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209字,读完约28分钟

最近,湖南文艺出版社相继发行了岳南费用8年撰写的长篇纪实作品《南渡北归》的《南渡》、《北归》、《离别》3首,共计170万字。 这两年,该作品在内地销售了近40万套,台湾繁体字版销售了近10万套,在两岸网络民间引起反响。 年,在《亚洲周刊》评选年度的世界华文十大好书(非虚构)中获胜。 被誉为“精心整理众多纷繁的现代史”、“全景再现中国最后大师集团命运急剧变迁的历史书”。

“疼痛与忧思”

但是,网民感到感动和悲伤的,不仅仅是书中描写的抗战时期知识分子流亡西南的学术命运,更是这些优秀学者在“文革”中的一系列政治遭遇。 相比之下,人们却为了经历千难万险而在抗战中不死,在“文革”中死去的大师,和这个民族文化、学术上的衰退,怀着深深的爱情而哭泣。

“疼痛与忧思”

所有的历史都是现代史。 反思“文革”的目的是为了指出疼痛,刺激国民曾经的心灵扭曲和本相变形的根本原因,也追究现在“心乱、信仰分裂、道德不妥当之源”的混乱之源。 反省不止一文一日的成功。 但是,追寻现在和过去,有助于国民觉醒后自觉地到达中国梦、强国梦。

“疼痛与忧思”

“文革”:知识分子的团体挽歌

《南渡北归》第一部的《南渡》讲述了1937年“卢沟桥事变”时,日本全面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平津、上海等地相继沦陷。 为了留下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国民政府全力支持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的教授和学子从平津、华北、华东等沦陷区向西迁移。 许多知识分子从此开始了无法回头的流亡、学业和学业生涯。

“疼痛与忧思”

8年的血火交织的抗战,山河破碎,漂浮在风中。 但是,战时中国的教育和科学研究并未停止,反而被奇堀的高度推动,成为历史的标杆。 向历史后面的人展示的是,在敌机全天候轰炸中,南渡学习人心忧国难,“千秋耻,终成雪。 兴业、须人杰”的气概,将课程转移到林山沟,继续学术和文化工资。

“疼痛与忧思”

“瘐信不怜江南,杜甫喜收蓟北”。 之后,在凯歌声中,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历史上第四次南渡后的大回归。 这就是第二部分书名《北归》的由来。

“疼痛与忧思”

抗战胜利后,流亡的知识分子真的回到了朝思梦寐以求的国家故土。 但是,经过理发短暂的时间,等待着这些自由知识分子的,不是喜悦和笑容,而是阴云血肉横飞的内战硝烟和“反右”、“文革”的阴霾。 这些知识分子在翻云覆雨的大变局前后,开始了新的凶恶而不可预测的人生之旅。 结果,正如大家所见,一面是胡适、梅李琦、傅斯年、李济、董作宾、钱穆、毛子水等大师,携眷带口,带着他们个人的理想和主义,越过台湾海峡,进行第二次“南渡”, 另一方面,陈寅恪、叶企孙、饶毓泰、曾昭拂、吴宓等大师,在《南渡》中突然皈依,回归故乡,极力适应,但终于在大时代的洪流中哀婉离去,后面的处境凄凉。 更多的“北归”后,有原地不动的知识分子,坚守家乡,积极改造,当晚的境界更是叹息不已——投湖,上吊,饮毒,洗冤。 向达、汪礳、俞大画、陈梦家、傅乐焕、穆旦等。 当然,有些人在“文革”中左右源头,卖掉避难所,一时走红。 冯友兰、周一良等,最终陷入了举世瞩目的不自然状况。 斯人已经去了! 真的想哭没有眼泪,扼腕浩叹——这就是《北归》之后的第三部《离别》的大致脉络。

“疼痛与忧思”

