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287字,读完约21分钟
46岁的医疗队员董宇超大年三十的夜晚是在军用运输机上度过的。 那万家团聚的时候,解放军吹响了支援湖北疫情防控第一线的战斗号角。
为了帮助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董宇超在武汉汉口医院和火神山医院奋斗了一个多月。 ,他站在火神山医院的走廊上,笑着从医院门口目送着自己病区的10名治愈患者。
经过几天的镇压,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又迎来了一个好消息。 2月22日,火神山医院新冠治愈肺炎确诊患者71人出院,成为医院成立以来出院人数最多的一天。
1月24日以来,经中央军委批准,军队已3次派出4000多名医务人员支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支援3所地方定点医院,后期在武汉火神山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和武汉泰康同济医院主要承担患者医疗救治任务。
这是“联合作战”行动。 这次队伍的医疗力量来自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术支援部队、联勤保障部队、武装警察部队的许多医疗机构。 空军队连续出动4次3型30架运输机执行大规模空的投送任务。
这也是典型的非战争军事行动。 号角吹响后,人民军队的医疗力量从全国各地以火速集结,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瘟疫”中。
“谢谢你能来真是太好了。”
在火神山医院,董宇超是感染二科一病区主任,负责60名患者的诊疗。 他也是第一个到达武汉的军队医疗队员。
1月24日深夜3点,睡觉的董宇超被紧急电话吵醒。 医院领导告诉他,医疗队刚刚接到支援武汉的通知。 按计划,当天赶到战斗的“瘟疫”第一线。
此时,武汉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确诊病例数不断增加,多家定点医院达到治疗上限,医务人员疲于奋斗,各种医疗物资层出不穷。
经中央军委批准,解放军从陆军、海军、空军军医大学抽取3支医疗队,共计450人星夜开始援助武汉。 除夕23时44分,三个医疗队在新年钟声响起之前抵达武汉天河机场。
其医疗队员大多有抵抗“非典”、抗震救灾、消灭非埃博拉等巨大任务的经验。 这次,他们的对手是传染性很强的新型冠状病毒。
3个医疗队分别对口支援3家地方医院——武汉金银潭医院、汉口医院、武昌医院。 董宇超和同事们走进汉口医院的三个病房,惊讶地发现,超过110张病床充满了患者,许多患者家属也戴着口罩在病房陪伴。 疫情肆虐,众多患者涌入医院,医务人员每天“几近崩溃”十几个小时。 这些家人为了保护挚友不得不去病毒抵抗的战场,让董宇超看到了战斗的残酷。
他们的战法是实施分级治疗,提高诊疗效率和规范性。 “尽量将轻症患者分开,轻症患者不输液不认输,自己吃药,医务人员进入病房护理患者的时间。 ”在病房里,他和同事们建议患者吃饭,加强营养,自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们已经形成共识,这种病是急性病毒感染,核心问题还是需要通过人的抵抗力来预防。 ”。 董宇超主张,在目前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前期治疗以增强患者身体免疫力为主。
对于发烧的患者,对于有必须通过各种手段降温、加强营养的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要加强基础性疾病治疗,“使患者逐步进入最困难的阶段”。
事实表明,这种治疗方法比较有效。 几天后,在他所在的病区,许多患者的病情开始好转。 患者家属也不再出现在病房,按规定开始注意隔离。
军队支持湖北医疗队的到来,给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被确诊的老人叫来医务人员,一边打招呼一边问:“你们是情报里说的解放军吗? ”。
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老人频频点头致意,并说:“谢谢您。 你来了真是帮了大忙了! ”我重复了好几次。
60多岁的患者紧紧地挽着医生的袖子
武汉市防疫情况依然较多,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数量仍在上升。
听令行动! 2月2日,联勤保障部队所属医院集团化的第二批950名医疗队员抵达武汉。 与已经战斗了8天8夜的450名医疗队员一起,承担着火神山医院的医疗急救任务。
