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118字,读完约18分钟
二战中,罗马教廷对纳粹表现软弱无力,另一方面,让数十万犹太人逃离虎口的矛盾般的表现,将当时教皇庇护十二世的真实身份隐藏在历史的迷雾中。
尽管政教分离是欧美国家通行的标准,罗马教廷对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依然不可小视。 教皇本笃十六世辞职一事最近继续受到西方媒体的关注也是有道理的。
争论的结果是,人们把眼球投向了另一位已经去世的教皇——避难十二世。 与确定为“讨厌法西斯主义”的本笃十六世不同,二战中流亡十二世对纳粹的暴行很弱,由于没有公开谴责前者实施的种族灭绝和对其他国家的侵略,也曾被后世冠以“希特勒教皇”的名字。
但是,基于丰富史料编写的新书似乎在为这位教皇尝试“脱下帽子”。
被希特勒一时眼中钉了
据英国报纸《卫报》报道,3月发表了《教皇犹太人:梵蒂冈从纳粹手中拯救犹太人的秘密计划》这部新作,近八旬的著名历史作家戈登·托马斯仔细研究了梵蒂冈的解密文件,探访了纳粹暴行的受害者等各种各样的人,展开了战争 据报道,托马斯本人是新教徒,不太可能因为信仰而被教廷干涉。
1943年9月至1944年6月间,惧怕盟友“反水”的德国向意大利派兵。 梵蒂冈位于罗马西北部,面积仅0.44平方公里,被称为世界天主教信徒精神中心的“国中之国”面临重大危机。 托马斯在新书中指出,希特勒野心勃勃地想要废除其他宗教,将国家社会主义指定为“新的全球信仰”,担心这会成为罗马教皇取得统治地位的障碍,下达了绑架当时教皇庇护十二世的命令。 但是,德国驻意大利党国防军司令卡尔·法奥沃尔夫将军因不愿执行这一命令,暗中向教皇透露了希特勒的阴谋,并密切注意后者。
此时,意大利国内犹太人的处境比教皇面临的还要危险。 一旦被德军俘获,地狱般的集中营将成为他们的归宿。 ss搜索的时候,很多犹太人在教堂、修道院、梵蒂冈市内避难。 庇护十二世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命令部下安置,向他们提供假身份证。 在热那亚和其他意大利城市,许多牧师为逃进教堂的犹太人紧急颁发洗礼证书。
此外,梵蒂冈向2000多名匈牙利犹太人发放了临时入境许可,安全疏散到罗马。 教皇还指派了负责人,为这些犹太难民采购衣服、食物和药品提供资金。 据不完全统计,德国占领期间,仅意大利境内就有000多名犹太人在各宗教场所逃过了搜查。
美国军事工业提供黄金援助
据以教堂为背景的美国《天主教国民周刊》报道,罗马教廷对反法西斯事业的贡献不限于此。 二战刚开始,梵蒂冈将黄金储备和有价证券从纳粹统治转移到美国,为欧洲陷入战乱泥潭时遭受迫害的教会提供财政支持。 更重要的是,梵蒂冈提供的资金“对同盟国战胜纳粹主义具有重要价值”。
《天主教国民周刊》的论断援引了伦敦米德塞克斯郡大学研究员帕特里夏·麦克古德里克的论文《庇护十二世和梵蒂冈二战期间对金融交易的新看法》,该文于年12月刊登在剑桥大学的季刊《历史杂志》上 麦写这篇文章的参考资料来自英国情报机构当时收集的1941年至1943年梵蒂冈方面的金融交易信息。
此后,罗马教廷半官方喉舌《罗马注意报》也为教廷提供了有利线索: 1929年,一名名叫博纳迪诺·加拉的男子被指定为教廷的金融顾问,诺加拉是意大利商业银行董事会成员,与当时教皇庇护11世出身的拉蒂家族关系非常密切。
二战硝烟弥漫期间,诺加拉通过与庇护十二世协商,“向美国和英国的银行投资数百万美元”。 麦克唐纳在《新的看法》文章中说,“梵蒂冈知道……把美国变成那个“金融中心”,援助和管理世界设施。 一次有1000万美元以上进入美国。 ”
诺拉是个长袖善舞的人,交际能力很强。 虽然金融界对来自战区的投资很担心,但说服了j.p .摩根和纽约国家城市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接受了梵蒂冈的证券投资。 伦敦的摩根建富( j.p .摩根的兄弟企业)、伯克利银行等也有梵蒂冈提供的资金。
当时的美国政府很享受这些经济活动。 1939年,经过诺加拉的牵线搭桥,罗马教廷投入大量资金购买美国国债,多次资助劳斯莱斯、美国钢铁企业、陶氏化工、西屋电气、通用电气、联合碳化物企业等与军事工业有密切关系的大型企业。 据信这些资金“帮助上述企业提高了生产能力,为联合国在二战中打败轴心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软弱表现为外交手腕吗?