为师父的离别而深深哭泣

陈寅恪《文革》的境遇如何? 众所周知,他精通十几种外语文案,37岁成为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之一,被学术界誉为300多年来独一无二的“大师中的大师”。 这样的身体,在1957年“反右”之后持续不幸,在“文革”中更是被毒死了。 当时陈寅恪已经失明了,造反派把他当作“牛鬼蛇神”拖下床,强行跪下来背诵毛主席的语录。 如果不能背诵或背错了,将受到侮辱、铜头皮带灰尘或棍棒头的惩罚。 1969年春节过后,陈寅恪一家被打扫完离开家,离开中山大学的康乐园大楼,进入四面通风的平房居住。 此时的陈寅恪病弱,难以进入汤水的“流食”,偶尔好友避开反派的监视偷偷拜访,躺在病床上的陈寅恪无言,但眼角却流出浑浊的泪水。

“疼痛与忧思”

1969年5月5日,陈寅恪被迫向当权者“口头交接”。 陈氏有句话“我现在例如在死囚牢房”,终于流下了眼泪。 造反派带了几个高音喇叭过来绑在陈氏床头朝那叫声搏斗。 患有严重失眠和心脏病的陈寅恪立即心脏病发作。 当时住在大阪的梁宗岱夫人甘少苏深刻地想起了这一点。 “那时,维修人员及其家人特别害怕高音喇叭,一听到高音喇叭的声音,就提心吊胆。 她说:“造反派经常用高音喇叭通知会议,叫来人批评示威游行,一次出来就是小死。” “历史系一级教师陈寅恪双目失明,从扬声器里叫到他的名字时,全身颤抖,湿透了裤子……”

“疼痛与忧思”

“元亮虚留命,灵均久失魂。 人生终究有死,遗恨稳固天下。 ”这陈寅恪死前在这个世界留下的内心独白,也是他向这个扭曲的社会和人心发出的怒吼。

“疼痛与忧思”

1958年陈寅恪被批评后,他的弟子王礳也参与其中,遭到被称为“革命战友”的批评和围攻,王氏不堪屈辱,当晚喝了“敌畏”。 这一天是1966年6月11日,王礳50岁,是北京大学第一位因“文革”自杀的教授。 另一位弟子叫刘望遂,在“文革”爆发时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 房屋被没收时,刘氏被拖到水缸前,被水缸压在头脚下,窒息而死。

“疼痛与忧思”

疯狂的岁月,为什么说“善”?

在这疯狂的岁月里所酝酿的人性的丧失和人类的悲剧,是很难写书的。

原燕京大西洋语系主任由赵罗蕤担纲,另外还有俞大画、胡百姓李、吴兴华三位教师。 1948年底,国共快要出名的时候,俞大绘的哥哥、国民党交通部长俞大维“抢救”了飞机,毅然决然的决定和丈夫留在北平。 1952年院系调整后,成为北大西语系教师。

“疼痛与忧思”

1966年8月24日晚,俞大画在白天搏斗后,傍晚被放回家独自躺着呻吟。 很久以前,另一个反体制派跳了进来,抓住俞的头发拖到床下,接着撞到墙上,供认了罪行。 据俞理说,红卫兵宁可从上衣上剥下这个年龄的50多岁的女教授,用铜头皮带打她,俞躺在地上,嚎啕大哭。 红卫兵没收了那所房子的东西,装上卡车带走了。 那天晚上,从昏迷中醒来的俞大画忍受不了这样的侮辱,吃了大量安眠药自杀了。 这是第一位在北京大学自杀的女教授。

“疼痛与忧思”

俞大绘的丈夫是曾昭选乃曾国藩的重孙、著名化学家,曾任北大教务长、高等教育部副部长等职。 1957年被右派解雇,次年转入武汉大学化学系“政治改造、事业招聘”。 俞大画的死传到武汉,已经身患癌症的曾昭当场昏厥。 1967年12月8日被迫害身亡。 死后的曾昭取出无人尸体,学校当局在单身宿舍的床上变质腐烂。 多亏曾先生的侄子从国外来看望叔叔,看到这样悲惨的场面,从学校外面发现了台车,含泪火化了曾昭的尸体,然后把骨灰扔进了长江。

“疼痛与忧思”

赵蕤的丈夫、古文案和青铜器专家陈梦家,因为“文革”爆发,无法忍受反派的批评和侮辱,决心“再也不能当猴子了”,1966年8月吃安眠药自杀未遂后,于9月3日在自己的黑房上吊。 在陈梦家首次自杀未遂的第二天,红卫兵再次抄写了陈氏的房子。 吊儿郎当把赵萝蕤的头发剃成“阴阳头”,拉到北大学校,遭到更酷的光溜溜和殴打——赵萝蕤手中最威猛、最凶恶、反复掌中赵萝蕤耳光的,竟然是赵萝蕤亲自教导留在学校, 经过这身心痛苦和人格侮辱,赵的心受到了重大打击,精神分裂症加剧。

