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692字,读完约19分钟
穿过溪流。 拍摄蒋肖斌
白鹿洞书院内的民国建筑。 拍摄蒋肖斌
生命多的“白鹿洞”。 拍摄蒋肖斌
白鹿洞书院养的白鹿。 拍摄蒋肖斌
导线
白鹿洞书院被誉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始建于南唐,毁于战火,南宋朱熹经过多方努力重建,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重要的文化摇篮。 朱熹亲自写的《白鹿洞书院布告》为后世所效,传至日本、朝鲜、东南亚一带,使白鹿洞书院闻名海外。
如今,白鹿洞书院已是全国的要点文物,但其最富哲理、最具诗意的溪流——贯道溪日夜流淌,我们走在贯道溪旁边。 如果有足够的理解力,就可以看到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中国文化巨人的身影,像这条小河一样的先贤之路一定是从历史中流淌出来的。
----------------------------------------------------------- - -------------------------------------------------------------
江西庐山五老峰的南麓有个地名叫白鹿洞,离白鹿洞不到2公里,有个叫“上凡里”的小村子,再远一点就是“下凡里”。 村子不大,只有二三十户人家,村民种蔬菜,养鸡,过着标准的田园生活。 他们大多姓李,这在中国是极不可见的姓。 但是这里的人们相信,他们的“李”来源于唐朝名人李渤( 773~831岁),李渤为不远的白鹿洞留下了书院故事的开头。
李渤的时代是中唐,安史之乱过去了,一切似乎又好了。 唐德宗贞元14年至18年( 798~802年),李渤海和哥哥李涉隐居在白鹿洞,“因地制宜”饲养宠物白鹿,自称“白鹿先生”。 唐穆宗长庆元年至二年( 821~822 ),李渤海成为江州刺史,在白鹿洞建设基础设施,兴办亭台楼西殿、流水花木,取得短暂胜利。
白鹿洞声名远扬,甚至白居易专程来这里会见李渤,写《还有江州题别遗爱草堂兼赠李十使君》——《君家白鹿洞,闻道生苔》——这是关于白鹿洞最早的诗。
李渤的白鹿洞只是个自己学习的地方,到了南唐,白鹿洞开始了大规模的学校,烈祖李暎( 937~943岁)在这里创立了庐山国学,也叫“白鹿国学”,分学田,录取窦主,招生金陵(今南京南京, 到北宋时,书院持续旺盛增长,终于与岳麓、睢阳、石鼓齐名为“四大书院”,常驻学生达百人。
故事到此为止,一切顺利,这是中国以前传到书院繁荣的编年史。 但是,并不是所有书院都像岳麓书院一样拥有千年弦歌不断的幸运。
北宋熙宁五年( 1072 ),宋神宗的这一年号通常与“王安石变法”联系在一起,但对白鹿洞书院来说并不是什么好年份。 陈舜俞( 1026~1076岁)在《庐山记》中记载,由于兵荒马乱,此时的白鹿洞已经成为茂草。 宋徽宗为了表明自己继承宋神宗的遗志,给自己加上年号崇宁( 1102~1106,崇尚熙宁)——确实“继承”了,但崇宁末年,白鹿洞并未废除。
白鹿洞书院到今天总是能提到人,是为了朱熹。 许多书院的院史上都有他的名字,白鹿洞是他亲生的。 故事的新篇章从这里开始。
宋孝宗淳熙六年至八年( 1179~1181 ),朱熹认识南康军——这位官,《理学开山祖师》的周敦颐也在一百多年前担任。 朱熹上任后,参观了白鹿洞书院——早就是废墟了。 他叹了口气,写了一首诗“感叹白鹿洞故乡爱其幽邃的复兴而作”。
像一些文人一样,送怀古之情一转身就撤退,朱熹行动力超群,决定坚决兴办复兴书院:首先,让地方官搞好基层建设。 然后,模仿岳麓书院的方法,顽强地给皇帝上书,高宗御书、《石经》和监本九经(国子监所刻印书籍中称为“监本”。 ); 而且这个时候,在浙东被提现的朱熹又支付了30万美元,让他买下田地可以持续快速地发展。 另外,还聘请老师、招生、聘请陆九渊等学术名流担任客座教授……学生将坏掉的白鹿洞作为书院样本间。
