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378字,读完约11分钟
小年说:
昨天,浙江省宁波市警方宣布,从《蓝鲸》的死亡游戏中救出了一名12岁的女孩。
很多大人眼里都有“荒诞”的游戏,但青少年们沉浸在其中,匆匆走向生命的归途。 许多事件并不像表象所看到的那样简单。 读了这篇文案,我们希望在死亡边缘挣扎的青少年,受到向善的诱惑,走出这条短暂的人生道路的阴霾。
我推荐你,静夜思。
蓝鲸自杀游戏是如何让青少年高兴地自杀的?
作者劲宝宝源社会学了逝世id:socialor
年2月25日,一名来自俄罗斯贝加尔区赤塔的14岁少女走上轨道自杀,被列车撞死,血肉横飞。
参加蓝鲸游戏自杀的花季少女
2月26日,两名来自伊尔库茨克地区的初三少女从14层的旧苏联公寓跳下,双双死亡。
接着,一名来自西伯利亚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的15岁少女坠落雪地,受重伤。
截至2007年5月,130多名青少年在“蓝鲸”游戏中自杀。 更可怕的是,像瘟疫一样,藉由社会交流互联网从俄罗斯传到世界其他国家(英国、阿根廷、墨西哥、甚至中国)。
“蓝鲸”游戏的参加者多为10-17岁的青少年。 他们被安排在“领导”里,入伙后,每天都跟着这个“领导”做任务。 例如,凌晨4点20分起床看恐怖电影,切断静脉,半夜爬屋顶,用剃刀在手上刻鲸鱼。
当病态的游戏进行到第50天时,幕后的“导师”命令玩家自杀。
普通人害怕再也借不到天了500年,但这些青少年却上前接班,迫不及待地走向不归路。 为什么会这样呢?
- 01 -
为什么会有人玩这种“傻逼”游戏?
好奇心害死猫
事实上,像《蓝鲸》这样的自杀游戏我们并不知道。 例如,全世界中小学流行的“窒息游戏”,自己(或者有人辅助)做让自己窒息的行为,比如自我溺死、掐住脖子等,即使挑战,只要人活着,就会赢。 例如,俄罗斯轮盘赌在左轮手枪的6个槽里放了一颗或多颗子弹,让转轮任意旋转后,参加者依次将手枪对准自己的头扣动扳机,活到最后…… ...
这些自杀游戏有共同点。 它叫“游戏”、“挑战”或“赌博”,是通过对“游戏”的幽默性、刺激性,以及对死亡的未知性、神秘性的包装和渲染,欺骗充满好奇心和好奇心的青少年。
青少年正处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的快速发展变化急剧。 他们追求新颖、时尚,对新鲜事物敏感、好奇,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他人的影响。
另外,与成人相比,青少年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辨别是非、抑制冲动的能力也尚未真正形成。 做好事的人往往利用青少年这些独特的心理行为特点做想做的事,这也是自杀游戏能在青少年中蔓延并防止的重要原因之一。
归属的挫折和麻烦的感觉
但是,对比一下就会发现,“蓝鲸”游戏和普通的死亡游戏有本质的区别。 普通死亡游戏参加者大多没有自杀的想法,但“蓝鲸”游戏的参加者大多是一边寻求死亡一边希望自杀网站“集体旅行”的人。
“你为什么想死? ’我想这个时候,巨浪不明的大人会跑出来谴责和提问。 “你们从小衣食无忧,生活环境优越,受过良好的教育,你们到底有什么不满吗? 你们到底在矫正什么? ”
没错,这种不理解和不承认,更加加深了青少年的无力感和孤独感。 在物质匮乏的时代,我觉得一个身体活着,衣食无忧不容易,但是现在的青少年看起来生活富裕,物质上经历生命不容易。 然而,再加上物质生命紧张考验的场面少了,但内心的不安和压力却比他们的父辈、祖父母辈强得多。
青春期的孩子们有大人所忘记的对自由、独立的渴望,但父母往往不能真正尊重自己的意志和想法。 此外,一些父母有暴力侵害家庭的情况。 即使在学校和朋友中没有欺凌和暴力行为,父母也没能立即正面介入。 对孩子来说,家庭亲情已经不是防范风险的安全阀,而是施加重压的冰冷机器。