“疼痛与忧思”

与陈梦家齐名的“四大右派”之一北大教授向达,在“文革”中被造反派带到昌平太平庄劳动,夜晚卧室门从外面关闭,夜间如厕一律不准。 严重肾病,全身水肿,尿液不能排出。 但是,不允许送医院救治,只护送了校内的“劳动改造”。 1966年11月24日,一代史学巨匠向达在痛苦中被尿液窒息而死。

“疼痛与忧思”

背叛,为什么要说“信”

“人类没有眼泪”。 极端情况下,亲情崩溃,朋友反目,同道成仇,比较多。 此后,连“冰冷的眼泪”也变少了。

因众所周知的“海瑞罢免官”而困扰的吴晗,成为了砍10年“文革”刀祭旗的第一人。 吴晗死的时候,头发被吊起来的人拔掉了光,掉了牙,屎被拉在裤子里。

“疼痛与忧思”

据考证,那一年,中科院历史研究所从事的副所长兼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尹达多次与吴晗、邓拓合作,成为好友。 当时,尹先生不仅和吴晗一起负责《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制作工作,还和邓拓一起负责建设中国历史博物馆。 然后,当“文革”风暴袭来时,印第安纳波利斯为什么从那里来——他以历史为阵地,组织了“史绍宾”的写作小组。 也就是说,他以中国“史学界哨兵”自居,抓住了失势的知识分子。 当时的翟伯赞、范文澜很快失势,“史绍宾”成为调查、批判斗争的对象。 而吴晗的“海瑞罢免官”事件,“史绍宾”以敏感的政治嗅觉,正面痛击了吴晗。

“疼痛与忧思”

届时,贵为“中央文革集团”成员尹达回到被称为“红堡”的历史所,汇聚了“史绍宾”创作集团的得力干部,在《人民日报》上长达1万6千余言的文案“吴晗投靠胡适的铁证:一九三○”

“疼痛与忧思”

1972年,79岁的国学大师吴宓获准返回重庆治病,住在原校内宿舍三楼的一间9平方米的小黑屋里。 吴本性一介的书生,运动一来,就不可避免,只会被同事中伤歼灭。 例如,他在日记中说:“下午2~6点,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教育研究组合并了运动座谈会。 某二同志亲临现场,重新供认生命。 耿振华、田子贞、李维品、朱学兰、周显忠、范太前等发言,向咪咪收集箭”——如何“向咪咪收集箭”呢? “命美和父亲、碧柳、兰芳断绝关系。 大家都在逼迫咪咪和张宗芳的关系……田子贞又曝光了曾经凤常带花来,为咪咪插了一壶。 朱学兰提到一位女副教授,米外室考试时,米献茶,为了醪……”

“疼痛与忧思”

并且,在日记中还这样补充道——田子贞说:“咪咪在某个晚上发表了‘打败所有牛鬼蛇神’的发言。 打倒,即打倒企图席卷牛鬼蛇神的人。 即使反对这项运动,罪过也很大! ”平时同事,瞬间反目,捏造附会,井下石。 吴宓虎落平阳,然后完全坠入深渊。

“疼痛与忧思”

应该考虑“我们的思考”

当时,在民族存亡未卜的困难时期,南渡知识分子意味深长,流浪不屈,精神上提高了全体人民的抗战力量,为民族留下了文化血脉和读书种子,弦歌不辍,香火不断。 但是,1957年“反右”出洞后,1957年至1957年的“文革”10年间滞留大陆,贯通中西的硕学鸿儒若寒蝉,从此集体失声、民主不彰,学术自由消失。 在“文革”中,以前流传着文化的大楼轰然倒塌,学术阵地骨气腾腾。 在长满野草的文化荒原中,除了叼着人骨的狼嚎之外,再也感受不到人类文明的气息了。

“疼痛与忧思”