而影响最深、超出白鹿洞书院本身价值的,是朱熹在此制定了《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教则》。 这是中国书院迅速发展史上第一部纲领性学规,传入日本、朝鲜、东南亚一带,成为文化走出去的典范。
胡适在《庐山游记》中,白鹿洞在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有两个原因。 一是白鹿洞书院最早的书院,二是朱子重建,明确学习规律,成为后世数百年“讲学式”书院的规模。
朝鲜书院,都以白鹿洞书院为典范,确定朱熹的神圣地位,并向他作香火膜拜。 《白鹿洞书院布告》在宋朝时随朱熹其他着作被僧人带回日本,但在德川幕府时,朱子学成为“国学”。 日本全国的图书馆现在收藏着德川时关于“告示”的着作、讲义、集注、图解,达到26种,也不包括民间收藏。 即使到了明治维新西学成为主流的时代,当时的日本学者元田东野在根据天皇的意向起草“教学大旨”时,也应用了“布告”中的“五教之眼”。
与白鹿洞书院的遗泽生长在异乡人相比,中方的历史有些不善良。 书院在元代最大的事,就是元末被战火摧毁。 历史的汤,不是小山区书院可以逆转的。
吴国富在《新撰白鹿洞书院志》中说,明朝白鹿洞有三大变革:一是明英宗正统三年( 1438 ),南康知府翟溥福( 1381~1450 )重建白鹿洞书院,这是开拓之功。 二、明宪宗成化元年至十七年( 1465~1481 ),江西省提学钱事李龄和南康知府何浚,再次整修书院,捐赠学田,更重要的是,聘请胡居仁( 1434~1484 )为窦主。 三是王阳明来到书院讲学,心学开始在书院兴起。 之后书院在弘治嘉靖万历年间进行修缮。
胡居仁( 1434~1484 )担任洞主,是白鹿洞书院在明朝的重要事情。 他一生的布衣,史书上对他一生最重要的记载,就是在白鹿洞书院教书。 他认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不是为了追求功名。 胡居仁是朱熹的铁杆追随者,强调敬与诚两个字,在主持白鹿洞书院时继续修学规定,特意加了《主诚敬蓄其心》一条作为朱熹版的补充。
纵观中国古代书院的生命,许多时间节点一致。 例如唐代的溯源、宋代的兴盛、元代的破坏、明清的复兴、清末的破坏、向民国的变化,最终都消失在历史中。 白鹿洞的话到此为止,已经接近最无聊的部分了。
明清代,民生衰微,文风易衰。 到了清代,书院多成为科举的附庸,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成为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东西。 地方官也历任一修书院,发表感想文,但只是表面文案。
之后的故事更是加速了:清光绪二十四年( 1898 ),清廷变法,书院改为学堂,白鹿洞书院于光绪二十九年( 1903 )停办,资产归南康府中学堂管理。 宣统二年( 1910 ),清廷的废白鹿洞书院名称改称“江西省高等林业学校”。 书院周边确实有古树参天。
整个国家都慌慌张张,有人试图拯救书院。
光绪三十三年( 1907 ),南康太守王以慜将白鹿洞书院改为“存古学堂”,并打算向上级报告。 上级首先称赞说:“以先贤讲学之区,为保护国粹之地,用古学防止新进的流弊,用学堂洗涤书院的恶习……”。 最后,表示没有钱。
民国九年( 1920 ),江西总督戚扬、星子县长吴品琦重建书院。 戚扬在《翻修白鹿洞祠宇碑记》中说:“就今天而言,群晏因欺诈力而相高,以死耻相导,中国古学不适合时用,隼遮其荒,以此来区分谭朱陆的手指、义利,真是猿猴冠服,此处
但是生命之路很多舛,刚刚修完,民国10年( 1921年) 8月27日晚,书院被放火焚烧,丢失了一百多万卷书。 之后,白鹿洞书院相继改制为“鹿洞小学”、“党政训练营”、“庐山军官训练团”……
民国二十七年( 1938年)至二十九年( 1940年),日军占领白鹿洞书院,以为是军营的民国三十五年( 1946年),有将白鹿洞书院作为当时设在南昌的中正大学永久校址的构想,但最终没有结果。 吴宗慈在《庐山续志稿》(江西省文献委员会1947年铅印本)中说:“中正大学至今未派员整理,古代文化饮食日渐衰退,地方官员和中正大学,应共同承担其责任。”
