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52字,读完约4分钟

出阁的日子(图) 延婧文并摄 新闻网-中国青年报 2008-02-27 [打印] [关闭] 正月十六,豫北平原浚县境内的大伾山和浮丘山上锣鼓喧天,鞭炮轰鸣,各色以前传下来表演齐聚,数万游人接踵而至。其间,十几个彪形大汉背负着一个个面着戏彩、身穿古装的孩子,高高地游走于街道、山丘,在天地间畅游。十里八街的乡亲都随着这支队伍,就连赶路进香的外乡客也停下脚步,注目眼前的一切。

“出阁的日子(图)”

这是北街村出阁的日子。 历史文化名城级县庙会社火表演一年一度,其中保存项目“背阁”最为引人注目。 “背阁”又名“背装”,始于清朝末年,至今已有100年历史。 其魅力在于其表演形式的独特性。 一般来说,背阁队分为几个表演组,每个表演组分为上、中、下三个。 上层演员被称为“上衣”,由男女孩子扮演。 下层的表演者被称为“下装”,由经过严格训练,熟练掌握各种表演妙技的大人扮演。 中间的部分叫做“中节”,用各种造型艺术和“机关”巧妙地将“上装”和“下装”连接在一起。 内阁表演的主角是“上衣”的孩子,通常3到8岁,其形状来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典故。 旧历正月9日或16日出阁那天,天刚亮,北街村的闹市区亮着灯。 窗户里是红白相间,色彩精致稚嫩的面孔,阴影中明亮的灯光下的老人用刷子精细地涂在脸上,描绘着他们心中的面孔。 68岁的王爱英是村里从县戏剧团请来的固定化妆师,每年都入阁,每年都化妆。 老人化妆这份工作很辛苦,早上三五点起床,一直持续到早上八九点,但她认为化妆师这个角色很神圣。 村子里的人一年到头都很忙,所以很期待年末年初自己的孩子被选进内阁。 这是村民的愿望。 她觉得不能辜负村里人的希望,在那里十年来每年都有不同的面孔,但每年老人的心总是一样的。 这张幼稚生动的脸似乎是世界上最纯真最好的脸,但面对即将举行的仪式,这些孩子又表现出了不同的状态。 从他们明亮的眼睛里透出错综复杂的表情。 但是,淳朴的北街村民在冬天春天到来的时候,会把这个庄重神秘的仪式献给孕育生命的大地,献给大地的神灵,是为了期待村子里的孩子在未来充满风雨的岁月里健康成长,延续生命的血脉。 孩子们打扮起来,简直成了大人们心目中的许仙、白蛇女、穆桂英、杨宗保……对这些幼小的生命来说,不知道谁是白蛇,谁是杨宗保,但背阁的手走在人群间,飘飘然而仙的孩子也隔世 9岁的秦玉坤说,已经是第二次出阁了,大人们喜欢出阁。 他的父母、叔叔、祖父和曾祖父参加过表演。 他自己长大了也会成为背阁手,背着村子里的孩子表演…… 背阁队上午10点出发,经过县城,前往大隈山。 每次去某个规定的地方,他们都会留下来表演。 整个公演持续到下午4点左右,背阁的手和穿着上衣表演的孩子都没有固定的吃饭时间,只能用每隔30分钟的休息时间来补充饮食。 表演的孩子累了,睡觉,哭。 途中沉重的背阁手经常满头大汗,那时他们正在休息的地方抽烟。 人们包围着队伍,包围着这些孩子们。 这些孩子已经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梦想与真相的形象纽带,诉诸他们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诉诸“背阁”这一民间自古以来的活动,人们与历史对话,为未来祈祷。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背负着内阁,这一从以前流传下来的民俗艺术项目至今仍受到冲击。 内阁的手一个人在表演中支撑着孩子,要负重100斤,但是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一天的繁重工作只能换成很少的补助金。 年轻人大多已经不喜欢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件,所以背阁手的传承处于青黄不接的局面。 服装道具等的更新也同样仅限于经费。 今天,社火表演从单纯的祭祀仪式发展到民间娱乐活动,但从中仍可以洞察数百年来中国民众的文化心理和民俗习性。 有十几年经验的老背阁手说,只要期待每年都能背着孩子环山一圈,心情就会平静下来。 ▲被固定在内阁架上的孩子,被父母抱着,去有背阁手的地方。 村子里的人一年到头都很忙,所以很期待年末年初自己的孩子被选进内阁。 这是村民的愿望。 ▲演出间隙,由父母为孩子补充营养。 ▲小玉坤是个深个子,他已经是第二次上阁了。 ▲在其他孩子还在睡觉的时候,正在表演背阁的孩子化完了妆。 ▲就像春天的童话一样。 ▲每次表演30分钟,后场队都会设置看台、平台,由助手辅助后场演员休息。 ▲接阁完毕,大队军队已经准备就绪。 / h// h// h /

“出阁的日子(图)”

【打印】 【关闭】

标题:“出阁的日子(图)”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zx/24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