现在的中国学术界,有一个悲伤的事实,就是大师渐行渐远,隐藏在历史岚山雾的大海中。 千年古来流传的弦歌已经消失,道德根系几乎彻底断裂,学术进程从源头上开始停滞,教育人灯火暗淡。 大师们那一年的《续命河汾之志》成了苍凉的绝音。 大师之后没有大师。 人们看到的只是漂浮在天与地之间的一缕突然明暗飞舞的线香之火——这是“文革”为中国文化学术结成的坏结果。

“疼痛与忧思”

更深的影响是其遗毒散布并蔓延。 像地下水污染一样,排放和净化需要多长时间? 残酷的历史似乎教化了人们生存的妙策——背叛、背叛、虚假、攻击,似乎成了一些人的人生哲学。 他们很好地掌握了进攻防御战略的妙策。 为了利益使用舵,明哲保护自己……就连被称为“世界之盐”的知识分子自己也应该怎么办呢? 新时代到来了,尽管政府和有识之士奔走呼号,萌发了干坤的志向,但步履维艰,成本无穷——知识分子应该成为社会呼吸的肺腔和喉管,但它们曾经与窒息割裂。 知识分子应该成为社会的脊梁和硬骨,但它们曾经被打断和根除过的知识分子本来应该成为中国最自由的心灵,承载着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和德行根脉的香火,但他们的心灵却像心悸、惶恐、浮冰。 他们自己因为“留下伤疤忘了疼痛”,甚至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和愿望。 历史的镜子被打碎了,文化的温情完全消失了,冷酷无情,面目狰狞,人们变得非理性的群盲,集体失去了记忆。

“疼痛与忧思”

历史反映着正义和邪恶的镜子,没有反省和悔改的民族没有希望和未来。 “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 现在,在“文革”的惨祸已经结束30多年的今天,难道不应该还原“文革”的历史,揭示真相,找到社会问题的核心吗?

“疼痛与忧思”

另一方面,我认为“文革”当然是人性邪恶的集大成者。 它将人类社会的进化还原为蛮荒时代嗜血族类弱肉强食、“适”者的生存,失去了基本文明。 人们血液中的人性邪恶都被激发了。 毕竟“好人也是坏人”,和人们一起毁好人,不仅仅是善恶的区别。 事实上,人们也许应该改变对这个人类历史上的“人祸”的看法。 也就是说,超越了人们普遍理解的善恶之争、对错之争,善应有善报,恶应有恶报。 一方面是因为人性中的光和黑暗是共生共存的,善恶无法量化,因此作为个人无法准确测量和分类。 另一方面,“邪恶制度下的人性”用类似日常潮流的方法将恶行正常化、合理化地表现出来——有人能安然置身于时代的漩涡中吗? 但是,谁要对“文革”的“邪恶制度”负责呢!

“疼痛与忧思”

因为,仅仅分辨正义和邪恶是不够的。 简单的善与纯粹的恶,是人类的“天然性”,善恶站在同一侧。 站在一边的,是不可缺少的健全社会的法律制度,是审慎追赶、民德深厚、道德和谐的文化内,是对历史的尊重和道德的敬畏,是人类的“社会性”。 为了健全法律制度、道德自觉和文化良知,中国需要一百年也不为过! 唯之也是如此。 巴金斯担心的“文革”的惨祸不再重演,实现了中国伟大的民族复兴。

“疼痛与忧思”

记得2005年出版的李宁武着有《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本质》一书指出:“我们应该思考”。 也就是说,不仅要记录和研究“文革”,还必须反思思维方式本身。 迄今为止,关于“文革”的研究有局限性。 也就是说,经常在“简单否定”的层面上旋转,通过固定于“文革”的思维模式研究“文革”,从而简单地否定和批判了自己。 “历史的解体如果停留在单纯的对历史的否定上,就容易引起简单的再否定,形成循环否定的历史怪圈。 ”

“疼痛与忧思”

有人说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这样的教训真的很深刻。 中国的历史悠久得令人自豪,但“文革”却消耗了几千年的历史一半。 这种历史实践中的反动和内耗循环,必然充满着反人性、反历史、反人类的血腥气味——这是《南渡北归》所揭示和反省的地方吧。

“疼痛与忧思”