谁负责或者必须追究谁的责任,其实并不重要,白鹿洞书院历来的命运已经决定。
1949年至1979年,白鹿洞书院由当地林业农垦部门管理,庐山植物研究所、庐山林场苗圃队、江西省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庐山分校林学系、庐山林科所等负责。 这些机构在书院的建设上没有什么功绩,但归林业开垦,从一开始就没人在意,所以书院文物逃过了“文革”的劫难。
在不同的年代,来到白鹿洞书院,有不同的方法和目的:在古代,学生们来这里上学,走鄱阳湖水道,上岸后走十里山路,就可以到达。 现在游客坐火车去九江站或庐山高铁站,再开一个小时车游庐山,顺便来看看。 特别是带学龄儿童的家长,希望在这里注意孩子。 回去后多考两分就好了。
年7月7日,白鹿洞书院举办公益讲座。 虽然规模不大,但中断了一百多年,第一次有人在这里说哪个儒家的学问。
在中国人眼里,白鹿是灵性动物,李白也说过“放开白鹿青崖之间,须行就会游览名山”,骑白鹿出门是风雅的事件,李渤也应该这么想。 现在书院又养了几只白鹿。 白鹿吃的蔬菜和草是上畑李和下畑李的村民送来的。 也就是说,时隔一千年,李渤的子孙再次饲养白鹿,不料书院还在。
1982年7月,国际朱熹学术研讨会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召开,北京大学教授冯友兰应邀参加并发言。 会议中,作了诗。 “白鹿的工资传到了一代宗那里,流行到了海东。 无论哪一期的千年檀山月,都跟随匡庐洞里的风。 ”。
白鹿洞书院的故事早就跨越了时间和空之间,在某种程度上是神殿般的象征。 朱熹为白鹿洞书院写了对联:日月二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 对中国人来说,天地、圣贤都无法抹去,但书院,却隐藏在天地,得圣贤,这样的初心、一切,都值得期待。
蒋肖斌源:中国青年报
白鹿洞书院被誉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始建于南唐,毁于战火,南宋朱熹经过多方努力重建,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重要的文化摇篮。 朱熹亲自写的《白鹿洞书院布告》为后世所效,传至日本、朝鲜、东南亚一带,使白鹿洞书院闻名海外。
如今,白鹿洞书院已是全国的要点文物,但其最富哲理、最具诗意的溪流——贯道溪日夜流淌,我们走在贯道溪旁边。 如果有足够的理解力,就可以看到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中国文化巨人的身影,像这条小河一样的先贤之路一定是从历史中流淌出来的。
----------------------------------------------------------- - -------------------------------------------------------------
江西庐山五老峰的南麓有个地名叫白鹿洞,离白鹿洞不到2公里,有个叫“上凡里”的小村子,再远一点就是“下凡里”。 村子不大,只有二三十户人家,村民种蔬菜,养鸡,过着标准的田园生活。 他们大多姓李,这在中国是极不可见的姓。 但是这里的人们相信,他们的“李”来源于唐朝名人李渤( 773~831岁),李渤为不远的白鹿洞留下了书院故事的开头。
李渤的时代是中唐,安史之乱过去了,一切似乎又好了。 唐德宗贞元14年至18年( 798~802年),李渤海和哥哥李涉隐居在白鹿洞,“因地制宜”饲养宠物白鹿,自称“白鹿先生”。 唐穆宗长庆元年至二年( 821~822 ),李渤海成为江州刺史,在白鹿洞建设基础设施,兴办亭台楼西殿、流水花木,取得短暂胜利。
白鹿洞声名远扬,甚至白居易专程来这里会见李渤,写《还有江州题别遗爱草堂兼赠李十使君》——《君家白鹿洞,闻道生苔》——这是关于白鹿洞最早的诗。
