄妹之间行医一直有个规矩。家庭状况相似的患者将获得成本价。如果条件太困难,他们就收不到钱。如果他们真的没钱看医生,他们会先获得信贷,所有人走后的坏账将被免除。“当医生不能是为了赚钱。它应该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治病。我们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医生。”
标题:栾川女子回村开诊所服务乡邻 20年赚七八万账单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zx/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