最近,湖南文艺出版社相继发行了岳南费用8年撰写的长篇纪实作品《南渡北归》的《南渡》、《北归》、《离别》3首,共计170万字。 这两年,该作品在内地销售了近40万套,台湾繁体字版销售了近10万套,在两岸网络民间引起反响。 年,在《亚洲周刊》评选年度的世界华文十大好书(非虚构)中获胜。 被誉为“精心整理众多纷繁的现代史”、“全景再现中国最后大师集团命运急剧变迁的历史书”。

“疼痛与忧思”

但是,网民感到感动和悲伤的,不仅仅是书中描写的抗战时期知识分子流亡西南的学术命运,更是这些优秀学者在“文革”中的一系列政治遭遇。 相比之下,人们却为了经历千难万险而在抗战中不死,在“文革”中死去的大师,和这个民族文化、学术上的衰退,怀着深深的爱情而哭泣。

“疼痛与忧思”

所有的历史都是现代史。 反思“文革”的目的是为了指出疼痛,刺激国民曾经的心灵扭曲和本相变形的根本原因,也追究现在“心乱、信仰分裂、道德不妥当之源”的混乱之源。 反省不止一文一日的成功。 但是,追寻现在和过去,有助于国民觉醒后自觉地到达中国梦、强国梦。

“疼痛与忧思”

“文革”:知识分子的团体挽歌

《南渡北归》第一部的《南渡》讲述了1937年“卢沟桥事变”时,日本全面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平津、上海等地相继沦陷。 为了留下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国民政府全力支持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的教授和学子从平津、华北、华东等沦陷区向西迁移。 许多知识分子从此开始了无法回头的流亡、学业和学业生涯。

“疼痛与忧思”

8年的血火交织的抗战,山河破碎,漂浮在风中。 但是,战时中国的教育和科学研究并未停止,反而被奇堀的高度推动,成为历史的标杆。 向历史后面的人展示的是,在敌机全天候轰炸中,南渡学习人心忧国难,“千秋耻,终成雪。 兴业、须人杰”的气概,将课程转移到林山沟,继续学术和文化工资。

“疼痛与忧思”

“瘐信不怜江南,杜甫喜收蓟北”。 之后,在凯歌声中,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历史上第四次南渡后的大回归。 这就是第二部分书名《北归》的由来。

“疼痛与忧思”

抗战胜利后,流亡的知识分子真的回到了朝思梦寐以求的国家故土。 但是,经过理发短暂的时间,等待着这些自由知识分子的,不是喜悦和笑容,而是阴云血肉横飞的内战硝烟和“反右”、“文革”的阴霾。 这些知识分子在翻云覆雨的大变局前后,开始了新的凶恶而不可预测的人生之旅。 结果,正如大家所见,一面是胡适、梅李琦、傅斯年、李济、董作宾、钱穆、毛子水等大师,携眷带口,带着他们个人的理想和主义,越过台湾海峡,进行第二次“南渡”, 另一方面,陈寅恪、叶企孙、饶毓泰、曾昭拂、吴宓等大师,在《南渡》中突然皈依,回归故乡,极力适应,但终于在大时代的洪流中哀婉离去,后面的处境凄凉。 更多的“北归”后,有原地不动的知识分子,坚守家乡,积极改造,当晚的境界更是叹息不已——投湖,上吊,饮毒,洗冤。 向达、汪礳、俞大画、陈梦家、傅乐焕、穆旦等。 当然,有些人在“文革”中左右源头,卖掉避难所,一时走红。 冯友兰、周一良等,最终陷入了举世瞩目的不自然状况。 斯人已经去了! 真的想哭没有眼泪,扼腕浩叹——这就是《北归》之后的第三部《离别》的大致脉络。

“疼痛与忧思”

为师父的离别而深深哭泣

陈寅恪《文革》的境遇如何? 众所周知,他精通十几种外语文案,37岁成为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之一,被学术界誉为300多年来独一无二的“大师中的大师”。 这样的身体,在1957年“反右”之后持续不幸,在“文革”中更是被毒死了。 当时陈寅恪已经失明了,造反派把他当作“牛鬼蛇神”拖下床,强行跪下来背诵毛主席的语录。 如果不能背诵或背错了,将受到侮辱、铜头皮带灰尘或棍棒头的惩罚。 1969年春节过后,陈寅恪一家被打扫完离开家,离开中山大学的康乐园大楼,进入四面通风的平房居住。 此时的陈寅恪病弱,难以进入汤水的“流食”,偶尔好友避开反派的监视偷偷拜访,躺在病床上的陈寅恪无言,但眼角却流出浑浊的泪水。