李渤的白鹿洞只是个自己学习的地方,到了南唐,白鹿洞开始了大规模的学校,烈祖李暎( 937~943岁)在这里创立了庐山国学,也叫“白鹿国学”,分学田,录取窦主,招生金陵(今南京南京, 到北宋时,书院持续旺盛增长,终于与岳麓、睢阳、石鼓齐名为“四大书院”,常驻学生达百人。
故事到此为止,一切顺利,这是中国以前传到书院繁荣的编年史。 但是,并不是所有书院都像岳麓书院一样拥有千年弦歌不断的幸运。
北宋熙宁五年( 1072 ),宋神宗的这一年号通常与“王安石变法”联系在一起,但对白鹿洞书院来说并不是什么好年份。 陈舜俞( 1026~1076岁)在《庐山记》中记载,由于兵荒马乱,此时的白鹿洞已经成为茂草。 宋徽宗为了表明自己继承宋神宗的遗志,给自己加上年号崇宁( 1102~1106,崇尚熙宁)——确实“继承”了,但崇宁末年,白鹿洞并未废除。
白鹿洞书院到今天总是能提到人,是为了朱熹。 许多书院的院史上都有他的名字,白鹿洞是他亲生的。 故事的新篇章从这里开始。
宋孝宗淳熙六年至八年( 1179~1181 ),朱熹认识南康军——这位官,《理学开山祖师》的周敦颐也在一百多年前担任。 朱熹上任后,参观了白鹿洞书院——早就是废墟了。 他叹了口气,写了一首诗“感叹白鹿洞故乡爱其幽邃的复兴而作”。
像一些文人一样,送怀古之情一转身就撤退,朱熹行动力超群,决定坚决兴办复兴书院:首先,让地方官搞好基层建设。 然后,模仿岳麓书院的方法,顽强地写给皇帝,与高宗御书、《石经》和监本九经(国子监所刻印书籍中称为“监本”。 ); 而且这个时候,在浙东被提现的朱熹又支付了30万美元,让他买下田地可以持续快速地发展。 另外,还聘请老师、招生、聘请陆九渊等学术名流担任客座教授……学生将坏掉的白鹿洞作为书院样本间。
而影响最深、超出白鹿洞书院本身价值的,是朱熹在此制定了《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教则》。 这是中国书院迅速发展史上第一部纲领性学规,传入日本、朝鲜、东南亚一带,成为文化走出去的典范。
胡适在《庐山游记》中,白鹿洞在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有两个原因。 一是白鹿洞书院最早的书院,二是朱子重建,明确学习规律,成为后世数百年“讲学式”书院的规模。
朝鲜书院,都以白鹿洞书院为典范,确定朱熹的神圣地位,并向他作香火膜拜。 《白鹿洞书院布告》在宋朝时随朱熹其他着作被僧人带回日本,但在德川幕府时,朱子学成为“国学”。 日本全国的图书馆现在收藏着德川时关于“告示”的着作、讲义、集注、图解,达到26种,也不包括民间收藏。 即使到了明治维新西学成为主流的时代,当时的日本学者元田东野在根据天皇的意向起草“教学大旨”时,也应用了“布告”中的“五教之眼”。
与白鹿洞书院的遗泽生长在异乡人相比,中方的历史有些不善良。 书院在元代最大的事,就是元末被战火摧毁。 历史的汤,不是小山区书院可以逆转的。
吴国富在《新撰白鹿洞书院志》中说,明朝白鹿洞有三大变革:一是明英宗正统三年( 1438 ),南康知府翟溥福( 1381~1450 )重建白鹿洞书院,这是开拓之功。 二、明宪宗成化元年至十七年( 1465~1481 ),江西省提学钱事李龄和南康知府何浚,再次整修书院,捐赠学田,更重要的是,聘请胡居仁( 1434~1484 )为窦主。 三是王阳明来到书院讲学,心学开始在书院兴起。 之后书院在弘治嘉靖万历年间进行修缮。
胡居仁( 1434~1484 )担任洞主,是白鹿洞书院在明朝的重要事情。 他一生的布衣,史书上对他一生最重要的记载,就是在白鹿洞书院教书。 他认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不是为了追求功名。 胡居仁是朱熹的铁杆追随者,强调敬与诚两个字,在主持白鹿洞书院时继续修学规定,特意加了《主诚敬蓄其心》一条作为朱熹版的补充。
纵观中国古代书院的生命,许多时间节点一致。 例如唐代的溯源、宋代的兴盛、元代的破坏、明清的复兴、清末的破坏、向民国的变化,最终都消失在历史中。 白鹿洞的话到此为止,已经接近最无聊的部分了。