火神山医院是迅速建成的由新冠引起的肺炎专科医院。 两天后,医院迎来了第一位确诊患者。 51岁的就诊中心主任李奕鑫就诊了第一位患者。
2月5日,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命令,对确诊疑似病例“必须全部收取应收账款并予以治疗”。 短短十几天,医院的1000张病床很快就满了。 最多的一天,火神山医院诊断了400多名患者。
武汉地区确诊的新型冠状肺炎患者数量出乎大多数人的想象,2月13、17日,军队增派2600名医护人员陆续抵达武汉,投入武汉泰康同济医院和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的医疗救治任务。 两家医院都在建设中,都紧急改建为新型冠状肺炎定点医院。
战线全面展开,凶恶的“战斗”层出不穷。 火神山医院感染八科二病区医生申纪轩遇到一对夫妇,郭先生因妻子廖先生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入院时迅速发展为重症,出现发烧、咳嗽、呼吸困难。
在最初的检查室,廖先生哭着向申纪轩说:“拜托了。 你们是部队医院。 请帮助我的丈夫! ”。 瞬间,申纪轩感到肩膀上沉重的压力和责任。
上夜班的时候,在火神山医院,三科二病区的护士刘蕾突然在病区听到呻吟,跑过去发现危重患者因极度缺氧而痛苦。
原来,呼吸机的管路被患者误拔了,刘蕊急忙接上管路,继续安抚她。 60多岁的病人紧紧地挽着她的袖子。 3、4分钟后,患者血氧饱和度上升至正常水平,状态逐渐平静,刘蕊这才松了一口气。
把患者当作亲人
经过激烈的“战斗”,“战况”开始逐渐好转。
刘蕊记得,病房内的患者刚住院需要吸氧,病房里只能听到“吐气”的声音。 几天后,有些患者有时可以看手机。 又有一天,几个病人开始和家人视频通话。 慢慢地,病区说“有在追剧的患者,也有开始散步的患者”,“变得热闹起来”。
在申纪轩所在的病区,郭先生和廖先生的病情也在逐渐好转。 郭先生的血氧饱和度恢复正常,可以慢慢下床走动。 廖先生的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预计将出院。
90岁的孙奶奶来火神山医院的时候,手机和普通话都不好,和家人联系不上,不知道放在哪里,赶紧打了背包回家。
医务人员向患者万求助,用武汉的话请教了老奶奶。 这里是解放军医院,她在这里治疗快恢复了。 他们还寻找她家人的电话号码,鼓励家人好好治疗,终于解开了老奶奶的心结。 奶奶说:“万先生是个好人。 你们解放军是好人。 我们被拯救了。 ”。
一点病区又建立了微信群,让医生、护士和患者在群里“发牢骚”、“发意见”、“说真心话”。 有了说话和倾听的平台,医患关系也会得到理顺。
“战局”开始向有利的方向迅速发展。 2月13日下午,经过10天奋斗,火神山医院前7名新冠肺炎患者身体各项指标达到痊愈标准,正式出院。 2月15日,4名患者治愈出院。
当天,武汉雨夹雪,4名患者坐在救护车上突然转身,前来送别的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赵玉英等医务人员深深地鞠了躬,张开双臂,摆出拥抱的姿势。 婆娑的赵玉英也带着队员伸出双臂,与出院的患者隔开空拥抱。
这个场景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十几天来,我们倾注了全部心血,把患者当作亲人。 ”。 赵玉英说。
胜利的消息相继传来。 在刘蕊、申纪轩所在的病区,也相继治愈患者出院。 申纪轩送5名治愈患者出院时,其中一人听说恢复期血浆有助于重症患者的救治,决定立即解除隔离去献血。
“是医院救了我。 我必须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别人。 ”。 她说
出了病房,她们其实还是年轻人。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持续30多天后,战“疫”从最初的“短兵相接”转入攻防阶段。 在被称为“红区”的污染区内,医务人员一点也不能放松,但他们主动申请踏上这个危险的“战场”。
除夕早上,一家医院副院长宋彩萍发出集团医疗队通知时,护士白秀梅刚回陕西老家,只住了一晚上。 她马上报名,抢过下午的机票,回到重庆江北机场与大部队会合。
这还不是最紧急的事。 宋彩萍给在西非共同抗击埃博拉疫情的战友、心内科护士长张丽敏打了电话。 张丽敏接到电话只想了一两秒就答应了。 从她接到通知到医疗队集合,只有不到一个小时。
目前她们每天在“红区”值班4~6个小时,戴着2顶帽子、3个口罩、3只手套、2个鞋套、隔离服、护目镜、防护服、面屏等防护用具。
穿这些又多又杂的衣服需要一个小时。 特别是脱下防护服,虽然流程又多又复杂,但一点也不能疏忽。 “离开污染区域后,首先倒消毒液,脱下两个脱衣间指定的衣服,防止被外层污染的衣服接触内层。 ”。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14个病区医生郭玲介绍说,整个过程就像剥竹笋,在几个点上卷起外层衣服,脱下来一样。