“疼痛与忧思”

1969年5月5日,陈寅恪被迫向当权者“口头交接”。 陈氏有句话“我现在例如在死囚牢房”,终于流下了眼泪。 造反派带了几个高音喇叭过来绑在陈氏床头朝那叫声搏斗。 患有严重失眠和心脏病的陈寅恪立即心脏病发作。 当时住在大阪的梁宗岱夫人甘少苏深刻地想起了这一点。 “那时,维修人员及其家人特别害怕高音喇叭,一听到高音喇叭的声音,就提心吊胆。 她说:“造反派经常用高音喇叭通知会议,叫来人批评示威游行,一次出来就是小死。” “历史系一级教师陈寅恪双目失明,从扬声器里叫到他的名字时,全身颤抖,湿透了裤子……”

“疼痛与忧思”

“元亮虚留命,灵均久失魂。 人生终究有死,遗恨稳固天下。 ”这陈寅恪死前在这个世界留下的内心独白,也是他向这个扭曲的社会和人心发出的怒吼。

“疼痛与忧思”

1958年陈寅恪被批评后,他的弟子王礳也参与其中,遭到被称为“革命战友”的批评和围攻,王氏不堪屈辱,当晚喝了“敌畏”。 这一天是1966年6月11日,王礳50岁,是北京大学第一位因“文革”自杀的教授。 另一位弟子叫刘望遂,在“文革”爆发时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 房屋被没收时,刘氏被拖到水缸前,被水缸压在头脚下,窒息而死。

“疼痛与忧思”

疯狂的岁月,为什么说“善”?

在这疯狂的岁月里所酝酿的人性的丧失和人类的悲剧,是很难写书的。

原燕京大西洋语系主任由赵罗蕤担纲,另外还有俞大画、胡百姓李、吴兴华三位教师。 1948年底,国共快要出名的时候,俞大绘的哥哥、国民党交通部长俞大维“抢救”了飞机,毅然决然的决定和丈夫留在北平。 1952年院系调整后,成为北大西语系教师。

“疼痛与忧思”

1966年8月24日晚,俞大画在白天搏斗后,傍晚被放回家独自躺着呻吟。 很久以前,另一个反体制派跳了进来,抓住俞的头发拖到床下,接着撞到墙上,供认了罪行。 据俞理说,红卫兵宁可从上衣上剥下这个年龄的50多岁的女教授,用铜头皮带打她,俞躺在地上,嚎啕大哭。 红卫兵没收了那所房子的东西,装上卡车带走了。 那天晚上,从昏迷中醒来的俞大画忍受不了这样的侮辱,吃了大量安眠药自杀了。 这是第一位在北京大学自杀的女教授。

“疼痛与忧思”

俞大绘的丈夫是曾昭选乃曾国藩的重孙、著名化学家,曾任北大教务长、高等教育部副部长等职。 1957年被右派解雇,次年转入武汉大学化学系“政治改造、事业招聘”。 俞大画的死传到武汉,已经身患癌症的曾昭当场昏厥。 1967年12月8日被迫害身亡。 死后的曾昭取出无人尸体,学校当局在单身宿舍的床上变质腐烂。 多亏曾先生的侄子从国外来看望叔叔,看到这样悲惨的场面,从学校外面发现了台车,含泪火化了曾昭的尸体,然后把骨灰扔进了长江。

“疼痛与忧思”

赵蕤的丈夫、古文案和青铜器专家陈梦家,因为“文革”爆发,无法忍受反派的批评和侮辱,决心“再也不能当猴子了”,1966年8月吃安眠药自杀未遂后,于9月3日在自己的黑房上吊。 在陈梦家首次自杀未遂的第二天,红卫兵再次抄写了陈氏的房子。 吊儿郎当把赵萝蕤的头发剃成“阴阳头”,拉到北大学校,遭到更酷的光溜溜和殴打——赵萝蕤手中最威猛、最凶恶、反复掌中赵萝蕤耳光的,竟然是赵萝蕤亲自教导留在学校, 经过这身心痛苦和人格侮辱,赵的心受到了重大打击,精神分裂症加剧。