而且,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国民也越来越重视教育。 但是当今的教育学校文化被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包围着。 为了让孩子不输起跑线,尽早获得未来学习的敲门砖,一点点的家长和老师在孩子的智慧和启蒙阶段就开始计划如何抚摩和助长秧苗,奥数、才艺训练、课外辅导、小升学初的压力很少见。 这现在连幼儿园都要复活了。 青少年从小就要参与高强度的竞争,要承受很大的压力。 一旦积累了这些压力,到了无法解决的地步,就会产生不安感,以及社会能力诉求未得到满足带来的负担感(自己觉得别人“拖后腿”的错觉)。
当孤独感(即受挫的归属感)和知觉负担感出现时,形成自杀的想法,作为逃避绝望的感情、身体痛苦或不如意的环境的方法。 这就是青少年想死的原因。 为了克服自杀的孤独感和恐惧心理,他们自愿参加了自杀游戏。
但是自杀的想法不足以引起自杀行为,所以一切才刚刚开始。
根据心理学家托马斯·乔伊斯的自杀人际关系理论,一个人的身体实施自杀行为,需要三个因素:受挫的归属感、感知的繁琐、学习的自杀能力。
也就是说,除了自杀的想法,个人还需要使自己适应死亡的痛苦和恐惧。 《蓝鲸》在自杀游戏中每天的任务正好教会了这些青少年的技能。
- 02 -
游戏组织者恶毒的手段
有助于学习自杀能力
事实上,自杀愿望的出现非常普遍,但真正成功自杀行为的人却非常少。 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忍受自杀带来的恐惧和痛苦。 具体来说,自杀本身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很少有人天生就不怕死。 从进化的角度来说,自我保护的本能削弱个人自杀的想法,失去生命的行为真的很难实施。 自杀的想法并不是选择自杀的致命因素。 个人要想成功自杀行为,最重要的是他必须有实施自杀的能力。
那么,学习自杀能力的方法是什么呢? 游戏组织者是如何通过任务设定将参加者自杀的想法变成了行动的? 研究认为,学习自杀能力的内在机制是对痛苦、恐惧、疼痛的习性化和拮抗作用。 自杀者通过多次重复痛苦和刺激,可以提高身体痛苦的耐受性,减少对死亡的恐惧,最终克服自我保护本能。
在很多例子中,最初尝试自杀的人多使用比较温和的手段,一般伤口浅,药量少。 经过几次尝试,终于造成了致命的悲剧。 通过这样的循序渐进,一步步加剧自残行为,以适应死亡痛苦的方法在《蓝鲸》游戏中可以说表现得淋漓尽致。 可以说,从切开身体,用剃刀将鲸鱼雕刻在手上,切开嘴唇,切开手臂,直到自杀,将参加者推入了深渊。
恶性洗脑
他承认有媒体把“蓝鲸”游戏形容为“电子邪教”。 自杀游戏的泛滥和传播固然有参与者的好奇心和自杀意念等方面的原因,但我们更不能忽视的是游戏主办方使用的邪教或传销那样的“洗脑机制”魔力集,这深深地嵌入了众多青少年其中。 那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洗脑( brainwashing ),又称“精神控制”( mind control ),是指群体和个人通过一点不道德的操作手段,让某人按照操纵者的愿望改变自己,从而彻底改变个人对自己和外界事物的原有认识结构,创造新的价值 重构一个组织新的认识基础,依赖个人总而言之,洗脑就是通过降低你的思维评价力,让洗脑者自己也相信不可思议的消息。
常见的洗脑术大致分为三类,来看看游戏组织者的恶意把戏。
首先是新闻控制。最常见的手段是关闭新闻交流(或单一的新闻来源),操纵者控制人的时间和生理环境,提供单一种类和来源的新闻,让你没有机会接触到正面的新闻,他们说了什么 回到游戏,比如4:20起床,50天内每天完成一个任务等,这些都控制着你的时间。 整天看恐怖电影,不表达外界信息等,控制着你的新闻来源,你接触到的是负面或死亡的新闻。