为了节约紧缺的防护物资,许多医务人员穿着防护服连续工作几个小时,中途不吃饭、不喝水、不上厕所。 长期穿防护服后,容易头晕、胸闷、恶心,口罩和护目镜在脸上留下深深的勒痕,一些照镜子的护士会笑着说“丑”。 但是,这些画面被发布到了自媒体平台上,网民们感动地留言说:“这是我们见过的最美的笑容。”
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有很多90后队员。 在病房里,她们执行医嘱、做护理、安抚患者情绪,是患者心中的精神支柱。 但是,离开病房,她们实际上还是年轻人。
结束一天的工作后,火神山医院icu护士葛亚芳蹦蹦跳跳地跑出病区,其他同事也一起小跑。 这个愉快的场景被媒体捕捉到了,很快在网络上传播开来,看到了这些90后护士摘下口罩、脱下防护服后的真实状态。
刘蕾不仅看到过年轻选手的欢呼声,也看到过她们崩溃的瞬间。 这些年轻人有很重的工作压力,有时不得不忍受患者的感情和指责,有时也无法承受。 有一天,一个女孩回到生活区后,忍不住和她商量,最后抱着她哭了起来。
除了伴有朝夕的同事之外,后方的家人也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支持着在战疫前线的亲属。
宋彩萍的儿子在一篇作文里写道:“不管你是多少人眼中的英雄,你都是我的一个母亲。”并要求她一定要做好防护。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六科主治医生赵兴辉一直拿着女儿写的纸,蓝纸片上,幼小的笔迹很介意女儿不会被扔掉。 “早睡早起”“每天打电话告诉我身体状况”“快回来”“别忘了我和妈妈一直爱着你”。
郭玲不到6岁的儿子会给她发弹钢琴的视频。 其中一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第一首歌词是《前进》。 他在田格本身上歪歪扭扭地写着“中国加油,武汉加油,妈妈加油”,被郭玲送去了微信的力矩,获得了评论和好评。
因为任务很忙,郭玲不能一一回复。 她在评论区发布了短消息,发出了“疫情”一线医务人员的呼声。 “谢谢大家的关心! 一定会平安回来的! ”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达源:中国青年报
为了帮助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董宇超在武汉汉口医院和火神山医院奋斗了一个多月。 ,他站在火神山医院的走廊上,笑着从医院门口目送着自己病区的10名治愈患者。
经过几天的镇压,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又迎来了一个好消息。 2月22日,火神山医院新冠治愈肺炎确诊患者71人出院,成为医院成立以来出院人数最多的一天。
1月24日以来,经中央军委批准,军队已3次派出4000多名医务人员支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支援3所地方定点医院,后期在武汉火神山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和武汉泰康同济医院主要承担患者医疗救治任务。
这是“联合作战”行动。 这次队伍的医疗力量来自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术支援部队、联勤保障部队、武装警察部队的许多医疗机构。 空军队连续出动4次3型30架运输机执行大规模空的投送任务。
这也是典型的非战争军事行动。 号角吹响后,人民军队的医疗力量从全国各地以火速集结,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瘟疫”中。
“谢谢你能来真是太好了。”
在火神山医院,董宇超是感染二科一病区主任,负责60名患者的诊疗。 他也是第一个到达武汉的军队医疗队员。
1月24日深夜3点,睡觉的董宇超被紧急电话吵醒。 医院领导告诉他,医疗队刚刚接到支援武汉的通知。 按计划,当天赶到战斗的“瘟疫”第一线。
此时,武汉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确诊病例数不断增加,多家定点医院达到治疗上限,医务人员疲于奋斗,各种医疗物资层出不穷。
经中央军委批准,解放军从陆军、海军、空军军医大学抽取3支医疗队,共计450人星夜开始援助武汉。 除夕23时44分,三个医疗队在新年钟声响起之前抵达武汉天河机场。
其医疗队员大多有抵抗“非典”、抗震救灾、消灭非埃博拉等巨大任务的经验。 这次,他们的对手是传染性很强的新型冠状病毒。