“疼痛与忧思”

与陈梦家齐名的“四大右派”之一北大教授向达,在“文革”中被造反派带到昌平太平庄劳动,夜晚卧室门从外面关闭,夜间如厕一律不准。 严重肾病,全身水肿,尿液不能排出。 但是,不允许送医院救治,只护送了校内的“劳动改造”。 1966年11月24日,一代史学巨匠向达在痛苦中被尿液窒息而死。

“疼痛与忧思”

背叛,为什么要说“信”

“人类没有眼泪”。 极端情况下,亲情崩溃,朋友反目,同道成仇,比较多。 此后,连“冰冷的眼泪”也变少了。

因众所周知的“海瑞罢免官”而困扰的吴晗,成为了砍10年“文革”刀祭旗的第一人。 吴晗死的时候,头发被吊起来的人拔掉了光,掉了牙,屎被拉在裤子里。

“疼痛与忧思”

据考证,那一年,中科院历史研究所从事的副所长兼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尹达多次与吴晗、邓拓合作,成为好友。 当时,尹先生不仅和吴晗一起负责《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制作工作,还和邓拓一起负责建设中国历史博物馆。 然后,当“文革”风暴袭来时,印第安纳波利斯为什么从那里来——他以历史为阵地,组织了“史绍宾”的写作小组。 也就是说,他以中国“史学界哨兵”自居,抓住了失势的知识分子。 当时的翟伯赞、范文澜很快失势,“史绍宾”成为调查、批判斗争的对象。 而吴晗的“海瑞罢免官”事件,“史绍宾”以敏感的政治嗅觉,正面痛击了吴晗。

“疼痛与忧思”

届时,贵为“中央文革集团”成员尹达回到被称为“红堡”的历史所,汇聚了“史绍宾”创作集团的得力干部,在《人民日报》上长达1万6千余言的文案“吴晗投靠胡适的铁证:一九三○”

“疼痛与忧思”

1972年,79岁的国学大师吴宓获准返回重庆治病,住在原校内宿舍三楼的一间9平方米的小黑屋里。 吴本性一介的书生,运动一来,就不可避免,只会被同事中伤歼灭。 例如,他在日记中说:“下午2~6点,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教育研究组合并了运动座谈会。 某二同志亲临现场,重新供认生命。 耿振华、田子贞、李维品、朱学兰、周显忠、范太前等发言,向咪咪收集箭”——如何“向咪咪收集箭”呢? “命美和父亲、碧柳、兰芳断绝关系。 大家都在逼迫咪咪和张宗芳的关系……田子贞又曝光了曾经凤常带花来,为咪咪插了一壶。 朱学兰提到一位女副教授,米外室考试时,米献茶,为了醪……”

“疼痛与忧思”

并且,在日记中还这样补充道——田子贞说:“咪咪在某个晚上发表了‘打败所有牛鬼蛇神’的发言。 打倒,即打倒企图席卷牛鬼蛇神的人。 即使反对这项运动,罪过也很大! ”平时同事,瞬间反目,捏造附会,井下石。 吴宓虎落平阳,然后完全坠入深渊。

“疼痛与忧思”

应该考虑“我们的思考”

当时,在民族存亡未卜的困难时期,南渡知识分子意味深长,流浪不屈,精神上提高了全体人民的抗战力量,为民族留下了文化血脉和读书种子,弦歌不辍,香火不断。 但是,1957年“反右”出洞后,1957-1957年“文革”10年来旅居大陆、贯通中西的硕学鸿儒若寒蝉,从此集体失声、民主不彰,学术自由消失。 在“文革”中,以前流传着文化的大楼轰然倒塌,学术阵地骨气腾腾。 在长满野草的文化荒原中,除了叼着人骨的狼嚎之外,再也感受不到人类文明的气息了。

“疼痛与忧思”