流亡12世本名为尤金尼奥·玛丽亚·朱塞佩·焦班尼·帕丘里,1876年3月2日出生于罗马,1901年利奥13世统治时期进入教廷,1917年担任大主教一职,3年后派驻慕尼黑 1929年末,教皇庇护11世为枢机主教,授予教廷国务卿职务,10年后被教皇推举。 他登上王座的过程比许多前任都顺利。
在德国的经历,使当时的帕楚里主教对纳粹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1936年12月1日,纳粹当局颁布法令,规定全国青少年必须按照国社党的精神接受希特勒的教育。 根据这条律一,避难11世立即下令用德语写“极度关心”的通谕,表明天主教对纳粹主义的角度。 第二年3月14日,教皇签署的这封通谕躲过了秘密警察的监视,在德国所有天主教教堂宣读,严厉谴责种族主义、反犹太主义和偶像崇拜。 帕丘里是写这封通谕的人之一。 据此,他了解了法西斯主义的本质,推测不能说离它有多近。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流亡十二世劝告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谨慎使用武力,呼吁欧洲列强谈判处理彼此的争端。 他的制止没有效果,战争的硝烟越来越浓厚,扩散的范围也越来越大。 庇护十二世在公开场合和重大节日不得不在梵蒂冈电台谴责战争。 但是,与纳粹基于国家机器的推进相比,他的讲话力量薄弱,语言平淡,缺乏说服力,这是谁也不能否定的。
对于犹太人遭受种族灭绝的惨剧,避难十二世只能用间接或含蓄的语言批判始作俑者。 1942年圣诞节,“人类必须让数十万人期待和平。 他们不是自己的罪行,只是国籍和种族的来源不会被判处死刑,也不会逐渐毁灭。”
戈登·托马斯认为,庇护十二世宁愿采取樽俬的外交手腕,但拒绝发表措辞强硬、角度鲜明的声明,这种模糊的角度不利于树立正面的公共形象。 但是,据此,如果他断言他袖手旁观纳粹的暴行,那么与真相背道而驰——不仅大量接收逃难的犹太人,还向梵蒂冈广播电台连续播放关于战俘和失踪者的信息,许多人可以与战火中分手的亲属团聚
事实上,在二战完全落下帷幕之前,庇护十二世被认为是犹太人的救星。 1944年,犹太教最高拉比(精神领袖)明确表示,犹太民族永远不会忘记罗马教皇“在这个最悲剧的时代,为我们许多不幸的兄弟姐妹所做的事”,美国和英国的犹太报纸也对最高拉比的称赞表示了赞赏。 希特勒听到这话,愤怒地骂避难十二世是“犹太爱好者”。
历史功过盖棺未果的时候
但是,对特定人物的历史评价多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1958年,面对庇护十二世去世、日益高涨的呼声,继承人若望二十三世决定在梵蒂冈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这个过程中,教廷和教皇在二战中的表现,特别是对种族灭绝的暧昧态度迅速被抛到了风口浪尖。
1963年,上演了德国剧作家罗尔夫·霍夫茨的作品《天主教代言人》。 该剧以纳粹大屠杀和教皇对其的态度为轴心,将流亡十二世描绘成接近纳粹,对犹太人没有同情心的角色。 这部剧备受瞩目,在伦敦和纽约公演,还被翻译成20多种复制品,在全世界广泛流传。
虽然戏剧只是艺术表现,并不严格再现历史,但从“天主教代言人”开始,欧美相继出现了类似论调的历史着作,教廷和教皇在二战中对纳粹德国的残酷统治保持沉默,甚至谴责“狼狈不堪” 1999年,美国记者兼作家约翰·康威尔在《流亡十二世秘史》一书中直接将流亡十二世冠以“希特勒教皇”。 美国历史学家苏珊·祖克蒂也在2000年出版的《他的窗户下》一书中指出,梵蒂冈在二战中为犹太人提供了避难所,但庇护十二世管理下的罗马教廷“没有发挥应有的能力”,保护了越来越多的人免受迫害。
