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03字,读完约5分钟

年秋,河南省台前县部分党员群众在刘邓大军参观黄河纪念馆,受到渡河精神的熏陶,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以前流传下来的主义教育。 王为峰/摄

“这是历史的转折点。 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迅速发展到消亡的转折点。 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统治迅速发展到消亡的转折点。 ”。 1947年12月25日,毛泽东在《当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这样评价刘邓大军强行渡河黄河。

““将军渡”让历史来了个大转弯”

1947年6月30日晚,转战黄河两岸中原大地的刘邓大军,即晋冀鲁豫野战军,响应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强行渡河黄河,夺取南征胜利”的伟大号召,在150公里地区的许多渡口冲破黄河天险,

““将军渡”让历史来了个大转弯”

6月30日深夜12点整,渡河命令一发布,孙口渡口先遣兵乘坐的12艘小船,如同离弦之箭,迅速向南岸冲去,迅速到达对岸。 敌人发现后,猛烈阻止,现在北岸解放军炮兵阵地,万炮齐鸣,一颗子弹飞向南岸,一艘船的士兵迅速过河,先头部队很快攻破了敌人控制的堤坝,其他守军抱头逃跑。 7月1日,二纵和一三六纵都过了黄河。

““将军渡”让历史来了个大转弯”

据说从晋南风陵到鲁中济南正面约1000公里的“黄河防线”是蒋介石所谓的“黄河战术”,可以和40万大军媲美,但没想到一夜之间灰飞烟灭。 美国军事顾问团接到战报后,悲鸣说“东方的马奇诺防线失去了防守”。

““将军渡”让历史来了个大转弯”

7月4日晚,刘伯承、邓小平乘“爱国”号船从台前县孙口渡口南渡黄河,随后发动吕西南之战,跃居千里大别山,拉开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术进攻的序幕。

““将军渡”让历史来了个大转弯”

1947年7月14日的《冀鲁豫日报》刊文中写道:“江方从看表开船到突击队到达对岸放信号枪,只要5分钟。 多个渡口在猛烈的炮火下强行渡过……解放军就这样在五分钟内粉碎了蒋介石吹嘘的黄河天险,这是一个等于40万大军的神话。 ”。

““将军渡”让历史来了个大转弯”

河南省台前县党史研究中心主任田开沐说明了刘邓大军强行渡河黄河的情况。 “当时,敌机轰炸,下面有机枪扫射。 ”。

那么党中央为什么要选择刘邓大军进军大别山呢? 刘邓大军为什么要以孙口为中心选择渡口? 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讲解员姜苗苗说:“敌我力量的根本变化,迫使国民党从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变为要点进攻,第一兵力部署在陕北、山东两个解放区,形成了两个重、中轻的哑铃态势,为我军实施中原突破提供了有利条件。

““将军渡”让历史来了个大转弯”

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适时抓住了战术进攻的有利时机。 当时,中央军委部署在刘邓大军的战术方针是“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中央突破,向南横渡黄河,前往大别山”。 “决策从敌人要害和薄弱的中央部位突破,将攻击矛头指向大别山地区”姜苗解释说,强行渡河黄河,进入大别山,直接插入了国民党的心脏。 “蒋介石必然动员山东和陕北的部队,争夺中原这个战术要地。 这样,我军就能达到最后粉碎敌人要点攻击,引导国民党统治区进行战争,进行全国性反击的战术目的。 ”。

““将军渡”让历史来了个大转弯”

孙口位于黄河从豫北平原进入山东丘陵地区的过渡带。 那一年,刘邓两位酋长在这里坐船过河。 之后,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30万人在这里转战。 林彪、罗荣桓率领50万东北野战军进军江南。 这个渡口得到了“将军渡”的美名。

““将军渡”让历史来了个大转弯”

“将军渡”的光辉历史是几个青年一次性“渡过”的! 争渡! ”勇敢地冲锋。 1947年6月2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刊文称,从4月中旬开始,参军人数达到5万多人,经严格考核,有3.7万多人青壮年开赴前线。

““将军渡”让历史来了个大转弯”

冬日温暖的阳光洒在黄河两岸,站在“将军渡”畔,刘邓大军住在黄河台前的老战士后代孙连存老人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我父亲在前线,母亲在后方”。 他父亲于1947年与刘邓大军强行渡河黄河,在战斗中受伤。 母亲是妇女救济会的会长,带着村民,为过河的人做饭、烧水、做军靴。 当时台前当地青壮年男性积极报名参军,青年女性不仅欢送丈夫入伍,还组织女民兵、儿童团、姐妹团为军属工作。

““将军渡”让历史来了个大转弯”

1947年过河时,只有21岁的王怀信是渡河船工队的一员。 现在王怀信的孙女王丽民对其历史很了解。 “那天晚上,爷爷一共往返了六次。 一颗子弹贴着爷爷的肚子飞,留下了伤疤。 ”。

““将军渡”让历史来了个大转弯”

一群不怕争、争、流血牺牲的年轻人,前后组成了两支伟大的队伍,取得了这“强行渡河5分钟”的胜利。

之后,刘邓大军转战鲁西南,跃进千里大别山,进军中原之门和通道,为加速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意义。

过去荒凉的黄河孙口渡口,现在比以前不一样了。 孙口村小学成为“将军渡小学”,这里的商店、工厂、酒店、黄河浮桥也以冠以“将军渡”为荣。

刘邓大军过黄河纪念馆时,木制大船总是吸引参观者的目光。 船名是“爱国号”。 军渡小学的学生们经常来纪念馆,围在木船前,听老师讲战争时代的故事,他们每次都会提出各种新的问题。 历史就是这样代代相传下去的。

““将军渡”让历史来了个大转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潘志贤实习生姚敏霞来源:中国青年报

标题:““将军渡”让历史来了个大转弯”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zx/23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