现在的中国学术界,有一个悲伤的事实,就是大师渐行渐远,隐藏在历史岚山雾的大海中。 千年古来流传的弦歌已经消失,道德根系几乎彻底断裂,学术进程从源头上开始停滞,教育人灯火暗淡。 大师们那一年的《续命河汾之志》成了苍凉的绝音。 大师之后没有大师。 人们看到的只是漂浮在天与地之间的一缕突然明暗飞舞的线香之火——这是“文革”为中国文化学术结成的坏结果。

“疼痛与忧思”

更深的影响是其遗毒散布并蔓延。 像地下水污染一样,排放和净化需要多长时间? 残酷的历史似乎教化了人们生存的妙策——背叛、背叛、虚假、攻击,似乎成了一些人的人生哲学。 他们很好地掌握了进攻防御战略的妙策。 为了利益使用舵,明哲保护自己……就连被称为“世界之盐”的知识分子自己也应该怎么办呢? 新时代到来了,尽管政府和有识之士奔走呼号,萌发了干坤的志向,但步履维艰,成本无穷——知识分子应该成为社会呼吸的肺腔和喉管,但它们曾经与窒息割裂。 知识分子应该成为社会的脊梁和硬骨,但它们曾经被打断和根除过的知识分子本来应该成为中国最自由的心灵,承载着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和德行根脉的香火,但他们的心灵却像心悸、惶恐、浮冰。 他们自己因为“留下伤疤忘了疼痛”,甚至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和愿望。 历史的镜子被打碎了,文化的温情完全消失了,冷酷无情,面目狰狞,人们变得非理性的群盲,集体失去了记忆。

“疼痛与忧思”

历史反映着正义和邪恶的镜子,没有反省和悔改的民族没有希望和未来。 “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 现在,在“文革”的惨祸已经结束30多年的今天,难道不应该还原“文革”的历史,揭示真相,找到社会问题的核心吗?

“疼痛与忧思”

另一方面,我认为“文革”当然是人性邪恶的集大成者。 它将人类社会的进化还原为蛮荒时代嗜血族类弱肉强食、“适”者的生存,失去了基本文明。 人们血液中的人性邪恶都被激发了。 毕竟“好人也是坏人”,和人们一起毁好人,不仅仅是善恶的区别。 事实上,人们也许应该改变对这个人类历史上的“人祸”的看法。 也就是说,超越了人们普遍理解的善恶之争、对错之争,善应有善报,恶应有恶报。 一方面是因为人性中的光和黑暗是共生共存的,善恶无法量化,因此作为个人无法准确测量和分类。 另一方面,“邪恶制度下的人性”用类似日常潮流的方法将恶行正常化、合理化地表现出来——有人能安然置身于时代的漩涡中吗? 但是,谁要对“文革”的“邪恶制度”负责呢!

“疼痛与忧思”

因为,仅仅分辨正义和邪恶是不够的。 简单的善与纯粹的恶,是人类的“天然性”,善恶站在同一侧。 站在一边的,是不可缺少的健全社会的法律制度,是审慎追赶、民德深厚、道德和谐的文化内,是对历史的尊重和道德的敬畏,是人类的“社会性”。 为了健全法律制度、道德自觉和文化良知,中国需要一百年也不为过! 唯之也是如此。 巴金斯担心的“文革”的惨祸不再重演,实现了中国伟大的民族复兴。

“疼痛与忧思”

记得2005年出版的李宁武着有《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本质》一书指出:“我们应该思考”。 也就是说,不仅要记录和研究“文革”,还必须反思思维方式本身。 迄今为止,关于“文革”的研究有局限性。 也就是说,经常在“简单否定”的层面上旋转,通过固定于“文革”的思维模式研究“文革”,从而简单地否定和批判了自己。 “历史的解体如果停留在单纯的对历史的否定上,就容易引起简单的再否定,形成循环否定的历史怪圈。 ”

“疼痛与忧思”

有人说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这样的教训真的很深刻。 中国的历史悠久得令人自豪,但“文革”却消耗了几千年的历史一半。 这种历史实践中的反动和内耗循环,必然充满着反人性、反历史、反人类的血腥气味——这是《南渡北归》所揭示和反省的地方吧。

标题:“疼痛与忧思”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zx/25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