的指责声中,为教皇和教廷辩护的声音逐渐变小。 20世纪80年代,只有英国学者瓦尔特·拉尔的《可怕的秘密》一书,对庇护12世的矛盾属性提供了“第三种”的解释。 教皇对纳粹的暴行保持沉默是“也许不是反犹太主义而是胆怯”。 这种胆怯,反过来为教皇保护自己、拯救犹太人创造了条件——在德军的“包围”下,岌岌可危的教廷和教皇如果公开谴责纳粹,只能刺激对方制造更残忍的事件。 相反,通过表面上保持沉默,不说话,至少让86万犹太人逃离虎口。
围绕十二世历史地位的争论一直持续到二十一世纪。 本笃十六世主事期间,梵蒂冈加快了文件的发表,以期影响舆论,尽快摆脱历史包袱。 戈登·托马斯的《教皇的犹太人》是根据最近公开的文献才得以成书的。 有消息称,罗马教廷希望用“奇怪”来形容这本书,“帮助公众对教廷和教皇做出更公平的评价”。
去世55年后,教皇庇护12世的真实身份再次暴露出来。 但是,要说社会对他的功过评价是这个“盖棺定论”,也许还为时过早。
二战中,罗马教廷对纳粹表现软弱无力,另一方面,让数十万犹太人逃离虎口的矛盾般的表现,将当时教皇庇护十二世的真实身份隐藏在历史的迷雾中。
尽管政教分离是欧美国家通行的标准,罗马教廷对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依然不可小视。 教皇本笃十六世辞职一事最近继续受到西方媒体的关注也是有道理的。
争论的结果是,人们把眼球投向了另一位已经去世的教皇——避难十二世。 与确定为“讨厌法西斯主义”的本笃十六世不同,二战中流亡十二世对纳粹的暴行很弱,由于没有公开谴责前者实施的种族灭绝和对其他国家的侵略,也曾被后世冠以“希特勒教皇”的名字。
但是,基于丰富史料编写的新书似乎在为这位教皇尝试“脱下帽子”。
被希特勒一时眼中钉了
据英国报纸《卫报》报道,3月发表了《教皇犹太人:梵蒂冈从纳粹手中拯救犹太人的秘密计划》这部新作,近八旬的著名历史作家戈登·托马斯仔细研究了梵蒂冈的解密文件,探访了纳粹暴行的受害者等各种各样的人,展开了战争 据报道,托马斯本人是新教徒,不太可能因为信仰而被教廷干涉。
1943年9月至1944年6月间,惧怕盟友“反水”的德国向意大利派兵。 梵蒂冈位于罗马西北部,面积仅0.44平方公里,被称为世界天主教信徒精神中心的“国中之国”面临重大危机。 托马斯在新书中指出,希特勒野心勃勃地想要废除其他宗教,将国家社会主义指定为“新的全球信仰”,担心这会成为罗马教皇取得统治地位的障碍,下达了绑架当时教皇庇护十二世的命令。 但是,德国驻意大利党国防军司令卡尔·法奥沃尔夫将军因不愿执行这一命令,暗中向教皇透露了希特勒的阴谋,并密切注意后者。
此时,意大利国内犹太人的处境比教皇面临的还要危险。 一旦被德军俘获,地狱般的集中营将成为他们的归宿。 ss搜索的时候,很多犹太人在教堂、修道院、梵蒂冈市内避难。 庇护十二世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命令部下安置,向他们提供假身份证。 在热那亚和其他意大利城市,许多牧师为逃进教堂的犹太人紧急颁发洗礼证书。
此外,梵蒂冈向2000多名匈牙利犹太人发放了临时入境许可,安全疏散到罗马。 教皇还指派了负责人,为这些犹太难民采购衣服、食物和药品提供资金。 据不完全统计,德国占领期间,仅意大利境内就有000多名犹太人在各宗教场所逃过了搜查。