3个医疗队分别对口支援3家地方医院——武汉金银潭医院、汉口医院、武昌医院。 董宇超和同事们走进汉口医院的三个病房,惊讶地发现,超过110张病床充满了患者,许多患者家属也戴着口罩在病房陪伴。 疫情肆虐,众多患者涌入医院,医务人员每天“几近崩溃”十几个小时。 这些家人为了保护挚友不得不去病毒抵抗的战场,让董宇超看到了战斗的残酷。
他们的战法是实施分级治疗,提高诊疗效率和规范性。 “尽量将轻症患者分开,轻症患者不输液不认输,自己吃药,医务人员进入病房护理患者的时间。 ”在病房里,他和同事们建议患者吃饭,加强营养,自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们已经形成共识,这种病是急性病毒感染,核心问题还是需要通过人的抵抗力来预防。 ”。 董宇超主张,在目前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前期治疗以增强患者身体免疫力为主。
对于发烧的患者,对于有必须通过各种手段降温、加强营养的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要加强基础性疾病治疗,“使患者逐步进入最困难的阶段”。
事实表明,这种治疗方法比较有效。 几天后,在他所在的病区,许多患者的病情开始好转。 患者家属也不再出现在病房,按规定开始注意隔离。
军队支持湖北医疗队的到来,给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被确诊的老人叫来医务人员,一边打招呼一边问:“你们是情报里说的解放军吗? ”。
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老人频频点头致意,并说:“谢谢您。 你来了真是帮了大忙了! ”我重复了好几次。
60多岁的患者紧紧地挽着医生的袖子
武汉市防疫情况依然较多,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数量仍在上升。
听令行动! 2月2日,联勤保障部队所属医院集团化的第二批950名医疗队员抵达武汉。 与已经战斗了8天8夜的450名医疗队员一起,承担着火神山医院的医疗急救任务。
火神山医院是迅速建成的由新冠引起的肺炎专科医院。 两天后,医院迎来了第一位确诊患者。 51岁的就诊中心主任李奕鑫就诊了第一位患者。
2月5日,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命令,对确诊疑似病例“必须全部收取应收账款并予以治疗”。 短短十几天,医院的1000张病床很快就满了。 最多的一天,火神山医院诊断了400多名患者。
武汉地区确诊的新型冠状肺炎患者数量出乎大多数人的想象,2月13、17日,军队增派2600名医护人员陆续抵达武汉,投入武汉泰康同济医院和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的医疗救治任务。 两家医院都在建设中,都紧急改建为新型冠状肺炎定点医院。
战线全面展开,凶恶的“战斗”层出不穷。 火神山医院感染八科二病区医生申纪轩遇到一对夫妇,郭先生因妻子廖先生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入院时迅速发展为重症,出现发烧、咳嗽、呼吸困难。
在最初的检查室,廖先生哭着向申纪轩说:“拜托了。 你们是部队医院。 请帮助我的丈夫! ”。 瞬间,申纪轩感到肩膀上沉重的压力和责任。
上夜班的时候,在火神山医院,三科二病区的护士刘蕾突然在病区听到呻吟,跑过去发现危重患者因极度缺氧而痛苦。
原来,呼吸机的管路被患者误拔了,刘蕊急忙接上管路,继续安抚她。 60多岁的病人紧紧地挽着她的袖子。 3、4分钟后,患者血氧饱和度上升至正常水平,状态逐渐平静,刘蕊这才松了一口气。
把患者当作亲人
经过激烈的“战斗”,“战况”开始逐渐好转。
刘蕊记得,病房内的患者刚住院需要吸氧,病房里只能听到“吐气”的声音。 几天后,有些患者有时可以看手机。 又有一天,几个病人开始和家人视频通话。 慢慢地,病区说“有在追剧的患者,也有开始散步的患者”,“变得热闹起来”。
在申纪轩所在的病区,郭先生和廖先生的病情也在逐渐好转。 郭先生的血氧饱和度恢复正常,可以慢慢下床走动。 廖先生的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预计将出院。
90岁的孙奶奶来火神山医院的时候,手机和普通话都不好,和家人联系不上,不知道放在哪里,赶紧打了背包回家。
医务人员向患者万求助,用武汉的话请教了老奶奶。 这里是解放军医院,她在这里治疗快恢复了。 他们还寻找她家人的电话号码,鼓励家人好好治疗,终于解开了老奶奶的心结。 奶奶说:“万先生是个好人。 你们解放军是好人。 我们被拯救了。 ”。
一点病区又建立了微信群,让医生、护士和患者在群里“发牢骚”、“发意见”、“说真心话”。 有了说话和倾听的平台,医患关系也会得到理顺。