明清代,民生衰微,文风易衰。 到了清代,书院多成为科举的附庸,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成为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东西。 地方官也历任一修书院,发表感想文,但只是表面文案。
之后的故事更是加速了:清光绪二十四年( 1898 ),清廷变法,书院改为学堂,白鹿洞书院于光绪二十九年( 1903 )停办,资产归南康府中学堂管理。 宣统二年( 1910 ),清廷的废白鹿洞书院名称改称“江西省高等林业学校”。 书院周边确实有古树参天。
整个国家都慌慌张张,有人试图拯救书院。
光绪三十三年( 1907 ),南康太守王以慜将白鹿洞书院改为“存古学堂”,并打算向上级报告。 上级首先称赞说:“以先贤讲学之区,为保护国粹之地,用古学防止新进的流弊,用学堂洗涤书院的恶习……”。 最后,表示没有钱。
民国九年( 1920 ),江西总督戚扬、星子县长吴品琦重建书院。 戚扬在《翻修白鹿洞祠宇碑记》中写道:“就今天而言,群晏因欺诈力而相高,以死耻相导,说中国古学不适合时用,隼遮其荒,在此谭朱陆之指、义利之辨,实在是猴猱之冠服。
但是生命之路很多舛,刚刚修完,民国10年( 1921年) 8月27日晚,书院被放火焚烧,丢失了一百多万卷书。 之后,白鹿洞书院相继改制为“鹿洞小学”、“党政训练营”、“庐山军官训练团”……
民国二十七年( 1938年)至二十九年( 1940年),日军占领白鹿洞书院,以为是军营的民国三十五年( 1946年),有将白鹿洞书院作为当时设在南昌的中正大学永久校址的构想,但最终没有结果。 吴宗慈在《庐山续志稿》(江西省文献委员会1947年铅印本)中说:“中正大学至今未派员整理,古代文化饮食日渐衰退,地方官员和中正大学,应共同承担其责任。”
谁负责或者必须追究谁的责任,其实并不重要,白鹿洞书院历来的命运已经决定。
1949年至1979年,白鹿洞书院由当地林业农垦部门管理,庐山植物研究所、庐山林场苗圃队、江西省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庐山分校林学系、庐山林科所等负责。 这些机构在书院的建设上没有什么功绩,但归林业开垦,从一开始就没人在意,所以书院文物逃过了“文革”的劫难。
在不同的年代,来到白鹿洞书院,有不同的方法和目的:在古代,学生们来这里上学,走鄱阳湖水道,上岸后走十里山路,就可以到达。 现在游客坐火车去九江站或庐山高铁站,再开一个小时车游庐山,顺便来看看。 特别是带学龄儿童的家长,希望在这里注意孩子。 回去后多考两分就好了。
年7月7日,白鹿洞书院举办公益讲座。 虽然规模不大,但中断了一百多年,第一次有人在这里说哪个儒家的学问。
在中国人眼里,白鹿是灵性动物,李白也说过“放开白鹿青崖之间,须行就会游览名山”,骑白鹿出门是风雅的事件,李渤也应该这么想。 现在书院又养了几只白鹿。 白鹿吃的蔬菜和草是上畑李和下畑李的村民送来的。 也就是说,时隔一千年,李渤的子孙再次饲养白鹿,不料书院还在。
1982年7月,国际朱熹学术研讨会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召开,北京大学教授冯友兰应邀参加并发言。 会议中,作了诗。 “白鹿的工资传到了一代宗那里,流行到了海东。 无论哪一期的千年檀山月,都跟随匡庐洞里的风。 ”。
白鹿洞书院的故事早就跨越了时间和空之间,在某种程度上是神殿般的象征。 朱熹为白鹿洞书院写了对联:日月二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 对中国人来说,天地、圣贤都无法抹去,但书院,却隐藏在天地,得圣贤,这样的初心、一切,都值得期待。
蒋肖斌
标题:“且放白鹿书院间”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zx/25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