为什么这样可以洗脑? 从记忆的脑细胞机制来说,通过反复输入强化,持续作用于大脑皮质下的“回声回路”,影响短时记忆,影响长时记忆。 因为人们潜意识里相信“看到的是世界”,认为“关于自己得到的某件事”的新闻是“关于这件事的所有新闻”。 所以,如果你看到的所有马都是黑色的,你就不会怀疑“是不是也有白马”了。
其次是行为干预。 常用手段是去个性化( deinpiduated )。 为什么平时热爱家庭、乐于助人的善良人上战场会成为制造大屠杀的坏蛋? 为什么普通人可以肆无忌惮地进行自杀式袭击? 这是因为,他们长期在洗脑中失去“个人感”,把自己当做集体中的一个角色,只能做这个角色的“该做的事”。 集体情景可能使人失去自我认识能力,个人失去自我和自我约束,这就是“乌合之众”的由来。
回到游戏,参加者曾多次被命令用自残的手段在自己身体各处雕刻“蓝鲸”图腾。 而且,这个图腾作为组织的标记出现在游戏进行的所有场景下,总是提醒游戏参与者“你是这个集体角色下的人”、“你不是自己,而是角色”。
最后是人格破坏。 常用的手段是通过“学习性无助感”( learned helplessness )破坏整个个人自信体系。 所谓“学习性无力”,就是通过反复的失败和惩罚而任意摆布的行为。 这个理论最早于1967年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动物实验中提出。 他把狗关在笼子里,当狗触摸笼子的门时,他给了狗一个难以忍受的电击。 实验多次后,他打开笼子,狗也不再逃跑,只蜷缩在笼子里。
就像实验中绝望的狗一样,当个人面对无法控制的情况时,当个人认识到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的结果时,就会产生放弃努力的消极认识和行为,表现出无力、绝望、抑郁等消极情绪。 学习无力不是因为“意志力薄弱”,也不能转移当事人的意志力。 只有造成足够的伤害,给予足够的绝望,才能让大多数人陷入学习性无助的状态。 回到游戏,组织者经常通过向参与者提出怀疑、否定正常生活的问题——打击参与者自尊心(包括侮辱、轻蔑等)的裸照,使参与者身心状态恶化,最终折服人,
- 03 -
《蓝鲸》的自杀游戏自今年5月初传入中国以来,引起了全国各新闻媒体和民众的关注。 但是,在相关报道中,认为“这个游戏在中国没有市场”的人很多,同时也振振有词。 评论区中,“多无聊啊,作业少啊”、“中国孩子和外国孩子相比想活的人多,胆子小”、“玩这种游戏是智障”等赞扬者很多。 我不禁想,这些人和说“抑郁症是不是不开心,来看看”的人有什么不同?
之所以写这个文案,是想让大家知道很多事件并不像表象看到的那么简单。 我只是希望那些在死亡边缘挣扎的青少年,在他们无助的时候,困惑的时候,会被看到,安慰。 他们不是“蓝鲸”游戏始作俑者嘴里的生物垃圾,他们要面对更好的诱惑,走出这条短暂的人生道路的阴霾。
我们值得被这个世界温柔对待。 愿光与你同在。
结束——
参考:
大卫·迈尔斯,社会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
李建良、俞国良,自杀人际关系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2(1),126-131
姚梦萍、陈欣、李恩,基于人类理论的自杀预防研究刍议,医学与哲学,36(10a ),43-45
汤万杰,2006,传销组织精神控制模式探析,社会心理科学,21(86 ),83-87
李靖,洗脑有术:如何避免被洗脑?
睡不着,说几句话吗?
小年在留言区等着。
复印件从公众号转载
社会学到了吗?
标题:“夜思”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zx/23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