“战局”开始向有利的方向迅速发展。 2月13日下午,经过10天奋斗,火神山医院前7名新冠肺炎患者身体各项指标达到痊愈标准,正式出院。 2月15日,4名患者治愈出院。
当天,武汉雨夹雪,4名患者坐在救护车上突然转身,前来送别的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赵玉英等医务人员深深地鞠了躬,张开双臂,摆出拥抱的姿势。 婆娑的赵玉英也带着队员伸出双臂,与出院的患者隔开空拥抱。
这个场景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十几天来,我们倾注了全部心血,把患者当作亲人。 ”。 赵玉英说。
胜利的消息相继传来。 在刘蕊、申纪轩所在的病区,也相继治愈患者出院。 申纪轩送5名治愈患者出院时,其中一人听说恢复期血浆有助于重症患者的救治,决定立即解除隔离去献血。
“是医院救了我。 我必须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别人。 ”。 她说
出了病房,她们其实还是年轻人。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持续30多天后,战“疫”从最初的“短兵相接”转入攻防阶段。 在被称为“红区”的污染区内,医务人员一点也不能放松,但他们主动申请踏上这个危险的“战场”。
除夕早上,一家医院副院长宋彩萍发出集团医疗队通知时,护士白秀梅刚回陕西老家,只住了一晚上。 她马上报名,抢过下午的机票,回到重庆江北机场与大部队会合。
这还不是最紧急的事。 宋彩萍给在西非共同抗击埃博拉疫情的战友、心内科护士长张丽敏打了电话。 张丽敏接到电话只想了一两秒就答应了。 从她接到通知到医疗队集合,只有不到一个小时。
目前她们每天在“红区”值班4~6个小时,戴着2顶帽子、3个口罩、3只手套、2个鞋套、隔离服、护目镜、防护服、面屏等防护用具。
穿这些又多又杂的衣服需要一个小时。 特别是脱下防护服,虽然流程又多又复杂,但一点也不能疏忽。 “离开污染区后,首先喷洒消毒液,在两个脱衣所脱下指定的衣服,防止被外层污染的衣服接触内层。 ”。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14个病区医生郭玲介绍说,整个过程就像剥竹笋,在几个点上卷起外层衣服,脱下来一样。
为了节约紧缺的防护物资,许多医务人员穿着防护服连续工作几个小时,中途不吃饭、不喝水、不上厕所。 长期穿防护服后,容易头晕、胸闷、恶心,口罩和护目镜在脸上留下深深的勒痕,一些照镜子的护士会笑着说“丑”。 但是,这些画面被发布到了自媒体平台上,网民们感动地留言说:“这是我们见过的最美的笑容。”
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有很多90后队员。 在病房里,她们执行医嘱、做护理、安抚患者情绪,是患者心中的精神支柱。 但是,离开病房,她们实际上还是年轻人。
结束一天的工作后,火神山医院icu护士葛亚芳蹦蹦跳跳地跑出病区,其他同事也一起小跑。 这个愉快的场景被媒体捕捉到了,很快在网络上传播开来,看到了这些90后护士摘下口罩、脱下防护服后的真实状态。
刘蕾不仅看到过年轻选手的欢呼声,也看到过她们崩溃的瞬间。 这些年轻人有很重的工作压力,有时不得不忍受患者的感情和指责,有时也无法承受。 有一天,一个女孩回到生活区后,忍不住和她商量,最后抱着她哭了起来。
除了伴有朝夕的同事之外,后方的家人也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支持着在战疫前线的亲属。
宋彩萍的儿子在一篇作文里写道:“不管你是多少人眼中的英雄,你都是我的一个母亲。”并要求她一定要做好防护。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六科主治医生赵兴辉一直拿着女儿写的纸,蓝纸片上,幼小的笔迹很介意女儿不会被扔掉。 “早睡早起”“每天打电话告诉我身体状况”“快回来”“别忘了我和妈妈一直爱着你”。
郭玲不到6岁的儿子会给她发弹钢琴的视频。 其中一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第一首歌词是《前进》。 他在田格本身上歪歪扭扭地写着“中国加油,武汉加油,妈妈加油”,被郭玲送去了微信的力矩,获得了评论和好评。
因为任务很忙,郭玲不能一一回复。 她在评论区发布了短消息,发出了“疫情”一线医务人员的呼声。 “谢谢大家的关心! 一定会平安回来的! ”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达
标题:“抗疫战场上的中流砥柱”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zx/23447.html