美国军事工业提供黄金援助
据以教堂为背景的美国《天主教国民周刊》报道,罗马教廷对反法西斯事业的贡献不限于此。 二战刚开始,梵蒂冈将黄金储备和有价证券从纳粹统治转移到美国,为欧洲陷入战乱泥潭时遭受迫害的教会提供财政支持。 更重要的是,梵蒂冈提供的资金“对同盟国战胜纳粹主义具有重要价值”。
《天主教国民周刊》的论断援引了伦敦米德塞克斯郡大学研究员帕特里夏·麦克古德里克的论文《庇护十二世和梵蒂冈二战期间对金融交易的新看法》,该文于年12月刊登在剑桥大学的季刊《历史杂志》上 麦写这篇文章的参考资料来自英国情报机构当时收集的1941年至1943年梵蒂冈方面的金融交易信息。
此后,罗马教廷半官方喉舌《罗马注意报》也提供了有利于教廷的线索: 1929年,一名名叫博纳迪诺·加拉的男子被指定为教廷的金融顾问,诺加拉是意大利商业银行董事会成员,与当时教皇庇护11世出身的拉蒂家族关系非常密切。
二战硝烟弥漫期间,诺加拉通过与庇护十二世协商,“向美国和英国的银行投资数百万美元”。 麦克唐纳在《新的看法》文章中说,“梵蒂冈知道……把美国变成那个“金融中心”,援助和管理世界设施。 一次有1000万美元以上进入美国。 ”
诺拉是个长袖善舞的人,交际能力很强。 虽然金融界对来自战区的投资很担心,但说服了j.p .摩根和纽约国家城市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接受了梵蒂冈的证券投资。 伦敦的摩根建富( j.p .摩根的兄弟企业)、伯克利银行等也有梵蒂冈提供的资金。
当时的美国政府很享受这些经济活动。 1939年,经过诺加拉的牵线搭桥,罗马教廷投入大量资金购买美国国债,多次资助劳斯莱斯、美国钢铁企业、陶氏化工、西屋电气、通用电气、联合碳化物企业等与军事工业有密切关系的大型企业。 据信这些资金“帮助上述企业提高了生产能力,为联合国在二战中打败轴心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软弱表现为外交手腕吗?
流亡12世本名为尤金尼奥·玛丽亚·朱塞佩·焦班尼·帕丘里,1876年3月2日出生于罗马,1901年利奥13世统治时期进入教廷,1917年担任大主教一职,3年后派驻慕尼黑 1929年末,教皇庇护11世为枢机主教,授予教廷国务卿职务,10年后被教皇推举。 他登上王座的过程比许多前任都顺利。
在德国的经历,使当时的帕楚里主教对纳粹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1936年12月1日,纳粹当局颁布法令,规定全国青少年必须按照国社党的精神接受希特勒的教育。 根据这条律一,避难11世立即下令用德语写“极度关心”的通谕,表明天主教对纳粹主义的角度。 第二年3月14日,教皇签署的这封通谕躲过了秘密警察的监视,在德国所有天主教教堂宣读,严厉谴责种族主义、反犹太主义和偶像崇拜。 帕丘里是写这封通谕的人之一。 据此,他了解了法西斯主义的本质,推测不能说离它有多近。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流亡十二世劝告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谨慎使用武力,呼吁欧洲列强谈判处理彼此的争端。 他的制止没有效果,战争的硝烟越来越浓厚,扩散的范围也越来越大。 庇护十二世在公开场合和重大节日不得不在梵蒂冈电台谴责战争。 但是,与纳粹基于国家机器的推进相比,他的讲话力量薄弱,语言平淡,缺乏说服力,这是谁也不能否定的。
对于犹太人遭受种族灭绝的惨剧,避难十二世只能用间接或含蓄的语言批判始作俑者。 1942年圣诞节,“人类必须让数十万人期待和平。 他们不是自己的罪行,只是国籍和种族的来源不会被判处死刑,也不会逐渐毁灭。”
戈登·托马斯认为,庇护十二世宁愿采取樽俬的外交手腕,但拒绝发表措辞强硬、角度鲜明的声明,这种模糊的角度不利于树立正面的公共形象。 但是,据此,如果他断言他袖手旁观纳粹的暴行,那么与真相背道而驰——不仅大量接收逃难的犹太人,还向梵蒂冈广播电台连续播放关于战俘和失踪者的信息,许多人可以与战火中分手的亲属团聚
事实上,在二战完全落下帷幕之前,庇护十二世被认为是犹太人的救星。 1944年,犹太教最高拉比(精神领袖)明确表示,犹太民族永远不会忘记罗马教皇“在这个最悲剧的时代,为我们许多不幸的兄弟姐妹所做的事”,美国和英国的犹太报纸也对最高拉比的称赞表示了赞赏。 希特勒听到这话,愤怒地骂避难十二世是“犹太爱好者”。
历史功过盖棺未果的时候
但是,对特定人物的历史评价多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1958年,面对庇护十二世去世、日益高涨的呼声,继承人若望二十三世决定在梵蒂冈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这个过程中,教廷和教皇在二战中的表现,特别是对种族灭绝的暧昧态度迅速被抛到了风口浪尖。
1963年,上演了德国剧作家罗尔夫·霍夫茨的作品《天主教代言人》。 该剧以纳粹大屠杀和教皇对其的态度为轴心,将流亡十二世描绘成接近纳粹,对犹太人没有同情心的角色。 这部剧备受瞩目,在伦敦和纽约公演,还被翻译成20多种复制品,在全世界广泛流传。
虽然戏剧只是艺术表现,并不严格再现历史,但从“天主教代言人”开始,欧美相继出现了类似论调的历史着作,教廷和教皇在二战中对纳粹德国的残酷统治保持沉默,甚至谴责“狼狈不堪” 1999年,美国记者兼作家约翰·康威尔在《流亡十二世秘史》一书中直接将流亡十二世冠以“希特勒教皇”。 美国历史学家苏珊·祖克蒂也在2000年出版的《他的窗户下》一书中指出,梵蒂冈在二战中为犹太人提供了避难所,但庇护十二世管理下的罗马教廷“没有发挥应有的能力”,保护了越来越多的人免受迫害。
的指责声中,为教皇和教廷辩护的声音逐渐变小。 20世纪80年代,只有英国学者瓦尔特·拉尔的《可怕的秘密》一书,对庇护12世的矛盾属性提供了“第三种”的解释。 教皇对纳粹的暴行保持沉默是“也许不是反犹太主义而是胆怯”。 这种胆怯,反过来为教皇保护自己、拯救犹太人创造了条件——在德军的“包围”下,岌岌可危的教廷和教皇如果公开谴责纳粹,只能刺激对方制造更残忍的事件。 相反,通过表面上保持沉默,光是不说话,就至少让86万犹太人离开了虎口。
围绕十二世历史地位的争论一直持续到二十一世纪。 本笃十六世主事期间,梵蒂冈加快了文件的发表,以期影响舆论,尽快摆脱历史包袱。 戈登·托马斯的《教皇的犹太人》是根据最近公开的文献才得以成书的。 有消息称,罗马教廷希望用“奇怪”来形容这本书,“帮助公众对教廷和教皇做出更公平的评价”。
去世55年后,教皇庇护12世的真实身份再次暴露出来。 但是,要说社会对他的功过评价是这个“盖棺定论”,也许还为时过早。
标题:“教皇庇护十二世:帮凶还是救星?”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zx/23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